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854005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2.13KB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阶段
人地关系
史前文明时期
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
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内容: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考虑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D)
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B.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C.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
解析:
图中曲线的变化说明了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①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低;②阶段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程度加深;③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降低;④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所以选项D正确。
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B)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D.④阶段
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污染程度也迅速扩大加深,该阶段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③阶段后有所转变,其主要原因是(B)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工业发展速度增快 ④产业结构调整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A.①③⑤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整治措施包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推动科技进步等。
4.“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一代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下一代借来的。
”这句话体现了(B)
A.代内公平B.代际公平
C.责任公平D.发展公平
解析:
代际公平是指当前人类的后代应拥有与当代人同等的公平发展机会,当前人类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的同时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空间,要给予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5.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D)
①公平性原则——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 ②持续性原则——保持高消费 ③共同性原则——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④共同性原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④
解析:
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符合公平性原则;保持高消费不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不符合持续性原则;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符合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体现了解决环境问题要加强合作,符合共同性原则。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中的数据,完成6~8题。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英国
5.2
1.7
-3.5
日本
4.3
0.9
-3.4
冰岛
7.4
21.7
14.3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澳大利亚
9.0
14.0
5.0
巴西
3.1
6.7
3.6
6.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B)
A.0.4B.-0.4
C.2.0D.-2.0
解析:
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
7.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解析:
由材料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造成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8.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C)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
使用别国的资源,使别国不能使用,属于违背公平性原则;盗用下一代的资源属于违背持续性原则。
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B)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
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读以下可持续发展图,完成10~11题。
10.E、F、G的内容分别是(D)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11.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B)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10~11.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部分:
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由上题的分析可知,E、F、G对应的内容分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它们对应相关的应是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二棵新苗茁壮成长!
”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
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
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1)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共同持续发展。
(2)结合生活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如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等。
(3)充分领悟漫画的含义,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回答。
(4)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合理即可)
(3)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1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2)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B)
A.史前文明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2.解析:
第1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D)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
3~4.解析:
第3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
第4题,这个时期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完成5~6题。
5.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D)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5~6.解析:
第5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破坏森林,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发,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6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7.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C)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
③选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读“某地捕渔业的产值、利润与成本关系曲线图”,完成8~9题。
8.造成渔业利润下降的根本原因是(D)
A.渔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
B.渔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C.厄尔尼诺现象对鱼群繁殖的干扰
D.过度捕捞
9.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我国实施了“伏季休渔”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
A.此时正是鱼群繁殖季节,“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
B.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不利于海上捕捞作业和水产品保鲜
C.此时市场需求量不大,水产品价格偏低
D.此时我国沿海多台风,出海捕捞有风险
8~9.解析:
第8题,由图可看出渔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渔业成本的大量增加,成本增加主要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减少,需要加大投入,因此根本原因是过度捕捞。
第9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政策,主要是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两大自然林区,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目前木材储存量大量减少,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两大林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C)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物种减少 ③水体富营养化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③④⑤
11.为促进两大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加大保护力度,严禁砍伐
B.扩大造林面积,只种不采
C.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D.在林木砍伐后的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10~11.解析:
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植树造林与砍伐利用相结合,即采育结合,不能只种不采,也不能严禁砍伐,更不能在林区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1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伯娶亲”
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
居民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
但是漳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
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亲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统统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
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培根认为,当你能够认识自然,并掌握自然规律时,你就可以成为命令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力量。
材料三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提醒过我们: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1)“河伯娶亲”体现出当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门豹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使两岸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体现出哪一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B.因地制宜
C.天命不可违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培根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则材料所主张的人地关系你最支持的是材料____________,为什么?
解析:
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全面,处于崇拜自然阶段;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体现出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征服自然”是人力战胜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恩格斯较为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充分调动人与自然的双重积极性,具有和谐发展的初步思想。
答案:
(1)人类崇拜自然,人类相对较为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2)B (3)人定胜天
(4)三 恩格斯较为科学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应该是:
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具有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
13.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
完成下列要求。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
较*(%)
径流量比
较*(%)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
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______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环境效益可按侵蚀量比较,侵蚀量越小,环境效益越好,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可由表2直接读出。
第
(2)题,A方案不利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B、C方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差异在于3-8年内的土地总收入。
答案:
(1)CBA CBA
(2)本题可在B、C方案中任选一种
若选B方案,理由:
该方案环境效益较高,且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小,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有较大提高。
若选C方案,理由:
该方案环境效益最高。
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多,对农户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
但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四 人类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第二 关系 思想 历史 演变 图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854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