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docx
- 文档编号:852344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67KB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docx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
.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本病基本病因。
磁共振检查证实,15岁青少年即可以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
损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积累伤力中,反复弯腰、扭转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
本病与职业、工种有密切关系。
遗传因素,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遗传家族史。
妊娠亦可增加椎间盘损害的机会。
椎间盘突出症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椎骨突出型。
腰背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督脉贯脊行于腰背,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行于腰背,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且腰为肾之府。
腰痛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及经筋有关系。
六淫之邪客于经络,或气血痰浊瘀滞经络,或肾虚,或外伤均可导致腰痛。
《素问·刺腰痛论》认为:
腰痛属于足六经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为风、寒、湿三邪,内因为肾元亏损。
王肯堂在其《治症准绳》中认为:
“腰痛有风、有寒、有湿,.
.
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
临床表现:
常见于20至50岁患者,男女性之比为4-6:
1.20岁以内约占6%左右,老年人发病最低。
症状表现中腰痛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约占91%。
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的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的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影响到臀部。
虽高位的腰椎间突出症(腰2-3,3-4)可引起股神经痛,但其发病率不足5%。
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5-骶1间隙突出,故坐骨神经痛最为多见,发生率约97%左右,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咳嗽时疼痛加剧。
早期为痛觉过敏,病情重者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
少数患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
发生在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问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发生率约占0.8—24.4%。
体征:
为减轻疼痛可出现姿势性代偿畸形,如腰椎侧突,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几乎全部患者都有腰部活动受阻;89%患者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其旁侧1公分处压之有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骶棘肌痉挛,使腰部固定于强迫体位;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神经系统表现,80%有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
.
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检查须注意,有较大髓核突出者,可压迫下一段神经根,而出现双节段性神经根损害征象。
70—75%患者有肌力下降。
约71%患者出现反射异常。
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根受压则表现为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椎管狭窄可有间歇性跛行症状。
临床上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X线平片上相应神经节段有椎间盘退行性表现者可作出初步诊断。
结合X线造影、CT、MRI等检查能准确地作出病变间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的诊断。
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本病。
腹针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腰椎病,包括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方法很接近。
主方:
中脘、关元,气海;老年人或体虚者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配方:
.
.
1.腰椎4-5病变选用双气穴。
腰椎2-3病变选用双气旁穴。
如病变定位不能确定用双气穴、双气旁穴”。
2.为缓和腰部肌肉紧张或疼痛可用双外陵穴、双大横穴。
有学者报告双天枢穴中刺可治疗腰肌疼痛及腰肌劳损。
3.腰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仍有疼痛点,可根据痛点的高度沿气海至关元穴之间的相应高度,在任脉循行线旁开1分许针刺点加针,或选其他痛点加针。
4.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穴均应深刺或中刺。
其余备穴及加针点亦应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
刺胃经双外陵穴、双天枢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
双大横穴属脾经。
脾主肌肉,并可燥湿。
气海、关元、气旁、气穴穴均为早期经络范围之腰、骶定位部位。
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气旁穴均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
.
补肾气,以助元阳。
骨性关节炎
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
亦称为骨关节病。
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
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
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
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
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
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
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
.
.
主要症状为疼痛。
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
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
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
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
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
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
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
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
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
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
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
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
.
2.膝关节上部疼痛,在延早期经绍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上加针:
膝下部不适或疼痛,在延早期经络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下加针。
距离可视疼痛部位与下风湿点穴远近选针刺点。
3.多发性骨关节炎加用双大横、上、下风湿点穴。
4.根据疼痛部位、范围可在上、下风湿点周围加针。
5.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6.关节腔内有积液,选刺水分、双水道穴。
7.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炙各腧穴。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用深刺或中刺。
滑肉门、外陵、水道穴用中刺。
风湿点及周围加针点,用较深的浅刺或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智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穴通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在肾经循行线上,.
.
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
刺胃经滑肉门、外陵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
下风湿点穴及其周围加针点属早期经络范围之膝部定位部位。
踝部扭
伤
在xia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脏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
若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易导致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临床表现:
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检查可见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足外翻疼痛加重。
有骨折时x线可见骨质断裂线。
腹针治疗方法:
踝部扭伤腹针以治疗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被拉长,.
.
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导致的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等软组织损伤为其适应症。
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应由骨科治疗。
主方:
中脘、关元穴,双气穴,健侧商曲、健侧大横穴。
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点下点。
配方:
1.根据踝部扭伤疼痛范围。
可在下风湿点下点周围加针,加针点不宜远离下风湿点下点穴。
2.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时,可刺水分穴。
针刺深度:
中脘、关元、健侧大横穴中刺或深刺。
健侧商曲、健侧气旁、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各穴中刺。
下风湿点下点及周围加针点不同程度浅刺。
水分穴选中刺或深刺。
中医称踝部扭伤为伤筋。
针刺中脘、关元、大横穴、气穴调补脾、肝、肾之脏气。
选刺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疏通经络,行气血:
下风湿点下点及加针点均属早期经络范围踝部定位点,以调治局部伤痛。
.
.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足因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病程一般5一l0天。
时疫感冒多呈流行性,周身酸痛疲乏,恶寒高热,病情较严重。
感冒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冷暖失常之时。
冬多属风寒,春多属风热,夏挟暑湿,秋兼燥气:
若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或素体偏弱,更易内外相因而发病。
风性上扬,善行数变,故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症。
流行时疫邪毒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表现: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风,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咽痛等症。
流行感冒起病急,寒战高热,周身酸痛乏力,症状较重。
体强者侵袭仅于肺卫,以表证为主;年老体弱者外邪易入里,症状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
.
.
腹针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原则为宣肺解表,消炎解毒。
主方:
中脘、下脘、下脘下、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年老体虚,或迁延不退者,加气海、关元、双气穴。
2.咽喉肿痛在中脘下加针,不宜远离中脘穴。
3.咳嗽加刺左下风湿点。
4.痰多加双大横。
5.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在中脘外上加针。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双上风湿点、气穴选用中刺。
病情较重中脘可深刺。
气海、关元、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
中腚下、中脘外上加针用浅刺。
.
.
失
眠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候。
不寐的原因很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无论有邪之实症,或无邪之虚症,主要是因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
失眠可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
临床表现:
入睡艰难,时寐时醒,不同程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
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抑郁、以及心神不安或烦躁不安等症。
实证:
脑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口苦;痰食停滞引起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痰热内扰,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吞酸恶心。
虚证:
肾阴不足,因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腰酸梦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
.
不守舍,多梦易醒,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荣。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实证,肝郁化火加双下风湿点。
痰热内扰加双外陵、左大横。
2.虚证,肾阴不足加左商曲、左气穴:
心脾两虚加双商曲、双气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致。
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过敏性疾病。
要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过敏源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牌、肾虚损,风寒湿乘袭鼻窍.
.
而发病。
其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发病后迁延,而表现为慢性疗程,经久不愈。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
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脘上4分旁开2分。
配方:
1.老年,体虚患者加刺气海、关元。
2.反复发作加双气穴。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中刺或深刺。
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4分旁开2分选不同程度浅刺。
急性结膜炎
.
.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因病毒感染而发病,偶见细菌感染,表现为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
多发生于春夏季节,常突然发病,往往引起流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盛,外感风热之邪,致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风热相搏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症见胞脸红肿,白睛红赤,畏光,目涩难开,眼分泌物增多,目刺痛。
初起时仅一目,间及两侧,突然发病具有流行性。
腹针治疗方法:
处方:
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穴旁开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刺。
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浅刺。
痛
.
.
经
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可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它不适,影晌生活或工作。
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通常是器质性盆腔疾病的后果。
本节仅介绍功能性的原发性痛经。
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月经不发生腹痛。
临床表现:
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感疼痛,为月经先兆;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
疼痛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
疼痛的发作与月经出血同步,疼痛持续2—3日,但一般在24小时后逐渐减轻。
50%患者有下背痛,恶心呕吐,头痛及乏力;严种病例可发生晕厥而急诊就医。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
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一般用主方治疗即可止痛。
.
.
配方:
1.疼痛减轻仍有腹部痛点,可在痛点处加刺一针。
2.伴有恶心呕吐刺中脘穴。
3.头痛在中脘穴周围加刺一针。
4.寒凝少腹加双天枢。
亦可温灸关元,散寒通经。
5.肝气郁结将主方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
6.经后仍有腹痛亦可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取天枢,双气穴。
针刺深度: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选用中刺或深刺。
滑肉门、天枢、外陵、气穴用中刺;上风湿点、下风湿点选用中刺或深刺,痛点处加针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
.
.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按其病理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为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性均甚高。
根据1982年我国六城市流行病学调查。
其年发病率为182/10万人口,患病率为620/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89/10万人人口。
据此.我国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死于中风者100万,患病人数约600万以上。
高血压、动脉硬化、血压成分的异常和心脏病等为其主要致病原因。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近代调查发现,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①年龄:
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55岁以上更加明显,2/3的多次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⑦高血压和低血压: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低血压也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不足而发病;③家族史:
有家族史病人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4倍;④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且以房颤最常见;⑤糖尿病:
可导致粥样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⑥高血脂:
虽然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尚不能肯定,但它是冠心痛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肌缺血又是中风的一.
.
个明确危险因素;⑦烟酒:
烟草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吸收或刺激植物神经,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加速动脉硬化、血粘稠度增高、血流变慢和脑血栓形成,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
酒与中风的关系争论不一,但多数人认为饮洒者的脑血栓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⑧不适当的生活方式:
如活动减少,进食食盐、肉类、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过多,以及情绪紧张和激怒等均可增加中风的可能性;⑨肥胖:
可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动脉硬化的形成;⑩避孕药亦可成为中风的致病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分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青壮年多见50~60岁各年龄组均有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高血压
动脉硬化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起病状况多在安静时多在活动时多在活动时多在活动中,亦可睡眠中发病形式较慢(时、日)最急(秒、分)急(分、小时)急(分、小时)头痛呕吐无少多见剧烈意识障碍多.
.
无轻或无有,持续时间长且重有或无,多短暂且较轻偏瘫有,可逐渐加重有,可逐渐减轻有,发病时就有无,或偶有一次性瘫或轻瘫脑膜刺激症无无多有,较轻多明显癫痫少见,除非合并脑软化多见,常为初发可见多见,可为初发或迟发语言障碍多有有,短暂可见极罕见眼底出血无无早期无,随后可有早期就可能发生血压正常或偏低多正常持续高血压血压升高,2~3天内恢复正常脑脊液多正常多正常血性,压力增高血性,压力增高CT颅内低密度区颅内低密度区颅内高密度区脑球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影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血栓不定不定可见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疗法 百病 内部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