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讲解.docx
- 文档编号:850876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95
- 大小:73.59KB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讲解.docx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讲解.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讲解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运动解剖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
10040201201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教学要求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学时
合计
讲授
实验
自学
1
绪论
2
2
2
人体的基本构造
6
6
3
运动系统
28
15
43
4
内脏
12
2
14
5
脉管系
6
2
8
6
神经系统
10
10
7
感官
6
6
8
内分泌系统
2
2
9
复习
2
2
学时合计
74
19
93
三、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造(自学)
第一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二、细胞间质。
第二节 组织
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在骨骼肌总论中介绍;四、神经组织(在神经总论中介绍。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一、骨的概述;二、骨连结概述;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四、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五、躯干骨及其连结;六、颅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 骨骼肌
一、骨骼肌总论;二、上肢肌;三、下肢肌;四、躯干肌;五、头颈肌。
第三节 肌肉工作分析
一、肌肉配部规律;二、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肌肉的工作性质;四、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五、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第四节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一、动作分析介绍;二、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三、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章 内脏
第一节 总论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二、消化腺。
第三节 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二、肺;三、憋气与屏息。
第四节 泌尿系统
一、肾;二、输尿管;三、膀胱;四、尿道。
第五节生殖系统。
第六节胸膜、纵隔和腹膜
一、胸膜;二、纵隔;三、腹膜。
第七节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概述;二、心脏;三、血管;四、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淋巴系统
一、总论;二、淋巴管;三、淋巴器官。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四、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
一、脊神经;二、脑神经;三、内脏神经。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二、脑;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四、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
第六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器
第三节 位听器
第四节 皮肤
第五节 本体感受器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概述:
一、甲状腺;二、甲状旁腺;三、垂体;四、肾上腺;五、胰岛;六、胸腺;七、性腺;八、松果体。
四、教学参考书
1、教材
《运动解剖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年
2、参考书
(1)《组织学与胚胎学》 成令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8年
(2)《系统解剖学》 于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8年
(3)《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五、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
30%(包括表现、出勤、作业);2、理论闭卷:
70%。
实验:
实验成绩作为一门课单独考核。
考试方法: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打分;考试成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由教研室出题,统一组织考试的成绩。
六、说明
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不同专业特点,在教学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
10040201202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运动生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并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要注意把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具体的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着眼应用。
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三: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篇肌肉活动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性概念;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纤维的微细结构;二、肌肉的收缩机制;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肉收缩形式;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肉结缔组织的组成;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一、电的引导;二、正常肌电图;三、肌电图的测量;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骼肌纤维的区分;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二篇 氧运输系统
第三章呼吸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二、 肺的容积和肺容量;三、 肺通气量;四、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二、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三、 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四、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章 血液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二、缓冲pH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五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三、微循环;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生理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第一节 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 消化;二、吸收;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 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三、 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 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二、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三、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
第四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自学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二、感觉信息的传导;三、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 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泌系统与激素;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三、 激素作用的机制;四、 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 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 。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二、神经肽;三、心钠素 。
第五篇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第
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三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三、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五节 恢复过程
一、 恢复的一般过程;二、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 力量素质;一、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 速度素质的训练 。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 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 ;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二、健身运动处方 。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三、肥胖与减肥 。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女子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
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二、经常性原则;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
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 高原习服。
第四节 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84 讲授学时:
72 实验:
12 学分:
4
绪论 2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8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4
第三章 呼吸 4实验 2
第四章 血液 4实验 2
第五章 血液循环 10实验 4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2
第七章 物质代谢 6
第八章 能量代谢 2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4实验4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4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2
第十二章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4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3
第十四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3
第十五章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2
第十六章健身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4
第十七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2
第十八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2
第十九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
第二十章环境与运动 4
五、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实验作为一门课单独记载成绩。
六、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运动生理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3、《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体育保健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
10040201203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围绕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业余体校教练员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目标,立足面向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系统学习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而且能够担任学校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能够胜任社会体育工和中的体育保健工作。
二、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应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体育保健学〉的意义,研究的目的,学习体育保健学的任务,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传统养生方法。
2、理解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的保健措施有哪些,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的要求;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指导。
3、掌握运动性疾病的病理因素,临床症状,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并能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处理,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体育运动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良好的促进作用。
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名词;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体质的增强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体育保健总论
第一章绪言
本章主要讲授
1、体育保健学的意义;2、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3、体育保健学的任务;4、体育保健学的内容。
第二章体质与健康
主要讲授
1、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2、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体质与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研究范围。
第三章营养保健
主要讲授
1、营养素;2、热能;3、合理营养;4、营养与健康。
第四章卫生保健
主要讲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解剖学 运动 解剖学 教学大纲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