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元关系.docx
- 文档编号:853771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94KB
第二章 二元关系.docx
《第二章 二元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二元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二元关系
第二章二元关系
1.设A={1,2,3,4},A上二元关系R={(a,b)|a=b+2},xS={(x,y)|y=x+1ory=}2求R⋅S,S⋅R,S⋅R⋅S,S2,S3,S⋅Rc。
R⋅S={(3,2),(4,3),(4,1)}S⋅R={(2,1),(3,2)}S⋅R⋅S={(2,2),(3,3),(3,1)}S2={(1,1),(1,3),(2,2),(2,4),(3,2),(4,1),(4,3)}S3={(1,2),(1,4),(2,1),(2,2),(2,3),(3,1),(3,3),(4,2),(4,4)}S⋅Rc={(1,4),(2,3),(4,4)}2.A={a,b,c,d,e,f,g,h},给定A上关系R的关系图如下:
关系图如下:
图3-14求最小正整数m,n,m<n,m,n,m<n,使求最小正整数m,n,m<n,使Rm=Rn。
1R=R16个自回路,这是因为R15是8个顶点以及8个自回路,相当于左图的点各走了当于左图的点各走了5圈,左图的点各走了3圈,R16就成了原来的R.3.证明:
证明:
(1)(IA)n=IA∀(a,a)∈IA,a∈A,(a,a)∈IA,...,(a,a)∈IA,
2n
∀(b,b)∈IA,b∈A,(b,b)∈IA.
n
22
(2)IA⋅R=R⋅IA=R∀(a,b)∈R,Qa,b∈A,(a,a)∈IA,(b,b)∈IA,∴(a,b)∈IA⋅R,(a,b)∈R⋅IA,即R⊆IA⋅R,R⊆R⋅IA;∀(a,b)∈IA⋅R,若(a,b)∉R,则(a,b)∉IA⋅R,矛盾,得IA⋅R⊆R;同理,R⋅IA⊆R.
事实上,有限时,复合,事实上,当|A|有限时,R与IA复合,相当于矩阵与有限时单位矩阵相乘,不会变化。
单位矩阵相乘,不会变化。
(3)(RUIA)n=IAURUR2U...URnn=1(RUIA)=IAUR;设(RUIA)k=IAURUR2U...URk(RUIA)k+1=(IAURUR2U...URk)(RUIA)=(RUR2U...URk+1)U(IAURUR2U...URk)=IAURUR2U...URkURk+1
4.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RR1,R2均是A到B的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R,RR均是A(R二元关系)二元关系)
(1)(R1UR2)c=R1UR2
c
c
对,(a,b)∈(R1UR2)c⇔(b,a)∈R1UR2⇔(b,a)∈R1or(b,a)∈R2⇔(a,b)∈R1or(a,b)∈R2
cc
⇔(a,b)∈R1UR2
c
c
(2)(R1IR2)c=R1IR2
c
c
对(a,b)∈(R1IR2)c⇔(b,a)∈R1IR2⇔(b,a)∈R1and(b,a)∈R2⇔(a,b)∈R1and(a,b)∈R2
cc
⇔(a,b)∈R1IR2
c
c
23
(3)(R1−R2)c=R1−R2
c
c
对(a,b)∈(R1−R2)c=(R1IR2)c⇔(b,a)∈R1IR2⇔(b,a)∈R1,(b,a)∉R2⇔(a,b)∈R1,(a,b)∉R2
ccccc
⇔(a,b)∈R1IR2=R1−R2
c
(4)(A×B)c=A×B否,例:
A={1,2},B={3,4},A×B={(1,3),(2,3),(1,4),(2,4)}(A×B)c={(3,1),(3,2),(4,1),(4,2)}(5)φc=φ否,φc与φ的定义域,值域对换了一下.(6)(R)c=(Rc)对,(a,b)∈(R)c⇔(b,a)∈R⇔(b,a)∉R⇔(a,b)∉Rc⇔(a,b)∈Rc(7)(R1⋅R2)c=R2⋅R1
cc
否,R2的定义域不一定与R1的值域相同.(8)如果R1⊆R2,则R1⊆R2
ccc
对,∀(a,b)∈R1,(b,a)∈R1⊆R2,(a,b)∈R2.
c
(9)如果R1⊂R2,则R1⊂R2
cc
c
对,∀(a,b)∈R1,(b,a)∈R1⊂R2,(a,b)∈R2,
c
QR1⊂R2,∃(c,d)∈R2,(c,d)∉R1,(d,c)∈R2,而(d,c)∉R1.
cc
24
(10)R1⋅R2=R2⋅R1否,R2的定义域不一定与R1的值域相同.
5.设R1,R2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2⊆R1,上的二元关系,分别是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其中r,s,t分别是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的记号。
试证明:
记号。
试证明
(1)r(R2)⊆r(R1)QR2⊆R1,IA⊆IA,∴R2UIA⊆R1UIA
(2)s(R2)⊆s(R1)QR2⊆R1,R2⊆R1
cccc
∴R2UR2⊆R1UR1
(3)t(R2)⊆t(R1)
QR2⊆R1⇒(R2)1⊆(R1)1(即R2UR2⊆R1UR1)
22
(a,b)∈R2⊆R1⊆(R1)12(a,b)∈(R2)1(a,b)∈R2,∃c∈A,(a,c),(c,b)∈R2⊆R1,2(a,b)∈R1,(a,b)∈(R1)1∀(a,b)∈t(R2),∃k,使(a,b)∈(R2)k⊆(R1)k⊆t(R1).
6.设R1,R2,R3,R4分别是A到B,B到C,B到C,,,,的二元关系,证明C到D的二元关系,证明
(1)R1⋅(R2UR3)=R1⋅R2UR1⋅R3(x,y)∈R1⋅(R2UR3)
⇔∃z,(x,z)∈R1,(z,y)∈R2or(z,y)∈R3⇔∃z,(x,z)∈R1,(z,y)∈R2or(x,z)∈R1,(z,y)∈R3⇔(x,y)∈R1⋅R2or(x,y)∈R1⋅R3⇔(x,y)∈R1⋅R2UR1⋅R3
25
(2)R1⋅(R2IR3)⊆R1⋅R2IR1⋅R3∀(x,y)∈R1⋅(R2IR3)⇒∃z,(x,z)∈R1,(z,y)∈R2and(z,y)∈R3⇒∃z,(x,z)∈R1,(z,y)∈R2and(x,z)∈R1,(z,y)∈R3⇒(x,y)∈R1⋅R2and(x,y)∈R1⋅R3⇒(x,y)∈R1⋅R2IR1⋅R3
(3)(4)类
(1)
(2)证明。
类证明。
证明7.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对任意自然数m,n,上的二元关系,,
(1)Rm⋅Rn=Rm+n
(2)(Rm)n=Rm⋅n
由归纳定义:
由归纳定义:
(1)1)n=1,Rm+1=Rm⋅R2)假定Rm⋅Rn=Rm+n={(a,b)|∃c∈A,(a,c)∈Rm,(c,b)∈Rn}
Rm⋅Rn+1={(a,b)|∃c∈A,(a,c)∈Rm,(c,b)∈Rn+1}其中,Rn+1={(c,b)|∃d∈A,(c,d)∈Rn,(d,b)∈R}Rm⋅Rn+1={(a,b)|∃c,d∈A,(a,c)∈Rm,(c,d)∈Rn,(d,b)∈R}={(a,b)|∃d∈A,(a,d)∈Rm+n,(d,b)∈R}=Rm+n⋅R=R(m+n)+1=Rm+(n+1)
(2)1)n=1,Rm=Rm2)假定(Rm)n=Rm⋅n(Rm)n+1=(Rm)n⋅Rm=Rm⋅n⋅Rm由
(1)m⋅n+mR=Rm⋅(n+1)
8.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存在上的二元关系,||=n,,|A|=自然数s,t,使R=R,且0≤s stn2 ,其中定义 R={(a,a)|a∈A}。 0 26 0证: R=(rij)n×n,rij=1 222 (ai,aj)∉R(ai,aj)∈R 至多有2n个不同的Rk(k∈N)出现,0≤k≤2n,由鸽洞原理,(2n+1)个Rk中必存在s,t,0≤s 2 . 9.R1,R2是A上的二元关系,判别下列命题正确与否上的二元关系,判别下列命题正确与否 (1)如果R1,R2自反,则R1⋅R2也自反。 自反,也自反。 如果 对,∀a∈A,(a,a)∈R1,(a,a)∈R2, ∴(a,a)∈R1⋅R2 如果反自反,也反自反。 (2)如果R1,R2反自反,则R1⋅R2也反自反。 否,若(a,b)∈R1,(b,a)∈R2,(a,a)∈R1⋅R2 (3)如果R1,R2对称,则R1⋅R2也对称。 对称,也对称。 如果 否,例: A={1,2,3},R1={(1,2),(2,1)},R2={(2,3),(3,2)},(1,2)∈R1,(2,3)∈R2,(1,3)∈R1⋅R2,而(3,1)∉R1⋅R2 (4)如果R1,R2反对称,则R1⋅R2也反对称。 反对称,也反对称。 如果 否,例: A={1,2,3}, R1={(1,2),(3,2)},R2={(2,3),(2,1)},(1,2)∈R1,(2,3)∈R2,(1,3)∈R1⋅R2,(3,2)∈R1,(2,1)∈R2,(3,1)∈R1⋅R2 (5)如果R1,R2传递,则R1⋅R2也传递。 如果传递,也传递。 否,例: A={1,2,3,4},R1={(1,1),(2,3)},R2={(1,2),(3,3)},(1,1)∈R1,(1,2)∈R2,(1,2)∈R1⋅R2,(2,3)∈R1,(3,3)∈R2,(2,3)∈R1⋅R2,但(1,3)∉R1⋅R2 10.设A={a,b,c},以下分别给出一个P(A)上的二元设,上的二元关系,确定它们哪些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关系,确定它们哪些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反对称的,传递的。 27 P(A)={φ,{a},{b},{c},{a,b},{a,c},{b,c},{a,b,c}}φ(1)x是y的一个真子集的一个真子集 R1={(x,y)|x⊂y,x,y∈P(A)} 反自反,不对称,反对称,反自反,不对称,反对称,传递不相交(2)x与y不相交 R2={(x,y)|xIy=φ,x,y∈P(A)}不自反,也不反自反对称,不自反,也不反自反(φIφ=φ),对称,不传递(3)xUy=AR3={(x,y)|xUy=A,x,y∈P(A)}不自反,不自反,也不反自反{a,b,c}U{a,b,c}=A, 对称,不传递。 对称,不传递。 11.设R是A上二元关系,证明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上二元关系,任(a,b)∈R2,∃C,(a,c)(c,b)∈R,由R传递∈∃∈由传递(a,b)∈R,∈2即R⊆R;若(a,b)∈R,(b,c)∈R,即(a,c)∈R2⊆R,∈∈∈传递。 所以R传递。 12.R是A上反对称的二元关系,问t(R)总是反对称上反对称的二元关系,总是反对称的吗? 010111否,例: R=001,t(R)=11110011113.设R是A上的一个自反关系,证明当且仅当.上的一个自反关系,(a,b)和(a,c)属于R推出和属于推出(b,c)属于R时,R是一个等价属于关系。 关系。 所以对称;若(a,b)∈R,又自反∈,又自反(a,a)∈R,推出∈推出(b,a)∈R,所以对称;∈由对称(b,a)(b,c)∈R,推出推出(a,c)∈R,所以传若(a,b)(b,c)∈R,由对称∈∈∈所以传由对称性(b,a)(a,c)∈R,由传递性,(b,c)递。 R等价(a,b)(a,c)∈R,由对称性若等价,∈∈∈R。 。 14.设R是A上的一个对称和传递的关系,上的一个对称和传递的关系,证明如果对A中的每个a,,是一个等价关系。 在A中存在b,使得,使得(a,b)∈R,则R是一个等价关系。 ∈, R2⊆R。 ∀a∈A,∃b∈A,(a,b)∈R,由对称性,(b,a)∈R,又由传递性,(a,a)∈R. 15.设R是A上的一个传递和自反的关系,设T是上的一个传递和自反的关系,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使得当且仅当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使得当且仅当(a,b)和(b,a)同时和同时是一个等价关系。 属于R时,(a,b)∈T,证明T是一个等价关系。 ∈,∀a(a,a)∈R,(a,a)∈R=>(a,a)∈T若(a,a)∈T,(a,b)(b,a)∈R,即(b,a)(a,b)∈R 28 =>(b,a)∈T∈若(a,b)(b,c)∈T,(a,b)(b,a)(b,c)(c,b)∈R=>(a,c)∈R,(c,a)∈R=>(a,c)∈T16.设R是A上一个二元关系,设上一个二元关系,S={(a,b)|对某个C,(a,c)∈R且(c,b)∈R}|,∈∈}证明如果R是等价关系,则S也是等价关系。 是等价关系,也是等价关系。 ∀a,(a,a)∈R,(a,a)∈R=>(a,a)∈S若(a,b)∈S,存在c,(a,c)(c,b)∈R对称,所以(b,a)∈S由R对称(b,c)(c,a)∈R,所以若(a,b)(b,c)∈S存在d,e(a,d)(d,b)(b,e)(e,c)∈R传递(a,b)(b,c)∈R所以所以(a,c)∈S由R传递17.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对所有的xi,xj,xk∈A,上的二元关系,,为循环关系,如果xiRxj∧xjRxk⇒xkRxi,则称R为循环关系,是等价关系时,才是自反的和循环的。 (其中试证明当且仅当R是等价关系时,R才是自反的和循环的。 其中aRb(表示(a,b)∈R)表示∈。 等价,当然自反,则由传递性,R等价当然自反,如果xiRxj且xjRxk则由传递性,xiRxk,由对称性xkRxi,R是自反循环的;是自反,循环的;若(a,b)∈R,由R自反∀a,(a,a)∈R,又(a,b)∈R,由循环(b,a)∈R,对称,由循环,对称,由对称(a,c)∈R,若(a,b)(b,c)∈R,由循环∈,由循环(c,a)∈R,由对称,传递。 传递。 18.设R1,R2是A上二元关系,证明上二元关系,证明. (1)r(R1UR2)=r(R1)Ur(R2) (2)s(R1UR2)=s(R1)Us(R2)(3)t(R1UR2)⊇t(R1)Ut(R2) (1)r(R1UR2)=(R1UR2)UIA=R1UIAUR2 =R1U(IAUIA)UR2=(R1UIA)U(IAUR2)=(R1UIA)U(R2UIA)=r(R1)Ur(R2) (2)s(R1UR2)=(R1UR2)U(R1UR2)c c=R1UR2UR1URc2c=(R1UR1)U(R2URc)=s(R1)Us(R2)2 (3)(R1UR2)2={(a,b)|∃c,(a,c)∈R1orR2,(c,b)∈R1orR2} 2=R1UR2UR1⋅R2UR2⋅R12 29 2R1UR2⊆(R1UR2)22 用归纳法可证R1UR2⊆(R1UR2) nn n n→∞,可得t(R1)Ut(R2)⊆t(R1UR2) 19.设A={a,b,c,d},A上二元关系R={(a,b),(b,a),(b,c),(c,d)}(1)用矩阵算法和作图法求r(R),s(R),t(R)。 。 (2)用Warshall算法求t(R)。 。 11r(R)=00 0100100001001100 1000110110s(R)=0101100100 010i=1101⇒010j=2000111i=3110⇒001j=200001001100 00111110t(R)=00011000 1100110000101100 11110100 1i=31⇒ 0j=20 011i=2101⇒010j=1,200011i=411⇒01j=1,2,300 1100 1110 20.讨论正实数集上二元关系R的几何意义。 讨论正实数集上二元关系R的几何意义。 )R是自反的是自反的(1)R是自反的)R是对称是对称的(2)R是对称的)R是传递的是传递的(3)R是传递的提示: 以第一象限的点讨论)(提示: 以第一象限的点讨论) (1)第一象限角平分线第一象限角平分线 (2)关于对角平分线对称的点对集合关于对角平分线对称的点对集合(3)若有P1(x1,y1)、P2(x2,y2),若x2=y1,若有、必有第三个点P3(x1,y2) 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二元关系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