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851919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97KB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福利经济学(P2):
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2、社会福利(P3):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3、效用(P2):
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4、实证分析:
关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5、规范分析:
提出政策建议,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6、帕累托改进(P14):
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7、帕累托最优(P15):
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8、卡尔多补偿标准(P39):
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9、潜在帕累托改进(P39):
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地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地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
10、希克斯补偿标准(P41):
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P41):
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
12、李特尔补偿标准(P42):
(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
(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如果
(1)和
(2)中满足一条标准,同时(3)也能满足,则该项社会改革是可取的;如果均不能满足,则该改革不可取。
13、消费者剩余(P52):
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
14、补偿变差(P54):
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15、等同变差(P55):
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当价格下降时,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必须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反之,价格上升时,就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16、市场失灵(P65):
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17、公共物品(P65):
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使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18、外部性(P67):
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的第三者产生影响,而其又未参加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性效应。
19、逆向选择(P73):
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也就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20、道德风险(P73):
指的是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21、科斯定理(P66):
如果私人各方可以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在交易费用为0的情况下,无论初始的权力如何配置,当事人总是可以通过谈判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非排他性(P90):
是指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23、非竞争性(P91):
是指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24、林达尔均衡(P110):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可以达到最佳或高效率的配置,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25、成本—收益分析(P112):
是对可选择的行为过程获得的收益和将付出的成本进行测定,然后将成本和收益合起来加以对比分析,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从而为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经济决策方案。
26、收入机会平等(P122):
是指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下,社会提供给每一位社会成员相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
27、收入结果平等(P123):
是个人、企业按照自己的贡献获得平等收入。
其一,是在收入分配中必须按照同一尺寸、同一标准分配收入,即每个个体获得的收入都与其要素投入的比例相等;其二,还要求防止居民收入悬殊。
28、收入实现平等(P123):
是指不同个体等量的收入可以购买到等量的相同商品和服务,就是实现的平等。
29、基尼系数(P124):
是指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准确概括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
30、阿罗不可能性定理(P152):
是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31、中位投票人(P158):
是指对某一议案或公共产品需求量持中间立场的人,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
32、中位投票人定理(P158):
在个人偏好满足单峰偏好的简单多数规则下,在投票中赢得胜利的将会是为中位投票人所最为赞成的方案。
33、用脚投票(P158):
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或公共决策作出决定,为达到帕累托最优,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解决。
34、公共选择理论(P159):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一种学术思潮,它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啦研究政治问题或集体选择问题。
35、全体一致规则(P161):
是指对一个行动方案进行表决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
36、多数投票规则(P162):
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由所有参与者中超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的某一比例的认可才能实施。
37、否决投票规则(P164):
是指首先让每个参与者提出自己认为可供选择的一整套建议或方案,汇总后每个成员再从汇总的方案中否决掉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些方案,此时各个成员投票的次序可以随意确定。
这样,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的方案就是全体成员都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结果了。
38、直接民主制(P160):
是指每一个人都通过投票参与集体决策的决策模式,公共产品的需求是由所有投票人直接投票决定的。
39、代议民主制(P165):
是指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方式下,公众并不直接对政府政策本身进行投票,而是选举代表,由这些代表来决定政府采取的行动。
二、简答
1.帕累托标准的特点P14
1)只要条件满足,帕累托原则也适用存在外部效用的情况
2)是一种效用标准,并未对分配问题解释
3)其缺陷是不能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
4)其设计的可以是虚拟的变化
2.三个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交换、生产、综合)P17-20
1)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是指,在纯交换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只涉及商品交换的领域。
不涉及生产或其他活动。
1和2的边际替代率:
MRS1AB=MRS2AB
即:
MU1A/MU1B=MU2A/MU2B
2)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组合能够实现最大产出组合的条件。
A与B的边际要素技术替代率:
RTSAXY=RTSBXY
即:
MPAX/MPAY=MPBX/MPBY
3)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和一定的交换方式下,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以最大效率的生产实现消费者最大福利的产品组合的必须条件。
A与B的边际转换率:
MRSAB=MRTAB
3.简述次优理论P28
1)概念:
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需要十个条件,若至少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满足全部剩下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九个条件中的部分所得的次优状态更优。
2)内容:
若在一般均衡体系存在某些情况使帕累托最优的某些条件破坏,即使其他所有帕优条件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言之,假设帕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部分未满足,则帕优自由再清除所有这些未满足条件后才能真正达到。
4.四个标准的图形解释P39-43
5.图形解释补偿变差、等同变差P54、55
6.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画图)P58
7.公共物品的特征P90
1)非排他性:
是指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纯粹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
意思纯粹公共物品大都是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收益者的产品,如国防等;而是某些公共物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排他的成本非常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
此外,公共物品不仅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往往具有非拒绝性,比如国防。
2)非竞争性:
是指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非竞争性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公共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公共物品在自身产生拥挤之前,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都等于零。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公共物品达到充分消费的界限时,每增加一个消费者才会增加相应的生产可变成本。
这里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常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
第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
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物品不但是公共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但事实上,因消费者增加但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能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3)其他特征:
生产具有不可分性,是指必须是向集体内所有成员提供,例如国防;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例如铁路交通;初始投资特别大,而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不大;规模效益大,规模经济往往是公共物品产生的一种重要原因;消费数量上的一致性和消费评价上的差异性,消费数量是客观的,而消费评价是主观的,不易对消费者收费,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例如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消费上具有道德风险,即消费者有一压低自我评价,希望别人出钱购买,自己免费消费的道德风险。
这些特征及基本特征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和因果关系。
8.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图)P95
第一步:
分析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能够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
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有可能是公共物品或者是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
第三步:
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但它有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
如果该种物品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物品必然是公共物品。
那它应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市场机制在这个领域是要失灵的。
如果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该物品在排他时的成本问题。
如果该物品的排他成本提高,那么该物品属于公共物品的范围。
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又比较低的话,则该物品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如电影院、高速公路和桥梁等。
这类物品或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
9.图形解释公共物品的需求P96
10.画图分析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部均衡P102
11.以大桥为例说明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福利损失P99
12.画图分析林达尔均衡P110
13.成本——收益分析步骤P113
14.奥肯的平等与效率的学说P130
15.中位投票人理论P158
16.全体一致原则、多数一致原则、否决投票原则的优缺点P161—164
优点
缺点
全体一致原则
1)对于所有参加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可以符合帕累托改善和帕累托效率。
2)在全体一致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最终否决权,个人选择至关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也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利益之上,同样也不会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决策。
1)容易出现“免费搭车”的心理和现象。
2)最明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点是其决策成本太高,以至于许多时候它得不出任何决策结果。
3)适用范围较小。
多数一致原则
1)最突出的优点是相对于全体一致同意规则更容易作出决策。
2)简便易行,在许多场合被采用。
1)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
2)必然产生外部成本。
3)由于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单个参与者的意见可能被归属于少数派而被忽略,所以无形中就使选民不重视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会轻易地弃权,或被别人收买。
4)结果有时是不唯一的。
否决投票原则
1)可以促使每个参与成员都认真对待自己的提案,且在提案时尽量照顾到其他成员的利益。
2)有利于促使最终结果趋近于帕累托最优。
隐含要求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体必须在利益和兴趣上具有共同性;否则,可能无法作出最终选择。
而往往参与决策的人数越多,各方的利益冲突越大,实行否决投票是不能作出最终决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利 经济学 期末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