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851662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40KB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
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
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
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
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
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
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
师:
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
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
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
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
生: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
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
书写。
群众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
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
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
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
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
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
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
(课件展示题目)
生:
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
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
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
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
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二):
教学案例:
“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礼貌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
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齐,这在必须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资料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资料,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透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潜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
小朋友们,这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
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
他们找得多高兴啊!
(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
漂亮。
师:
漂亮在哪里呢?
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
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
有绿色、红色……
生:
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
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
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明白它们的样貌和名字吗?
生:
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
其实,小朋友的手也能够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能够变什么样的图形?
(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
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
生:
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
哦!
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
四四方方的。
师:
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
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
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
(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
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
(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
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
圆柱能够画出一个圆圈。
师:
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
(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明白吗?
生:
圆形。
师:
对了,像这样貌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
(全班齐读:
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
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
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
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
(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
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
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
(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
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
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
生:
(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
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
(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
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
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此刻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
(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
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
(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
(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
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
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
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
(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
(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
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
(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
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
美在哪里?
生:
美,因为我们能够拼很多画也能够画出很多画。
师:
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
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用心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
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
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三):
《认识角》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
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
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
这些是什么
生:
交通标志
师:
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
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
还有吗
生2:
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
师:
什么不同
生:
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
我不同意…..
之后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四):
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明白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初步的动手操作潜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
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
找角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
此刻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
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先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
不是,这是个点。
师:
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
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貌完整地指出来?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
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
此刻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
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
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
没有。
师:
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
(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
那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
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
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角。
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同桌互说:
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
(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齐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
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
透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明白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
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
(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
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
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
(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
哪个小?
师:
怎样验证?
(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
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貌画在纸上。
(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
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
想明白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
教师给学生带给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取,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透过这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
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
(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
(喜欢)这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
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
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
此刻继续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
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
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资料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
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能够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构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
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