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 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856559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7.43KB
领导科学 复习资料.docx
《领导科学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科学 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领导活动的产生:
答:
人类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历史上把原始的自然领导制度称为“禅让制”。
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的。
二-领导活动的发展:
答: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自/试
答:
第一,决策工作专门化。
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就更严格了。
(决策与执行分离的标志是“事业部制”的产生,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在“经理制“的基础上提出。
第二,领导主体集团化。
在现代领导活动中领导主体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
第三,领导方式民主化;这要求集体内部权力分享、权责一致。
(“事业部制”及民间咨询机构的出现,也是民主制的发端和主要表现形式)
第四,领导方法科学化;科学化趋势是相对于传统的经验领导而言的,表现在:
一是遵循严格的程序;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四-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试
答:
1。
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4.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转变为科学领导;
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
其次是社会活动变化越来越迅速;
再次是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的条件:
自/试
答:
首先,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其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
再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领导科学在我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委托助手柴本良等人写了“软科学与领导艺术”一文,开创了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先河。
1983年5月,由上海的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撰写的《领导科学基础》,是我国第一部领导科学专著,标志着我国这门科学进入初创阶段。
六-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
答:
1。
领导本质的理论;
2.领导观念的理论;
3.领导体制的理论;
4.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
5.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
6.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
七-领导科学的特点;自
答:
综合性、应用性、社会历史性。
八-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
自
答:
首先,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其次,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再次,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最后,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九-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自
答:
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其次,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再次,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最后,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
十-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自/试
答: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根本学风,也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还有:
第一,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历史方法;
第三,比较方法;
第四,案例方法;
第五,系统方法;
第六,借鉴方法。
十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
自
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
十二-为什么要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自2009/10
因为:
1。
领导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科学有其他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3.领导科学绝不是哪一个领导者或专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而产生的,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自
答: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占主导地位。
二-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自
答:
因为,1。
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式;
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三-领导的特征:
自
答:
1。
领导认识的特征;(原则性、超前性、综合性、创造性、系统性)
2.领导实践的特征;(权威性、依附性、目标性、组织性、协调性、超脱性、服务性)/试
四-领导类型:
自
答:
1。
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分为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
2.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3.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分为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
4.以领导的工作领域为标准,分为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
5.以领导成员为标准,分为个人领导和集体领导;
6.以领导的层次为标准,分为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低层领导;
7.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尺度,分为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以事为中心的领导、人事并重式的领导;
8.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依据,分为正式领导、代理领导、非正式领导;
9.以领导手段为标准,分为正向领导和负向领导。
五-领导基础:
自
答:
领导基础,是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领导者的权力来自:
外在权力(法定权力或称职位权力)和内在权力(个人权力,包括威信威望、模范感召权和专长权、参考权等)
六-领导者的特征:
自/试2010/10
答:
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特征:
1。
拥有职权2。
负有责任(政治责、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3。
提供服务4。
富于创新5。
多重角色
七-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
答:
首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其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再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八-被领导者的特征:
自/试2009/10
答:
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
特征:
服从性、受动性、对象性、源泉性、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九-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
自/试/试
答:
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理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第二,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第三,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十-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
自
答:
一是要服从领导;
二是要支持领导;
三是要监督领导。
十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自(2012-01)
答:
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二,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四,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五,相互监督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自/试
答:
领导职能,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的一般职能:
自/试
答:
领导的一般职能就是从具本的领导职能中抽象出来的关于领导的一般的共同的职能。
第一,引导;这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1.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
2.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环节;
3.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第二,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第三,组织;
第四,协调;(形式:
其一,是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其二,是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
第五,监督;
第六,教育。
(划分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自(2011-10)
答:
第一,科学决策;
需注意的是:
1。
要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
2.要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
3.要善于运用冲突,论证中的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
4.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
5.要善于评价。
第二,选才用人;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
应做到:
1。
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四-领导的原则:
自
答:
领导原则,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
第一,领导的总原则;试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实事求是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4.群众路线原则;
第二,领导的基本原则;(2012-01)
1.统一领导原则;(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二是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必须解决的两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
2.分层领导原则;
2-1首先,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
2-2其次,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
2-3再次,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3.系统整体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职务权力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4-1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
4-2权力与责任的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
4-3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5.民主公开原则;
5-1有助于领导决策;
5-2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
5-3是提高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五-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树立的基本观点:
试2010/10
答:
1。
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
2.要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导者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公仆的本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
3.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真正动力,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
5.要用正确的方法领导群众,最根本的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章领导观念
一.领导观念的含义:
自
答:
领导观念专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
二-现在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
自
答:
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二,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
第三,既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
三-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自/试
答:
第一,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
总之,有什么样的领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
四-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
自
答:
1。
政治观念;是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
2。
人本观念;作为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权力观念;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4。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
5。
市场经济观念;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6。
改革创新观念;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7。
政绩观念;就是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五.政治观念的含义:
答:
政治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政策、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或意识。
五-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
自/试
答: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
第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则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第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
第四,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第五,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
六-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自/试
答: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
第四,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七-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
自
答: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领导者顺利开展领导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
八-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自(2011-10)
答;第一,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
人是主体,先人后事。
第三,坚持领先关键人才的原则。
要善于发现和依靠关键人才。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
帕累托研究的现象:
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创造和控制着80%的财富,后来,美国的乔治。
吉普夫称这一发现为“二八法则”。
第四,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
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拿破仑“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士兵,只有无能的将军。
”
第五,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
激发潜能,消解惰性。
(达尔文发现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规律;美国的劳伦斯。
彼得的“金科玉律”讲述的两个例子:
一是关于鲶鱼的效应;二是美洲虎的故事。
这两个例子说明,没有竞争就没有生机,没有忧患就没有作为,没有对手就没有进取;)
第六,倡导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倡用善意和真诚处理人际关系。
十.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
答:
第一,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
第二,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
第三,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
第四,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五,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
十一。
法治观念的含义:
答: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
(胡锦涛提出了五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2。
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3。
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
4.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5。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
十二。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自/试
答:
第一,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第二,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
第三,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第四,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十三。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自/试
答:
第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第二,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三,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
第四,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概念。
十四。
市场经济观念的含义:
答:
市场经济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十五。
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
自/试
答:
第一,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要性;
第二,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第四,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
改革创新观念的含义:
答:
改革创新观念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具体说来包括;什么是改革创新、为何改革创新、为谁改革创新、怎样改革创新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创新等基本观点。
十七。
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
自(2012-01)
答:
第一,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
第三,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第四,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八。
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自
答:
第一,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
第二,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
第四,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第五,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
十九。
政绩观念的含义:
答:
政绩观念就是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以及如何衡量政绩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十。
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答:
第一,明确什么是政绩;
第二,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
第三,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
第四,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第五章领导决策
一-决策的构成要素:
自/试
答:
第一,决策者;是决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决策备选方案;
第四,决策环境;即一切影响决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的总和;
第五,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二-决策活动的特征:
自
答:
1,针对性2,目的性3,实施性4,选择性5,优化性
三-决策的含义:
自
答:
第一,狭义的决策专指决策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即通常所说的最终“拍板”;
第二,广义的决策是指把决策理解为决策者制定、选择、实施行动方案的整个过程。
(决策是整个领导过程的中心环节;)
1-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主要特点:
第一,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作出决策;
第二,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第三,依靠个人的有限经验、智慧,难以做出精确的分析判断,使这种决策方式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第四,这种决策方式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个人的主观随意性极大,随着领导者的更替,对某个问题的决定可能随之而变。
2-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所进行的决策活动;主要特点:
第一,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注意依靠各种智囊团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
第二,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决策的分类:
自
答:
第一,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根据决策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第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决策。
)
第三,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是现实决策活动中出现最多的)
第四,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型决策,是指行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
第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五-决策的模式:
自
答:
第一,理性决策的模式;(西蒙修正了这个模式,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
第二,渐进决策的模式;(由美国的林德布洛姆提出,具有墨守成规、维持现状的保守倾向;)
第三,综合决策的模式;(由美国的埃泽奥尼提出,结合了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的长处,同时又克服了二者的短处;)
六-渐进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
1,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它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决策有关的所有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
2,在决策目标的确立上,它认为难以一下子直接建立起一种明确清晰的决策目标,而是要求确立起一种大致的方向,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调整每一步骤的目标;
3,在决策方案的设计上,它不要求对原有决策作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是要求对原有的决策作部分修正的变化较小的新方案;
4,在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上,它认为方案的最终决定并不是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选择,而是现实的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七-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2009/10
答:
1。
决策是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
2.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3.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八-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
自/试
答:
第一,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
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九-科学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试
答:
1。
客观原则2。
信息原则3。
预测原则4。
程序原则
5。
可行原则6。
选优原则7。
“外脑”原则
十-科学决策的程序:
自/试2010/10、2011-10
答:
通常来说,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明确问题,确立目标;这是决策活动的起点。
决策活动首先从发现问题开始,要界定问题,对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目标。
(检验准则:
1。
目标是有的放矢的,具有针对性;2。
目标是具体的,具有衡量目标的具体标准;3。
目标是系统的;4。
目标是切实可行的;5。
目标是符合规范的。
)
第二,集思广益,拟订方案;这是解决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
备选方案必须具备齐全性、排斥性。
(复杂的决策问题:
第一步是轮廓设想,第二步是细部设计)
第三,分析评估,选择方案;这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
对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选择,一要有合理的评选标准,二要有科学的评选方法。
第四,实施方案,反馈修正;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实施阶段要做好的工作:
1。
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2。
组织实施力量;3。
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
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
)
(追踪决策的特征:
1。
回溯分析;2。
非零起点;3。
双重优化;4。
心理效应;)
十一,科学决策的方法:
自
答:
第一,德尔菲法;(主要特点:
1。
匿名性;2。
多轮反馈性;3。
最终结论的统一性。
)
是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定性预测的情报分析方法。
第二,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或智力激励法;)
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第三,决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领导科学 复习资料 领导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