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docx
- 文档编号:856931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1.99KB
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docx
《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阅读策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
姚忠国
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而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人类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将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日常活动,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当今的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更广阔更深远的知识层面,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才能更快的获取信息,也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而仅靠课内阅读已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大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
而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还没能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阅读的效率不高,读过的书就像过眼烟云,读过书虽然不少,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真正留下的东西读却不多。
家长的监督指导工作更是难以保障。
因此,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阅读,非常重要。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探索学生大量阅读指导方法与手段策略势在必行。
大量阅读指导是指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的各种独立的大量阅读活动。
阅读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一、阅读策略目标:
1、探索小学生阅读的规律。
2、探索有效的小学生大量阅读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3、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阅读策略内容: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5、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
6、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三、具体措施
1、为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在家有书可读。
号召老师、家长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组织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2、建立班级图书角。
发动学生每人最少捐献五本好图书,建立了自己的图书角,实现了学生图书资源的共享。
3、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召开读书主题班会“享受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发言,谈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交流了自己读书的收获,认识到了读书的好处。
制定出自己阅读的计划。
4、组织学生参加《小伙伴》网上阅读,并参加网上征文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伙伴网站:
)。
5、学生入手一本《读书卡》,坚持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
6、加强对读书卡检查的力度。
7、通过阅读,学生能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读出来,让学生背诵积累的优美段落。
8、学生能简单概括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诗句,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9、明确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10、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
四、推荐阅读范围
歌德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
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
但是小学生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鉴于这种情况,我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克服学生的“偏食”现象。
1、向学生推荐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的情操、高尚的情趣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
如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
《毛泽东传》《大地的儿子周恩来》《名人传》等;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充满神奇色彩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哈里.伯特》等;古今中外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2、向学生推荐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知识丰富的读物。
如:
帮助学生解释疑难问题,了解神奇大自然的书,《十万个为什么》《蓝毛淘气三千问》《人与自然》等。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光名胜,经济物产、文史人物等方面的书《中华上下五前年》《史记故事》《孙武本传》《眷恋这方热土》《富饶的山东》等。
还有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生活小常识》《老人与海》《鲁宾孙漂流记》等。
4、贴近儿童生活的读物《小王子》《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总动员》《快乐星球》等等。
五、推荐形式:
1、简单介绍主要内容,像小说、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类读物,可以有老师或读过此书的学生,用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简单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2、朗读精彩片断,朗读作品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介绍《冰心散文集》就可以有声有色的朗读《往事》中精彩的片段。
3、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书推荐给学生。
有时,把故事讲到最精彩、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地方,戛然而止,叫学生自己去读;有时,从书中摘取一个最精彩、寓意深刻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推荐这本书。
如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先睹为快的情绪。
4、结合课文学习,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在教学中,将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5、讲述创作过程的故事的形式,推荐读物。
许多作品的产生都有其艰辛、有趣、曲折的创作故事。
这些创作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由此引出的作品往往能使学生有亲切感,产生阅读的欲望。
6、品味性的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做到:
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
对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精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7、浏览性的泛读,对那些内容浅显易懂的书或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以采取浏览法,先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内容提要、前言等,力求迅速准确的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8、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
可以用圈、点、勾、画的形式,自己确定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者标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偏差错误等;也可用语言,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或者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下来,写成读书笔记,或作摘抄,或编写提纲,或写出读后感。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9、开展“美文诵读”朗诵会。
如学校组织的《冬之韵》朗诵会等。
10、阅读考级,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
阅读考级一学期组织一次,分三个等级。
有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评考级。
一级:
凡是背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古诗、名言警句,能够说出课本中要求搜集的资料的题目名称或简要复述资料内容的学生,就是达到一级标准的,在研究中100%的学生都要通过一级考绩。
二级:
通过一级考级的学生,就可申报二级。
凡是一学期能够背诵二十首老师推荐的古诗,背诵十篇老师指定的优秀美文,读两本老师推荐的图书,能说出所读书目的主要内容或背诵其中的篇目的学生,就是达到了二级标准的。
在研究中争取使80%的学生达到这一标准。
三级:
通过二级考级的学生,就可申报三级。
凡是学生自己一学期能自选背诵十二首古诗,自选背诵十篇优秀美文,读完两本自选的图书,能说出所读书目的故事情节的学生,就可通过三级考级。
在研究中争取使60%的学生达到这一标准。
六、阅读策略效果: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书的热情明显提高,有的同学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自己的书进行阅读;阅读课上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手中的图书的种类明显增多,由原来仅限于读故事一类的书,发展到读文学类和科普类,还读各种报刊和杂志。
图书角内的图书利用率很高,班内大部分学生每学期能读3-5本不同程度的书。
学期末进行阅读考级,有100%的同学通过一级,90%左右的同学通过二级,60%左右的同学通过三级。
大部分学生还能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读书内容。
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学生学会了自己搜集资料并且处理自己所搜集到的内容。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视野开阔,心灵净化;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学到许多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阅读不仅可以保持、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该种语言所附属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然而,由于农村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城市的学生相比水平较低,阅读能力较差,是由于他们不仅仅受到词汇、语法、句型、语篇分析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家庭环境等非语言知识方面的影响,在本人的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人,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名著阅读是中小学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综观当前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上等“先天不足”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聂建民
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喜爱看一些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
——张志公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 [美国]华特.科勒涅斯
(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
a.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初中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修之死》、《美猴王》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课文。
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
b.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
如学了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同期所写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园小记》、《窑洞风景》和《歌声》等。
c.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
如学了鲁迅的《社戏》后,就引导学生比较叶君健的《看戏》,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
当然,这些扩展的一个前提是学生都能找得到书看,鉴于农村中学现有的图书条件,建议在扩展阅读教学时,尽可能介绍《自读课本》和辽宁人民出版社选编的《课外语文》两本书入选的编目。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增讲一些文章。
魏书生在《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一文中,介绍了他给学生增讲的五方面的文章:
一、讲人物传记、名篇时文;二、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三、讲学习方法;四、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五、适当指导学一点相关学科的文章。
魏书生认为:
“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的有关章节,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
这有利于学生将教材时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教材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0)
(2).推荐阅读书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
”(11)但该向中学生推荐哪些书籍,仍值得社会各界探讨,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中学语文活动教材》(试验本)从宏观上向中学生推荐了七类应多读的书籍:
哲学、政治类通俗读物;伟人传略;中外文学名著;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学习方法类书籍;艺术、体育类读物和实用类读物。
(12)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则具体地向中学生推荐了40部阅读书籍。
其中初中有15种,除了大纲规定的以外,还增加了《唐诗三百首》、《边城》、《莎士比亚故事戏剧集》等中外书籍。
这些书籍应该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
(3).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
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要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
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它应有别于学生的休闲性阅读。
(4).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
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
比如: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3、检查落实是保证。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
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
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
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
办手抄报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找不到他们感兴趣的事可做,学生中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随便玩”,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工作,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就会完成得很好。
(3).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调查显示,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多得惊人,但是硬堵是不行的,有组织的去指导学生看电视,通过有益的电视节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是要限定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天在一小时以内,二是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一些节目,如《焦点访谈》、《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等。
比如,让学生看《焦点访谈》,要求记录主要内容,看联欢会记下相声的笑料、小品的包袱等,看智力类的题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等,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学生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多读书,多读好书,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使人走近文明,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获取一份智慧,一种活力。
《美文》(少年版)登载了语文教育家顾振彪的一段话:
“有人问:
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需要超常的数理知识外,还需要广阔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丰富的文学艺术素养。
不错,文学艺术不可能直接帮助爱因斯坦去推导数理公式,然而它扩大了爱因斯坦的文化背景,强化了他的想象力,升华了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利于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一脚踩在科学世界,一脚踩在文艺世界,对于他来说,两个世界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我们贡献一个或几个爱因斯坦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脚踏实地,相信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语文教学不会也不应该再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
谈农村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策略
——“家校共读”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 张晓华
内容摘要:
农村中学生课外文学基本处于缺失、缺管状态,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更有学校、家庭的因素,“家校共读”是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的现状提出的对策,在具体的实施中做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与配合、创设阅读氛围、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以促进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进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课外文学阅读,农村中学生,“家校共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量在剧增,国际社会日益注重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阅读”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支柱之一,提倡建立“阅读社会”。
许多国家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国民的阅读能力。
我国也提出建立“阅读社会”,积极促进阅读的社会化、生活化。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语文课外阅读的范围广泛,而文学阅读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学生对其的天然喜爱而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远远达不到要求,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较大,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农村学生在阅读的质与量上都不够,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最基本的阅读做起。
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外文学阅读基本处于缺失、缺管状态,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更有学校、家庭的因素,“家校共读”是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的现状提出的对策,就是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指导与管理下,学生、教师、家长就同一阅读内容进行阅读,交流阅读的体会、感悟,在阅读、交流中共同提高,促进学生文学阅读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家校共读”作为解决农村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缺失状况的途径,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有一定的方法策略,才能起到促进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作用。
首先,做好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与配合。
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或仅靠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扩展、实践,只有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以及相互间的协作,在课内学习中学习方法,课外阅读中拓展实践,才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选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品读、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基本结构,“语文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应是寻找语文学科中的规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规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1】除了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基本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心理,“科学合理的阅读心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最佳阅读欣赏心理构成的几大要素:
“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乐观的态度、专注的精力、明确的心志、渴求的欲望。
”【2】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课外向学生提出拓展阅读的要求,阅读与课文相类体裁、相类题材、相类写法……的文章、著作,并从中选择名著作为共读的内容,运用基本结构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3】在略读中运用阅读的基本结构,并以文学名著作为阅读内容,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点水平高,为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提供了阅读的基础,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巩固基本结构,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其次,创设阅读氛围。
“氛围是环境和人一起形成的,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所有参与者的形象、行为与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共同组成的一种情调气氛。
”【4】氛围具有感染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认知以及行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中学生的阅读发展有促进作用。
我国在古代就充分认识到环境的教育作用,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都有关于环境教育作用的论述。
“家校共读”中注重阅读氛围的创设,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创造文学阅读气氛。
1.学校共读中创设阅读氛围
在学校创设阅读的氛围是全方位的。
首先有共读的时间,在共读的时间内,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且促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阅读体验,在体验中由阅读的逼迫状态或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
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进行课外阅读,每天固定专门的时间段监督学生进行阅读。
利用好学校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进行阅读指导,开展阅读展览,名著导读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利用好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的活动,解决学生书籍缺少的问题。
利用社会阅读的开展创设氛围,如利用“世界读书日”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对于阅读的重视。
2.家庭共读中创设阅读氛围
家庭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物质保障,尤其是解决书的问题,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达到人手一本文学名著的最低限度,学生人手一本,就可以开展书籍互换的阅读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藏书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课外阅读时认为“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有一些藏书。
”【5】并就自己的学校举例:
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
虽然在农村学生中不可能拥有这么大量的个人藏书,但至少要让学生有个人藏书的意识,并能够在自己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个人藏书。
利用农村自然村的优势,成立家庭阅读小组,在家庭阅读中,有同学之间的共读,也有家长学生之间的共读,在共读中增进理解,带动、促进农村阅读社会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学生的课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 策略 研究 方法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