周清试题2.docx
- 文档编号:858242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7.18KB
周清试题2.docx
《周清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清试题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清试题2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18世纪至19世纪20年代英国圈地运动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709年
1717~1760年
1761~1786年
178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第1条
241条
1482条
1727条
圈占农民土地
共31万英亩
共318万英亩
材料三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材料一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英国处置土地的方式是什么?
(2分)这样处置土地有何作用?
(3分)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指出其历史作用。
(2分)
(4)材料四的审议通过有何意义?
(2分)
28.(18分)
(1)内容:
加强市场管理;(1分)实行"海禁"。
(1分)
影响: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
(2)方式:
通过圈地法令使土地大多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2分)
作用:
英国发展了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促进农业发展,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给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市场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
(3分)
(3)特点:
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分)
作用: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4)意义: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榖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的用意是什么?
(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
抑不相仵乎?
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
——《申报》1912年9月9日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12分)
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
……
(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
(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
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
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
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2.(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学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
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
”
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的三次“大革命”具体指什么?
(6分)
材料二: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
“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
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
”“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
”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这位学者“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的历史事件有那些?
(6分)
(3)晚清时期与“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分)
(4)导致“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和“不同调”的原因各是什么?
(8分)
3.(11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
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
(3分)
材料二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
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
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摘自《学习时报》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中的哪个时代?
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5分)
序号
方面
举例
1
政治制度
2
经济建设
3
文化政策
4
外交思想
材料三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3)试例举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日本应以何种事实作为日清战争之开端呢?
应以击沉高升号之前清国对日本的所作所为开端,还是以击沉高升号作为开端呢?
依我看来,清朝拒绝我方提出的最后谈判建议,日本据此向北京的清廷言明,今后日本将独力从事于朝鲜之改革,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其责任全在清国。
因此应以此为日清两国和平关系破裂之时。
至敌对行为则始于因清国派出兵,日本与之相应而派出战舰,即7月23日。
——摘自(日)有贺长雄《日清战役国际法论》(注:
有贺长雄是日本陆军大学讲师,法学博士)
材料二尽管到目前为止,日清间之敌对行动尚未开始,日本政府也不能保证在朝鲜之军队放弃敌对行动。
……然而,日本政府不会特别反对罗(李鸿章派出的使者)来日本。
——摘自1894年7月24日日本外相陆奥致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电报
材料三午前7点20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
7点55分开战。
5分钟后,因被炮烟掩盖,只能间断看见敌舰,加以炮击而已。
——摘自日本浪速号舰长海军大佐东乡平八郎1894年7月25日日记
材料四讨伐驻牙山清兵,虽然已有大本营的命令,但用什么名义进行讨伐,在朝鲜却无从得知。
(7月)25日午前11时,(大本营)通知他(日本驻朝公使),如果清兵不撤走,可采取适当之措施。
——摘自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杉村浚《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请回答:
(22分)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结论,其用意何在?
(3分)
(2)中日甲午战争开战的责任究竟在何方?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已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3分)
1.(本题28分)
(1)态度:
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2分)
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2分)
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
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6分)
(2)社会依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
(12分)
(3)领域之一:
近代政治。
《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领域之二:
近代新闻业。
《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
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族工业)。
《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
近代教育。
《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评分建议:
写出三个领域并说明理由,即得6分,其中“领域”1分,“理由”1分。
“理由”不得照抄材料。
如答其他领域且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2.(24分)答案要点:
(1)第一、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2分)第二、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分)第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共产党政权)。
(2分)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写出一项得2分,共6分)
(3)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4)同向:
外来侵略,资产阶级和乡里民众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
(2分)
不同调:
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关系微弱;(3分)资产阶级思想未能深入乡里民众之中(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没有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
(3分)
3.(11分)
(1)破坏:
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2分)
独特贡献:
形成毛泽东思想(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分)
(2)阶段:
革命立国时代。
(1分)
史实:
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分)
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1分)
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分)
外交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1分)
(3)天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任答3点即可,3分
4.(16分)
(1)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23日。
(1分)
意图掩盖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责任。
(2分)
(2)第一层次:
只有结论,没有运用材料说明(0-2分)
0分:
回答内容与问题无联系。
1分:
对一个方面作出直接判断。
2分:
对二个方面作出直接判断。
第二层次:
能利用单一材料,得出简单的结论。
(3-5分)
依据材料二、三、四中的相关条文分别得出结论,按每个合理结论一项1分,以后每增加一项加1分,最高给5分。
第三层次:
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6-9分)
6-7分:
比如对比材料一和二,7月25日之前中日还有政治谈判,派遣使者;如材料一和三,证明7月25日丰岛海战也是一场遭遇战;比如材料一和四,在7月25日日本还在寻找进攻清军的名义和理由。
8-9分:
综合四个材料,材料二三四对材料一是否定的。
第四层次:
能将评价的不同方面进行合理组织。
(10-12分)
如:
1材料一是不在场的证明推测,且没有证据,材料二三四都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材料,相对真实。
从当时历史上背景上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确定扩张政策;朝鲜危机发生后,日本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中国19世纪中后期长期执行避战求和政策,日本对华的一些政治手段都是在为战争作准备,而不是中国拒绝政治解决方案。
第五层次:
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
(13分)
在第四层次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
追究甲午战争的战争责任,既要注意当时具体事件的发展过程,又要从当时国际上和中日两国的历史当中去挖掘,尤其是要分辨那些刻意掩盖历史真相的原因,以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注:
1。
具体环节上注意材料二三四的含义依据材料二7月24日,中日还在谈派遣使者问题,日本外相说敌对行动未开始。
从材料三知道日本海军在7月25日袭击中国军舰。
从材料四知道,直到7月25日,日本还在寻找进攻清军的名义或理由。
2.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大量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
3.可以视整个说理整合组织的情况而进行浮动赋分。
(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39.(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18世纪至19世纪20年代英国圈地运动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709年
1717~1760年
1761~1786年
178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第1条
241条
1482条
1727条
圈占农民土地
共31万英亩
共318万英亩
材料三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材料一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英国处置土地的方式是什么?
(2分)这样处置土地有何作用?
(3分)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6分)指出其历史作用。
(2分)
(4)材料四的审议通过有何意义?
(3分)39.(24分)答案及评分标准:
(1)内容:
加强市场管理;(2分)实行"海禁"。
(2分)
影响: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
(2)方式:
通过圈地法令使土地大多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2分)
作用:
英国发展了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促进农业发展,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给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市场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
(3分)
(3)特点:
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6分)
作用: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4)意义: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分)
27.(14分)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之前,这些因素是否有所变化。
(4分)
材料二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
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2)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分)
材料三右图反映了民国时期东南亚华侨回国投资情况。
(单位:
元)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27—1936年东南亚华侨回国投资的变化趋势。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座号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分)
27.(14分)
(1)原因:
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
(3分)变化:
在一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1分)
(2)政策:
重农抑商。
(1分)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分)
(3)趋势:
1927—1931年投资数量较大,1932—1936年投资明显减少。
(2分)前期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少华侨把资本转移到国内。
后期原因:
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4分)
(4)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就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1分)
61、(16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分)
61、参考答案: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分)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4分)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分)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2分)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
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
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
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
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材料四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
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概括其本质特征。
(4分)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2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
(2分)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分)
31、(13分)
(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剥削。
(4分)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分)
(3)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2分)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分)(答出以上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