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docx
- 文档编号:857162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80KB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和平B.唱和C.和好D.和气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项“和”读hè,其他都读hé。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魂牵梦萦:
形容万分思念。
B.熹微:
旭日初升的样子。
C.慎思:
谨慎思考。
D.流连忘返:
流连:
留恋不止。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熹微:
天光微弱的样子。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长工( ) 魂牵梦萦( ) 熹微( ) 慎思( ) 静谧( )相和( )
A.zhánɡ yínɡ xī shèn mì hè
B.chánɡ yínɡ xī shèn mì hè
C.chánɡ yínɡ xī shèn nì hè
D.chánɡ yínɡ xī shèn mì hé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长”读chánɡ;C.“谧”读mì;D.“和”读hè ;故答案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多音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B.文中屡引古人诗词,只是为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C.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D.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5.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从头到尾各个段落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
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之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
B.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C.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的效果。
D.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答案:
A
解析:
分析:
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
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之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 青霭(ǎi) 仓颉(jí)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 岑寂(cán) 惊蛰(zhé) 鸟声啾啾(jiū)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薄:
bò;B颉:
jié;D岑:
cén。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
7.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淋淋离离 宛然 窥见 乍现
B.千变万化 骇人 翁郁 嗅闻
C.惊心动魄 迷离 清爽 擎天
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离——漓;B翁——蓊;D磨——摩。
8.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 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 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 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 进而 径直
B.基本 反而 一直
C.几乎 进而 径直
D.几乎 反而 一直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基本 :
大致;大体上,几乎:
差不多,接近进而:
继续向前;更进一步;反而:
表示跟上文意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径直:
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一直:
表示动作不间断所以应该选B。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答案:
D
解析:
分析:
三番五次:
形容反反复复。
用在此处不合适。
故选C。
点评:
主要考查词语的使用。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引号里边句号去掉。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
1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比喻;C比喻;D比喻。
B拟人。
故选B。
点评:
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方法的掌握。
12.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
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
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答案:
C
解析:
分析:
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
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之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
故选C。
点评: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13.下列对余光中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寒冷。
B.本文第二段中作者“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经过提炼了的典型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已经,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的更加形象。
答案:
AD
解析:
分析:
A中“冷”表现的是离乡背井的冷D错在没有创设明丽的意境。
故选AD。
点评:
考查学生对散文的赏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发生”和后文“案情”搭配不当,改为“出现”。
B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成分残缺,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
本题主要考察语法类错误。
方法是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指代性的词语。
一定要找出其指代的内容。
故答案选D。
点评:
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两年来,随着“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信息,以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B.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系列举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公众都积极响应号召,一时间,厉行节约深入人心,资源集约利用蔚然成风,良好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C.彻底改善大气污染,既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也是时不我待的工程。
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
D.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搭建了世界华人的谒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随州城市的文化名片、对外开放的交流平台。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中说法不合逻辑,应是“兴起和发展”;B中前后照应不一致,“厉行节约”应改成“厉行节俭”;C中句式杂糅,应是“既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是时不我待的工程”。
故选D。
点评:
考查病句的辨析。
二、填空题
16.《听听那冷雨》就是_______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后收入作家同名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中。
答案:
余光中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
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_________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答案:
清明时节的雨
解析:
分析:
熟读课文,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点评:
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分析。
18.“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来描写雨的.
答案:
触觉|视觉|听觉
解析:
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叠词的运用。
点评:
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请分别从自然和情感两个角度概括“听听那冷雨中“雨”的含义、 。
答案:
寒冷|凄冷(或“凄楚”)。
解析:
分析:
熟记、理解并运用文章中重点词语。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20.请模仿“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南京的秋天, , , 。
答案:
南京的秋天,无论是玄武垂烟柳,或是莫愁拍去飞,看去总是一片清远。
解析:
分析:
抓住南京秋天的特点,套用例句格式无论……或是……总。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雨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
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
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
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
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
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
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
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
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
答案:
大嫂、母亲|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老妇人,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解析:
分析:
不同季节的雨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及性格。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散文赏析。
(2)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答案: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
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分析:
“雨”的性格更贴近女性的特点。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2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
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你认为第1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
答案:
①新鲜生动的比喻,整齐匀称的对偶。
如:
“想这样子的台北……黑白片子”用一个准确、简洁而奇妙的比喻,把作者对现实的真切的感受表露无遗。
“时而淋淋漓漓……也似乎把伞撑着。
”读来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
②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
作者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如:
“惊蛰一过……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
解析:
分析:
比喻、对偶的修辞,叠词的运用,要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点评:
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惊天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第二段中作者化用蒋捷词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
解析:
分析:
通过化用蒋捷词抒发漂泊之感、亡国之痛。
点评: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
(或:
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大陆以至中国历史的怀想)
解析:
分析:
自然过渡句,由写景到抒情。
点评:
学生要熟悉散文阅读的基本要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听听那冷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听听 同步 练习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