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855050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68.25KB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docx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
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
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
对于硅来说,热氧化法是最重要的。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热氧化过程中SIO2的生长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
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
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
对于硅来说,热氧化法是最重要的。
在热氧化薄膜中,有两种膜最重要:
一种是在漏/源极的导通沟道覆盖的栅极氧化膜(gateoxide);一种是用来隔离其他器件的场氧化膜(fieldoxide)。
这些膜只有通过热氧化才能获得最低界面陷阱密度的高质量氧化膜。
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3g的介电薄膜作用:
隔离导电层;作为扩散及离子注入的掩蔽膜;防止薄膜下掺杂物的损失;保护器件使器件免受杂质、水气或刮伤的损害。
由于多晶硅电极的可靠性由于铝电极,常用来制作MOS器件的栅极;多晶硅可以作为杂质扩散的浅结接触材料;作为多层金属的导通材料或高电阻值的电阻。
金属薄膜有铝或金属硅化物,用来形成具有低电阻值的金属连线、欧姆接触及整流金属-半导体接触势垒器件。
二二氧化硅简介
2.1SiO2的结构
SiO2分为结晶形和无定形两类。
结晶形SiO2由Si-O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而成,如水晶;无定形SiO2是Si-O四面体在空间无规则排列而成,为透明的玻璃体、非晶体,其密度低于前者,如热氧化的SiO2、CVD淀积的SiO2等。
Si-0四面体的结构是,4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4个角上,1个硅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
每个氧原子为两个相邻四面体所共有。
2.2SiO2的性质
1)、二氧化硅的绝缘特性二氧化硅具有电阻率高、禁带宽度大、介电强度高等特点。
而且二氧化硅最小击穿电场(非本征击穿):
由缺陷、杂质引起,最大击穿电场
(本征击穿):
由SiO2厚度、导热性、界面态电荷等决定。
实验证明二氧化硅氧化层越薄、氧化温度越低,击穿电场越低。
2)、二氧化硅的掩蔽性质
B、P、As等常见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其在Si中的扩散系数。
SiO2做掩蔽膜要有足够的厚度:
对特定的杂质、扩散时间、扩散温度等条件,有一最小掩蔽厚度。
3)、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二氧化硅是硅的最稳定化合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不溶于水。
耐多种强酸腐蚀,但极易与氢氟酸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能和强碱(如NaOH,KOH等)反应,也有可能被铝、氢等还原。
2.3二氧化硅在IC中的主要用途二氧化硅可用做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IC的隔离介质和绝缘介质、电容器的介质材料以及M0豁件的绝缘栅材料等等。
三热氧化动力学的原理
3.1原理
热氧化工艺的原理就是在硅衬底上生成高质量的二氧化硅薄膜。
热氧化工艺分为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
反应方程式如下:
Si+2H2O^SQ2+2H湿氧氧化
Si+O2宀SiO2干氧氧化
热氧化是高温工艺。
在高温下,一开始是氧原子与硅原子结合,
二氧化硅的生长是一个线性过程。
大约长了500?
之后,线性阶段达
到极限。
为了保持氧化层的生长,氧原子与硅原子必须相互接触。
在二氧化硅的热生长过程中,氧气扩散通过氧化层进入到硅表面,因此,二氧化硅从硅表面消耗硅原子,氧化层长入硅表面。
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氧原子只有扩散通过更长的一段距离才可以到达硅表面。
因
此从时间上来看,氧化层的生长变慢,氧化层厚度、生长率及时间之间的关系成抛物线形。
高质量的二氧化硅都是在800C~1200C的高温下生成,而且其生成速率极其缓慢。
其中湿氧氧化速率要高于干氧氧化。
在氧化过程
中,硅与二氧化硅的界面会向硅内部迁移,这将使得Si表面原有的
污染物移到氧化膜表面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界面。
热氧化法生长二氧化
常用的热氧化装置(图一),由电阻式加热的炉身、圆柱形熔凝石英管、石英舟以及气体源组成。
将硅片置于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反应管中,反应管用电阻丝加热炉加热一定温度(常用的温度为900〜1200C,在特殊条件下可降到600C以下),氧气或水汽通过反应管(典型的气流速度为1L/min)时生成SiO?
层,其厚度一般在几十埃到上万埃之间。
3.2热氧化工艺的Deal-Grove模型
C:
氧化剂浓度J1:
粒子流密度J2:
扩散流密度
J3:
反应流密度
1、D-G模型
J«即单位时间通
(1)氧化剂由气相传输至SiO2的表面,其粒子流密度
过单位面积的原子数或分子数)为:
⑵位于SiO2表面的氧化剂穿过已生成的SiO2层扩散到SiO2-Si界
面,其扩散流密度J2为:
反应流密度J3为:
四实验方案
1.氧化工艺的主要步骤以干氧氧化为例
1)硅片送入炉管,通入N2及小流量O;
2)升温,升温速度为5C〜30C/分钟;
3)通大流量Q,氧化反应开始;
4)通大流量Q及TCE(0.5〜2%);
5)关闭TCE通大流量Q,以消除残余的TCE
6)关闭Q,改通Nt,作退火;
7)降温,降温速度为2C〜10C/分钟;
步驟*時問(min》
2.不同氧化方法的特点
(1)干氧氧化:
氧化速率慢,SiO2膜结构致密、干燥(与光刻胶粘附性好),掩蔽能力强。
(2)湿氧氧化:
氧化速率快,SiO2膜结构较疏松,表面易有缺陷,
与光刻胶粘附性不良。
(湿氧环境中Q和H20的比例是关键参数)
(3)氢氧合成氧化:
氧化机理与湿氧氧化类似,Si02膜质量取
决于H,O纯度(一般H纯度可达99.9999%,O纯度可达99.99%);氧化速率取决于H2和O的比例。
(3)掺氯氧化:
减少钠离子沾污,提高Si02/Si界面质量;氧化速率略有提高。
(常用的氯源:
HCI,TCETCA等)
五主要结论与分析
1、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式:
ATox-+
氧化层足够薄(氧化时间短)时,可忽略二次项,此时Tox~t为线性关系:
Tox«B(t+r)/A
其中B/A为线性氧化速率常数
氧化层足够厚(氧化时间长)时,可忽略一次项,此时Tox~t为抛物线关系:
Tox«+
其中B为抛物线氧化速率常数
介于
(1)、
(2)两者之间的情况,Tox~t关系要用求根公式表示:
4ii
2、氧化速率与氧化层厚度的关系
T^x+ATOX=
dToxB
dt/+2Tox
氧化时间
由图可知:
氧化速率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氧化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o3
1
图4.6各种薄干氧氧化情况下,氧化速率与氧化层厚度之间
的关系,衬底是轻微掺杂的(100)硅。
3、D-G模型的修正
初始快速氧化阶段
D-G模型在很宽的参数范围内与实际氧化速率吻合,但对于薄干氧氧化层的生长,D-G模型严重低估氧化层厚度。
根据D-G模型,氧化层厚度趋于零(氧化时间接近于零)时,氧化速率接近于一个常数值:
实际工艺结果显示,初始氧化速率比预计值大了4倍或更多
D-G干氧模型中给出一个•值,来补偿初始阶段的过度生长
T^x+ATox=+
湿氧工艺的氧化速率常数
lenipeianiie(V)
“(pni)
Parabolicrateconstant
B(pm1h)
LinearraiuconstantBA(LlLLL^ll)
r(h)
1200
0.05
0.720
14.40
0
1100
0.11
0.510
4.64
0
1000
0.226
0.287
L27
0
920
0.50
0.203
0,406
0
干氧工艺的氧化速率常数
Oxitiarionteiupernniie(UC)
討(屮⑴
Pciiabolicrate
COllsTailT
li(iinr.h)
Liueairareconstant
B>A
r(h)
1200
0,040
0.045
L12
0.027
1W0
0.090
0.027
0.30
0.076
1000
0,165
0.0117
031
0.57
920
0235
0,0049
0.0208
L40
800
0370
0.0011
0.0030
9.0
4、参数B和B/A的温度依赖关系
在各种氧化工艺条件下,参数B和B/A都可以确定下来,并且是扩散系数、反应速率常数和气压等工艺参数的函数。
参数B和B/A可写成
Arrhenius函数形式。
0C严"T
B和B/A
参数B的激活能云取决于氧化剂的扩散系数(D。
)的激活能;参数B/A的激活能取决于Ks,基本上与Si—Si键合力一致。
图4.2
氧化系数B的阿列尼乌斯图,湿氧氧化参数取决于水汽浓度(进而取
决于气流量和高温分解条件)
图4.3氧化系数B/A的阿列尼乌斯图
5氧化速率常数的实验获取方法
龙+傀訥出丿=比=再令―
6热氧化工艺的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是氧化工艺的一个关键步骤,氧化层质量的含义包括:
厚度、介电常数、折射率、介电强度、缺陷密度等,质量检测需要对上述各项指标的绝对值、其在片内及片间的均匀性进行测量,质量检测的方法一般可分为:
物理测量、光学测量、电学测量。
Thermaloxidationofcovellite(CuS)
J.G.Dunna,*,C.Muzendab
ASchoolofAppliedChemistry,CurtinUniversity,Perth,Australia
BDepartmentofChemistry,BinduraUniversityofScieneeEducation,Bindura,ZimbabweReceived17July2000;receivedinrevisedform26October2000;accepted27October2000AbstractThethermaloxidationofcovelliteofparticlesize4590mmwa±studiedbyheating56mg±samplesat208Cmin?
1indryairinasimultaneous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thermalanalysis(TGDTA)ap±ratus.
EvolvedgaseswereanalysedbycoupledFTIRequipment.TheunreactedandthepartiallyoxidisedcovellitesampleswerecharacterisedforphasecompositionbyX-raydiffraction(XRD),Fouriertransforminfrared(FTIR)spectroscop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andopticalmicroscopy(OM).By3308C,asmallamountofdecompositionofcovellitehadoccurredwiththeformationofcubicdigenite(Cu1.8S).Amasslosswasevidentbetween330and4228Cassociatedwithanexothermicpeak.ThiseventwasassignedtothedecompositionofCuStoCu2Sfollowedbyoxidationoftheevolvedsulfur.Between422and4748C,anexothermicpeakaccompaniedbyamassgainwasobserved.TheexothermicpeakwasattributedtotheoxidationofCu2S,andthemassgaintotheformationofCuSO4.Thiswasfollowedbyafurtherexothermicpeakandmassgaininthetemperaturerange474±5858C.Thiseventwasattributedtoasolidsolidreactio±nbetweenCu2SandCuSO4whichcausedamelttoform.Untilthisstage,thereactionhadproceededbyashrinkingcoremechanisminhibitedbyoxideandsulfatecoatings.However,theformationofamelteffectivelydestroyedthisinhibitionandpermittedfurtheroxidationofthesul?
deandformationofsulfate.At5838CCuO_CuSO4wasdetected,andcontinuedtoformupto6538C.Finallyanendothermiceventandmasslossobservedinthetemperaturerange6538208Cwer±eduetothedecompositionofCuO_CuSO4intoCuO.Variousotherreactionswere
identi?
edwhichdidnotproducesigni?
canteventsontheTGDTArecord.#2001ElsevierScienceB.V.Allrightsreserved.Keywords:
Covellite;Oxidation;TGDTA±±FTIR
1.Introduction
Covelliteusuallyexistsinsmallquantitiesassociatedwithothercoppersul?
dessuchaschalcocite(Cu2S),chalcopyrite(CuFeS2)andbornite(Cu5FeS4).Itisfoundinthezoneofsecondaryenrichmentformedasaresultofthealterationofprimarysul?
des[1].Itcanoccurasthincrustsorasdeepblue-blackpowderyorsootymasses[2],aswellasgrainsingeothite,malachiteandareasofgangue[3].Heatingcovelliteinaninertatmospherecausesdecompositionwiththeformationofcopperde?
cientcompounds.Anilite(Cu7S4)isreportedtoformfromcovelliteinthetemperaturerange2783548C,fol±lowedbydecompositiontoCu2Sbetween500and6158C[4].Inanotherstudy,fourendothermicpeakswereobservedcommencingat280,450,550,and8308C,respectively.ThesewereassignedtotheThermochimicaActa369(2001)11712±3
*Correspondingauthor.Presentaddress:
DepartmentofChemistry,UniversityofToledo,Toledo,OH43606,USA.Tel.:
.1-419530-1508;fax:
.1-419-530-4033.
E-mailaddresses:
jeffdunn@(J.G.Dunn),muzenda@mailhost.buse.ac.zw(C.Muzenda).
0040-6031/01/$s±eefrontmatter#2001ElsevierScienceB.V.Allrightsreserved.
PII:
S0040-6031(00)00748-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氧化 生长 动力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