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环境状况公报.docx
- 文档编号:857808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2.44KB
陕西环境状况公报.docx
《陕西环境状况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环境状况公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环境状况公报
2008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环保部的关心指导下,全省环保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积极应对冰冻雨雪灾害、“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环保任务。
在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质量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好转趋势。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7.8%,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全省酸雨发生频率为3.1%,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6条主要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基本保持稳定,渭河水质明显改善,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3.1%,污染浓度同比下降15%左右;丹江、汉江、嘉陵江水质继续保持优良;延河水质略有下降。
城市声环境、全省辐射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
国家核定我省2008年度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8.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3.21万吨,同比减排4.08%和3.68%,顺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双削减3%的年度目标任务。
环境状况
一、大气环境
1、空气质量
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比2007年有所好转。
2008年所监控的16个市、县、区中,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兴平、三原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其他市、县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全省无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占污染负荷的44.8%;其次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分别占36.3%和18.9%,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
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为87.8%。
10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范围在82.2%~98.4%之间。
其中,铜川、安康、商洛、汉中4个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到90%以上;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延安和榆林6个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到80%以上。
与2007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上升3.7个百分点。
10个地级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01,同比下降0.24。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与上年比较略有下降,二氧化氮变化不大。
城市环境空气达到优良以上天数单位:
天
年度
城市
西安
渭南
咸阳
铜川
延安
宝鸡
汉中
安康
商洛
榆林
2007年
优良
天数
294
287
303
296
283
311
322
354
341
278
优良率(%)
80.5
78.6
83.0
81.1
77.5
85.2
88.2
97.0
93.4
76.2
2008年
优良
天数
301
311
305
333
302
313
332
360
345
312
优良率(%)
82.2
85.0
83.3
91.0
82.5
85.5
90.7
98.4
94.3
85.2
2008年陕西省各市、县、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示意图
2、主要污染因子
二氧化硫 2008年,16个市、县、区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0.019~0.100mg/m3,平均为0.053mg/m3,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下降0.003mg/m3,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6个市、县、区中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榆林、耀州区、三原县、兴平达到国家二级年均值标准(0.06mg/m3),其他市、县、区超过二级标准。
二氧化氮 2008年,16个市、县、区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0.017~0.085mg/m3,平均为0.032mg/m3,除华阴市外,各市、县、区年均值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年均值标准(0.08mg/m3)。
与上年基本持平。
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2008年,16个市、县、区中,10个地级城市以及兴平市、韩城市监测可吸入颗粒物,耀州区、略阳县、三原县、华阴市监测总悬浮颗粒物。
12个监测可吸入颗粒物的城市年均值范围为0.057~0.118mg/m3,平均为0.093mg/m3,与上年相比,年均值下降0.012mg/m3。
12个城市中,商洛、安康、延安、汉中、铜川、兴平6城市达到国家二级年均值标准,其他城市超过二级标准(0.10mg/m3)。
4个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市、县、区年均值范围为0.186~0.266mg/m3,平均为0.238mg/m3。
除三原县外,其他市、县、区均超过二级年均值标准(0.20mg/m3),与上年相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略有下降。
降尘 2008年全省有13个市、县、区开展了降尘监测,均值范围为5.14~27.35吨/平方公里·月,平均为12.32吨/平方公里·月,全省平均水平达到省控标准(18.0吨/平方公里·月)。
其中榆林、西安和延安超过省控标准(18吨/平方公里·月),其他地区年均值均符合省控标准,污染较轻。
与上年相比,降尘量下降1.10吨/平方公里·月。
3、酸雨
2008年全省有15个市、县、区监测降水酸度,共采集雨样835个,检出酸雨样品26个,酸雨检出率3.1%,比上年(6.0%)下降2.9个百分点。
降水pH均值为6.34,较2007年(5.71)上升0.63个pH,酸度降低,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2008年有酸雨样品检出的地区有西安市、渭南市、韩城市、安康市、略阳县,酸雨样品检出率分别为3.0%、17.8%、2.2%、6.9%、3.5%。
酸雨样品PH最小值为4.37,出现在1月份渭南市监测站测点。
酸雨检出地区较2007年增加两个(安康市、略阳县),其中渭南市污染最重,酸雨发生频率为17.8%。
2008年陕西省有酸雨发生地区酸雨频率年际变化图
4、汶川地震灾害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汶川地震灾后一个月,我省除榆林外9个地市对空气环境质量开展了应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
9个地市空气质量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各城市空气质量与震前无显著变化。
5、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9706.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8.9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0.66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8.28万吨;烟尘排放量27.5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6.34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11.2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7.73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41.87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5.8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0.89万吨。
二、水环境
1、水环境质量
全省6大水系中,嘉陵江、汉江、丹江水质优,延河、无定河水质轻度污染,渭河水质重度污染。
11条支流中,金陵河水质良好,榆溪河、黑河、沣河、沋河水质轻度污染,涝河、北洛河中度污染,其它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在6条主要河流上的40个监测断面、1862公里控制河段中,符合相应功能水质要求的有27个断面,其长度占实测河流长度的75.2%。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分别占监控河段的8.2%、42.1%、12.7%、17.5%、1.1%和18.4%。
河流的主要污染物质是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1.13%、17.10%、7.59%、8.65%和9.88%。
陕西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陕西省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示意图
2、主要河流水质
渭河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13个监测断面中,Ⅱ类、Ⅲ类水质断面各1个,Ⅳ类水质断面2个,劣Ⅴ类水质断面9个。
76.9%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
符合水域功能的断面比上年减少了7.7%。
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化学需氧量。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分别下降42.0%、37.9%、9.0%、36.1%、52.2%。
渭河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沿程变化图
渭河化学需氧量浓度沿程变化图
渭河氨氮浓度沿程变化图
延河水质轻度污染,5个监测断面中,4个为Ⅳ类水质,1个为Ⅴ类水质。
40%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
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化学需氧量。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下降9.2%,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浓度分别上升39.7%、50.5%、92.5%。
无定河水质轻度污染,2个监测断面均为Ⅳ类水质,符合水域功能标准。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4.6%,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上升18.8%、56.0%。
汉江水质优,9个监测断面中,1个为Ⅰ类水质,7个为Ⅱ类水质,1个为Ⅲ类水质,均符合水域功能标准。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下降16.1%、7.3%、3.1%。
丹江水质优,5个监测断面中,2个为Ⅰ类水质,1个为Ⅱ类水质,2个为Ⅲ类水质。
20%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
主要污染物是氨氮。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下降2.5%、8.6%、20.0%。
嘉陵江水质优,6个监测断面中,5个为Ⅱ类水质,1个为Ⅲ类水质,均符合水域功能标准。
与2007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别下降14.5%、5.3%,化学需氧量上升36.0%。
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8年全省10个地级以上城市对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水质总体良好,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量达标率亦为100%。
2008年主要河流省控断面水质状况
4、自然灾害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2008年1月、2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雨雪冰冻灾害,按环保部要求,我省渭南、延安、宝鸡3个地市对6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了应急监测,结果表明,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汶川地震灾后一个月,我省除榆林外9个地市对25个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自然灾害没有造成我省水环境质量明显变化。
5、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省废水排放量为10.4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85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64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为33.2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13.25万吨,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19.96万吨。
三、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10个设区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介于51.3~59.3分贝之间,7个城市声环境质量为较好,3个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为轻度污染。
2、功能区噪声
开展监测的12个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噪声平均值超标27.3%~36.4%,夜间平均值超标18.2%~58.3%,宝鸡、渭南、商洛和韩城4个城市各功能区噪声昼夜间全部达标,其他城市各功能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昼间声环境质量好于夜间。
3、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0分贝,比上年下降0.8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95.5%。
13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介于54.3~68.1分贝之间,均低于70分贝的标准值,铜川、商洛、延安、榆林4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改善较明显。
四、固体废物
2008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136.87万吨,比上年增加12.0%;排放量为26.24万吨,比上年减少37.9%;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2472.11万吨、1038.18万吨、2616.77万吨,分别占产生量的40.3%、16.9%、42.6%。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92万吨,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3.73万吨、3.21万吨、2.79万吨。
目前,陕西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西安、渭南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已基本建成,汉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正在建设。
宝鸡、延安、商洛、榆林、安康等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五、生态环境保护
2008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我省有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国务院待批。
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51个,占全省国土面积5.08%,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34个,市级4个,县级3个。
此外,还编制完成了《陕西省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陕西省鸟类编目》等。
太白、宜君、礼泉、宁陕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陕西省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
2008年,启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编制《陕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全省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六、辐射环境
全年共完成各种辐射监测261次,其中,电离辐射点位监测174次,电磁辐射点位监测87次。
获取现场监测数据2776个,结果显示我省2008年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与往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其监测值在正常范围波动,全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达标,全省辐射环境质量达标。
措施与行动
1、主要污染物减排继续实现双下降
2008年省委、省政府将节能减排列为重点考核指标,省政府先后出台《陕西省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和《陕西省200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全省减排目标和考核责任。
并在省政府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内设立省级污染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污染减排工作的具体领导。
通过突出重点流域,推进化学需氧量工程减排,实施电力调度,推进火电二氧化硫减排,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减排,建设“三大体系”,推进环境管理减排,继2007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首次实现下降以后,2008年全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削减4.08%和3.68%,均超额完成3%的控制指标。
根据以奖代补原则,安排资金550万元对减排工作突出的市区和企业予以了表彰奖励。
2、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
2008年,我省继续推进“一山两水三大区块”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实效。
依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围绕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安排陕南三市开展了执法检查,检查中共出动检查人员3200多人次,关闭各类企业53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36起。
渭河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加快。
继续实施“关、建、治”三大举措,综合运用工程、生物、激励等措施。
新关闭造纸企业10户,化工等其他企业20户。
渭河沿岸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在建污水处理厂35座,设计污水日处理能力93.5万吨。
治理重点污染源100多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34户。
继续实施渭河生物治理工程,扩大了芦苇湿地种植面积,建成人工芦苇湿地1780亩,有效降解了排入渭河废水的污染物浓度。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水质继续改善。
监测结果表明,2008年渭河干流的13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由2005年67.4毫克/升下降到38.9毫克/升,下降幅度达42.3%,平均达到Ⅴ类水质指标要求,水质有了较大程度改善。
提升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省市统筹、关小建大、调整结构、拆立治旋”的要求,经过四年的努力,先后拆除立窑、湿法窑等生产线39条,淘汰产能420万吨,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2条,在建2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630吨,粉尘4.54吨,收到了产能提升、结构优化、环境改善的效果。
铜川市2008年优良天数达到333天,较2007年增加37天。
深化陕北石油煤炭开发中的环境污染整治。
按照“严格准入、淘汰落后、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路子,开展了清洁文明井场建设,关闭淘汰小电石、小铁合金、小焦化等落后产能,综合整治污染企业,2008年新关闭小兰炭101户,产能962万吨,使223户兰炭企业在两年内全部关闭到位。
延长石油集团的清洁文明井场突破80%;长庆石油集团达到100%,实现了建一个井场、还一片绿色、创建一个文明井场的目标。
巩固韩城龙门地区环境治理成果。
先后关闭18条焦化生产线,234万吨产能;18条水泥生产线,84.2万吨产能;对30个项目按循环经济理念组织对接,形成了8条产业链,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产业得到提升。
3、严格环境执法
以春季环保后督察、迎奥运环保大检查、促减排大检查及“回头看”检查为突破口,深入推动环保专项行动。
全省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31万人次,检查企业1.49万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32起,结案408起。
全省12369环保举报电话接到群众投诉7634起,立案查处7557起,结案7521起。
全省挂牌督办突出环境问题135个,其中省级34个、市级23个,县级79个,办结123个,追究当地政府、工作部门和相关企业责任人21名。
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4、把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关口
一是严把环境准入和总量控制关口。
严格禁止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对没有污染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坚持以新代老,关小建大,总量控制;对灾后重建项目、关系民生的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加快审批,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七项承诺。
全年省内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环评文件4572个,其中编制报告书项目401个,编制报告表项目1571个,编制登记表项目2599个,投资总额2299亿元。
二是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
把各级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作为重点,对未开展规划环评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暂缓受理园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省环保厅全年审查通过规划环评8个,从源头强化了环境管理,严防了环境风险。
三是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和环境监理。
全年对99个建设项目开展了试生产核查,对未能达到生产要求的7个项目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对86个建设项目开展了环保竣工验收,48个已批复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工程监理。
四是严肃查处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典型案件。
重点查处了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环境污染问题、靖边采油厂采油废水乱排放问题、华能铜川电厂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等一批典型案件。
5、全社会环保投入继续增加
2008年,中省财政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电力企业脱硫设施、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危险废物处理等方面的资金6.1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5亿元,省级,3.67亿元),较上年增加33.5%,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政府投入的拉动下,通过建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环保投入140亿元,同比增加12%。
环保的监测、监察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完成投资8000万元。
6、发挥环境监测的基础性作用
全面完成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和数据传输工作;围绕服务污染减排,加强“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全省共完成180个竣工验收项目,重点污染源每季度一次监督性监测。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监测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共完成29次应急监测任务,尤其是在应对08年雨雪冰冻灾害、5·12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完成了全省2007年97个县的生态遥感监测数据解译工作;完成了1089个点位的土壤污染背景值取样、样本分析和数据录入工作,编制完成《陕西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
7、切实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
2008年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并印发实施。
2008年6~9月,按照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省厅组织省市环保监测部门对我省西安、铜川、延安、宝鸡、渭南等5个环保重点城市和榆林、安康两个非重点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进行了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结果表明9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
2008年6月,省厅组织开展了陕西省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摸清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
8、加强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
在监测体系建设上,2008年,中省下达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资金1482万元,完成了渭河断面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陕北5个水质监测站完成了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陕南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了选址工作;5个区域7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规划布点工作,建成标准化监测站2个;为省、市、县配备监测应急车辆、设备20多台(件)。
在环境监察体系建设上,2008年中省下达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资金2259万元,为各级环境监察部门配备专用车辆58辆、各类专用仪器、执法设备1413台件;建设标准化监察机构29个;同时我省专门组织开展了监察、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通过比武培训环境监察执法人员32批26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把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化、数字化、视频化作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步到位,完成了10市1区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对196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153台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省市环保平台联网。
9、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
2008年,我省环境宣教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污染减排、专项行动、抗震救灾、“六五”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点,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刊播环保新闻1100多条,其中中央电视台播发我省环境新闻24条,《中国环境报》刊发近90条,省电视台“环保在线”节目共播出156期次。
组织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谐陕西”大型文艺晚会、纪念“6·5”世界环境日、携布袋乘公交车等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继续推进了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新创建绿色单位98家。
筹建了西北首个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团体——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吸引了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热心环保人士积极参与。
环保宣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10、积极推进科学兴环保战略
2008年,重点开展了环保实用技术攻关、示范工作,包括造纸、果汁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攻关,黄姜皂素污染综合治理示范,陕北兰炭废水回用煤气综合利用示范,水煤浆示范、渭河生物治理示范等项目。
制定并颁布了“大中型家禽养殖场建设环境保护标准”、“兰炭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浓缩果汁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黄姜皂素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渭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标准”,“造纸行业水污染排放物综合标准”等8项地方标准。
编制《陕西省环境与健康研究报告》。
11、重视和认真处理环境信访
2008年,全省共受理信访案件28156件。
包括水污染1337件,大气污染5476件,噪声污染20654件,固体废物、生态破坏、化学品、农药化肥、电磁辐射污染及其他污染案件689件。
截至2008年底已办结27968件,办结率99.3%,比去年同期增长19%。
对在省委开门纳谏、问计于民活动中省委批转省环保厅的10起环境问题、“秦风热线”转办的12起环境问题和省环保厅批办的29起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核查并按期回复。
12、紧急应对地震灾害
抗震救灾期间,对我省重灾区安康、汉中和宝鸡紧急进行了环境安全大检查,确保了大灾面前没有发生大的环境事故,保证了灾区的环境安全。
先后两次组织两批应急分队5名专业人员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排查放射源、执行应急环境监测任务。
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期间,参与和独立排查了38家放射源应用单位,85枚放射源,分别占整个应急搜寻工作的55.4%、58%和23%。
受到了环保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环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 环境 状况 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