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docx
- 文档编号:855710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8.69KB
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docx
《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doc
实用标准文案
病案分析一肺炎喘嗽
1.定义: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临床主要特征。
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
2.病例:
患儿,女,4岁,2010年12月30日就诊。
患儿于2010年
10月底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静点药物治疗1周(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症状好转后未再治疗。
停止治疗三天后咳嗽较前略重,咯痰不利,遂在当地诊所口服中汤药治疗一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间断发热,随后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并住院治疗18天,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
周因受凉后咳嗽再次加重,咯痰不利,伴发热,为进一步诊治,
于2010年12月28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
住院。
入院证见:
咳嗽,呈阵发性呛咳,间断发热,给予退热药
后热可退,咯少量白稀痰,喉中痰鸣,无口渴,纳差,大便干,
小便调。
入院查体:
神志清,精神差,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
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右下肺可闻及细湿罗
音,心腹(—)。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胸片示:
右下肺纹理增粗;支气管肺炎。
3.病因病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本病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
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
感冒、咳嗽等疾病转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
嫩,卫外不固。
小儿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
肺气失司,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清宣肃降功能失职,
以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证候,发为肺炎
喘嗽。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外感风邪、内蕴痰虫,导致肺气闭塞是本病的主要机理,痰热是
其病理产物。
本病多见于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
本病
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者,小婴儿或新生儿患此病,也多致危重,
须特别留心。
4、辩证分析:
肺主皮毛,风寒之邪外侵,由皮毛而入,寒邪犯表,肺卫失
宣,产生风寒表证,故见无汗,咯痰白稀等表证;
寒邪束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其气上逆,则致呛咳气急;
肺主气功能失职,水液输化无权,凝而为痰,则见痰涎色白
而清稀。
舌苔脉与证相符。
5.诊断:
中医诊断:
肺炎喘嗽风寒闭肺
6.辨证要点:
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
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
稠。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
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
若高
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
若正虚邪盛出
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7.治则治法:
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治以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8.李遇春专家方:
紫草6g百部4g地骨皮6g芦根10g
炙桑白皮4g杏仁4g陈皮5g黄芩4g
炒莱菔子4g炒苏子4g(打)甘草3g
三剂,水煎200ml,一日一剂。
9.方解:
本方系华盖散合泻白散加减。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本方是清泻
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之素质,兼顾肺为娇脏。
方
取桑白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寒,防其过寒伤
正。
炙桑白皮—主入肺经,蜜炙去其寒性,辅以润肺,更宜于清泻肺
热,平喘止咳;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杏仁—苦、微温,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
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
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地骨皮—入肺,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与桑白皮配伍清泻
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
紫草—现代研究表明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百部—苦、微温,润肺止咳;
芦根—味甘,清热生津;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炒莱菔子—辛、甘、平,炒用消食开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炒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助莱菔子化痰消食;
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10.历代医家论述:
1)肺炎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首先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
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是对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
涕,兼之鼻煽”时所立的病名,即是指继发于麻疹的肺炎。
2)对于小儿肺炎病证的认识和记载,却可追朔至很早的古
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
何如?
岐伯曰: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
这
段描述不但较明确地记载了病证表现,而且谈到了辨脉预后的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法,与今日肺炎临床十分相似。
3)《内经》中还论及“肺风”、“肺病”,《金匮》中论
及“肺胀”、“咳逆上气”等病证,对于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均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宋以后的儿科方书,将肺炎证治归于喘嗽门,至明代,
认识更为明确,秦景迁《幼科金针》提出了“肺风痰嗽”的病名,
书曰:
“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
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
立至矣,惟月内芽儿犯此,搐鼻不嚏者不治,不哭不乳者不治。
”
不但对小儿肺炎的发病和症状描述得十分确切,而且还谈到新生
儿肺炎的预后。
5)对于小儿暴喘性肺炎,在当时还提出了“马脾风”等的
病名,如寇平《全幼心鉴》云:
“胸高气促,肺脏喘急,二胁掀
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神气闷乱,痰涎潮塞,称之为马脾风”。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对“马脾风”作了专门的阐述。
6)随着温病的发展,对小儿肺炎证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了“风温肺病”的认识,他说:
“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
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对小
儿肺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幼科要略·春温风温》: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
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
挺。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8)《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
“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
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
11.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
室内空气宜新鲜、流通,室温以18-20℃为宜,
相对湿度约60%,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经常翻身以减
少肺瘀血。
2)营养:
应供给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及适量液体,尽量
不改变原有喂养方法,少食多餐,重症不能进食者,宜恰当地静
脉输液。
3)病原治疗:
a抗生素;b抗病毒药物;c对症治疗:
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退烧;
12.预防: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
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3.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
利痰液排出;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案分析二过敏性紫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定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病例:
患儿,女,9岁,就诊于2010年9月30日。
患儿于2010
年9月20日突然出现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鲜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有痒感。
1
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大便干
燥。
于2010年9月22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过敏性紫癜”
收住院,入院症见:
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
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腹痛,无关
节疼痛,无便血。
现给予双密达莫25mg,3/日,口服,山莨菪
碱5mg,3/日,口服,芦丁20mg,3/日,口服。
入院查体:
咽部充血,心肺(—),双下肢伸侧可见对称性瘀斑瘀点,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尿常规示:
尿潜血2+。
3.病因病机: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热灼络脉迫血妄行则紫癜散布、便血尿血,病久者又因气不摄血、阴虚内热,反复发作。
其病总在血分,又因离经之血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不能速散,则形成瘀血。
本病急性期多为阳证、实证,病机重在
血热、血瘀;病久者则转阴证、虚证。
病机不离气虚、阴虚。
患儿饮食不节,加之邪热由表入里,内生蕴热,热入血分,
迫血妄行,血液渗于肌肤,则紫癜布发;下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故见大便干燥;外邪由口鼻而入,
侵犯咽喉,故见咽红。
舌红苔黄燥,脉数皆为热相。
4.诊断:
中医诊断:
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
5.辨证要点:
本病辩证应首先辨清标本虚实。
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证;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证。
又可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以及伴随症状辨轻重。
一般仅有紫癜者病情较轻;除皮肤瘀点、瘀斑外,伴有尿血、便血、颅内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气随血脱者,病情较重。
6.治则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7.李遇春专家方:
水牛角10g
茜
草5g
花
粉6g
当
归10g
丹
皮6g
生黄芪10g
生
地15g
黄
柏5g
川牛膝6g
地
榆6g
紫
草6g
赤
芍6g
生甘草5g
三剂,水煎200m
l,一日一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8.方解: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治证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
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
”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中水牛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地榆凉血止血,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三者同起凉血止血之效。
恐其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辅以花粉清热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使之化生有源;黄芪补气益胃固表,加强脾之固摄功效,使血不外溢。
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降火止血,以消血之妄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纵观全方,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
伏留瘀之弊,辅以化生之源。
9.历代医家论述:
1)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
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
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
“营者,水谷之
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六腑也”。
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
2)《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
“皮肤出血曰肌衄”。
3)《外科正宗·葡萄疫》说:
“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
萄发在遍体头面。
乃为腑证,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
提出本病起于四时不正之气,主要症状为皮肤大小不一的青紫斑
点,病机为邪毒传胃,久病可致虚等。
4)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
“发斑,热炽也”。
5)《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对发病部位有了明确的
认识:
“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
6)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
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
“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
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
7)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
“惟以止
血为第一要法。
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
消瘀为第二法。
止血、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
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邪之所凑,其正必虚。
去血既多,阴无有不
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
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8)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10.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百草霜15g,龙骨30g,枯矾30g,共研为细
末,用湿棉条蘸药塞鼻,可以止鼻衄。
2)针灸疗法:
a.针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
适用于过敏性紫
癜。
b.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
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3)饮食疗法:
花生衣红枣汤:
花生衣5~10g,红枣10枚,党参15g。
水
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气不摄血之紫癜。
红枣生地饮:
大枣10枚,生地黄30g,紫草10g,甘草10g,
水煎当茶饮之。
茜根水鱼汤:
水鱼(鳖)1只,茜根10g,仙鹤草10g,调料适
量。
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加调料
服食。
每日或隔日1剂,连服8一10剂。
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紫
癜。
茅根生地饮:
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白茅
根15g,白糖适量。
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癜。
11.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注意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去除过敏原;
3)清除慢性感染灶,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12.调护:
1)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如花粉、油漆等;饮食清淡,忌虾
蟹及肥甘厚腻辛辣之品;
2)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宜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
除紧张情绪;
3)密切观察腹痛、腹泻、黑便及关节疼痛、肿胀情况,随
时对症处理。
病案分析三咳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定义: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咳嗽症状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2.病例:
患儿,女,3岁,就诊于2011年1月13日。
患儿于2011
年1月9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单声咳,家长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无缓解,反加重,并于2011
年1月10日出现发热,未测体温,为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1
月11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
发热,咳嗽重浊,呈阵发性连声咳,痰多,痰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纳呆,神乏困倦,二便调,汗多。
入院查体:
T38.4℃,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15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肠鸣音正常。
舌红苔白腻,脉滑。
3.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
小儿肌肤柔嫩,藩篱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咳嗽以外感多见,
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
《活幼心书·咳嗽》指
出:
“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
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
”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多由外感而起。
此外,
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及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
痰,上贮于肺。
咳嗽日久,耗伤正气,转为内伤咳嗽。
4.辩证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稚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使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
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亦可凝聚成痰。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液色白而稀。
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濡养四肢,故见神乏困倦,纳呆。
痰湿内阻,日久化热,故见舌红。
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5.诊断:
中医诊断:
咳嗽
痰湿咳嗽
6.辨证要点:
咳嗽辩证,以八纲辨证为纲。
首先辨别外感、内伤。
外感咳
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表证;内伤咳嗽,发病
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
其次辨虚实,外感咳嗽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且常呈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德
证候变化。
再次辨寒热,咳嗽痰白清稀,咽不红,舌质淡红,苔
薄白或白腻,多属寒证;咳嗽痰黄黏稠,咽红,舌质红,苔黄腻,
或见苔少,多属热证。
7.治则治法:
燥湿化痰止咳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8.李遇春专家方:
法半夏3g
橘红5g
茯
苓3g
炙甘草3g
杏
仁3g
桔梗3g
炙杷叶3g
麦
冬4g
花
粉3g
三剂,水煎200m
l,一日一剂。
9.方解:
二陈汤为痰湿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纳呆,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法半夏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
橘红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
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甘草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
辅以杏仁止咳平喘;炙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性散上行,宣开肺气,能利肺气以排痰;三药合用增强二陈方祛痰止咳之功效。
肺为娇脏,喜阴而恶燥,恐其过于燥湿而伤肺,佐以麦冬、花粉养阴润肺,清肺润燥,清热生津。
10.历代医家论述:
1)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四·嗽候》:
“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
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
于背。
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即嗽也。
”
2)《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将咳与嗽进行了区分,指出:
“凡
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
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
3)《内经》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
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也。
”
4)《景岳全书》云: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只唯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
5)《医学三字经》云:
“谁治外,六安行。
谁治内,虚痨程。
”
推其病因,多不外情志失调、起居失节、抑或久病成伤而生咳嗽。
诊内伤咳嗽,首辨阴阳。
6)清代医家尤在泾云:
“冷嗽,其症呼吸不利,呕吐冷沫,
胸中急痛,恶寒声嘶,得温则减,得寒益甚。
”
7)阳虚咳嗽者,多致肺寒。
张景岳谓:
“凡脉见细弱,证见
虚寒而咳嗽不已者,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治当以扶阳温脾,祛
痰镇咳。
此证用《金匮》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加减治之,
多效。
8)阴虚咳嗽者,多属久痨。
扁鹊谓损其阳者自上而下,一肺
二心三胃,过于胃则不治,损其阴者自下而上,一肾二肝三脾,
过于脾则不治。
陈修园氏亦将此论注于《医学三字经》内。
然由
博返约,纯以虚咳而论,多责之于脾、肺、肾三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9)肺虚、脾虚、肾虚咳嗽的治疗:
a.肾虚咳嗽者多以咳嗽而兼惊悸、烦热、失眠、食少、便溏之
证候,治当以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阴,
以肾气丸、右归饮之类佐以止咳之品以扶肾阳。
医者当明辨症候
而择之。
然若有痰饮,此等益肾滋阴之药品皆应慎用。
《医学三
字经痰饮第二十》云: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
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
”亦有热痰燥痰者,或以地
黄丸滋润化之,乃名医补天手段,终非正治之法,不可不慎。
b.肺虚咳嗽者即类似外感咳嗽邪已入里之证,治当养阴清肺,
培补肺阴。
常用成方为炙甘草汤、百合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临床 经验 总结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