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2.docx
- 文档编号:850684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7
- 大小:139.80KB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2.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2.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2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
整体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
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
确定话题;
第二步:
获取资料;
第三步:
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
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单元备课
第一组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
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单元小结
1草原
知识与能力:
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课后小结
2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
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课后小结
3白杨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
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
看!
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
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
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教案 三维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