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docx
- 文档编号:850576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71.29KB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docx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学习包括六章: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这一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第6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第1节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
★结算(Settlement):
指为实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行为。
从地域的角度划分,结算分为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两类。
从支付工具的角度划分,结算可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两类;
★清算(Clearing):
指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的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顺利完成,以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一)清算机构
★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清算机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
★清算机构一般实行会员制度,会员必须遵守组织章程和操作规则,并需交纳会员费用。
★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清算机构的主要成员,直接参与支付清算活动;也有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直接加入清算机构,但对其实行监督、审计,并为金融机构提供清算服务。
(二)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支付系统对于一国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其运行效率对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支付(清算)系统构造及其运行特征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国家的支付系统、国内不同的支付系统之间,均存有差异。
◆由于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稳定货币、稳定金融与稳定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建设与监督极为重视。
(三)支付结算制度
★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实施范围与标准等的规定与安排。
★中央银行有义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金融体系构成、金融基础设施及银行业务经营等,制定支付结算制度,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支付结算制度实施变革。
(四)同业间清算安排
★同业间清算(亦称行间清算或联行清算)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
★中央银行不仅主持制定行间清算制度、设计行间支付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审核支付系统操作规程,还直接提供清算服务,并对有关清算机构及系统运行实施政策指导与监督。
三、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支付清算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效率低下。
★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引用,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清算效率。
★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投资及民间往来的增多,跨国支付清算业务量迅速扩大。
★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第2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
(一)中央银行在银行间清算中的地位
★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账户的借、贷记载进行划转结算。
★清算参与银行的资金来源:
在中央银行储备账户内的存款余额——主要来源
中央银行信贷
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
由于结算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
★行间清算通过行间支付系统进行
★资金清算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程序:
付款行通过支付系统向收款行发出支付指令
付款行和收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
银行同业清算分为两种形式:
★净额结算:
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
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具有明显的风险隐患)
★全额结算:
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
(具有明显的效率和安全优势)
定时(延时)结算:
支付结算集中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一个指定时刻,如这一时刻为日终,则称为日终结算。
实时(连续)结算:
支付结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进行,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
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组织票据交换
★提供异地跨行清算服务
★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净额清算服务
★提供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服务
三、支付(清算)系统的种类
四、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支付清算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支付清算体系中法律地位的确立。
★支付清算制度体系的变革。
★联行清算体系的变革。
★支付清算管理体制的建立。
(三)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DVANCEDPAYMENGSYSTEM,CNAPS)项目于1996年7月启动。
2005年6月,CNAPS中的核心主干线——大额实时全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标志着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所及电子汇兑系统并存,银行卡系统联网通用的支付系统布局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支付系统建设也面临着新的经济金融环境,这一环境对支付结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
★保障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
★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大额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工具。
大额支付系统的高效运行以及快捷、低成本的行间清算有助于货币市场运作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有利于中央银行更灵活、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率水平和准备金可否用于支付结算,对支付系统的风险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支付系统的运行过程包括支付指令的传送和支付资金的转移,当二者不同步时,即产生在途资金,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
中央银行在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同时,向金融机构提供透支便利,导致商业银行负债增加,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支付系统因技术故障或遭遇突发事件而中断时,会对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实施产生冲击和干扰。
★与金融稳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第3节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
一、跨国交往与跨国支付清算
跨国支付清算:
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和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
二、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
★具有“国际性”特征
★涉及不同国家的货币
★涉及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
★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账户实现跨国行间清算
★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主要国际性支付系统及相关中央银行
(一)欧洲支付体系及欧元清算系统
欧洲银行协会清算系统(EBA)
欧洲法兰克福清算系统(EAF)
欧洲间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TARGET)
(二)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CHIPS)
第四节中央银行与支付系统风险控制
一、支付系统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
指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发生在交易或支付过程中的任何环节。
★流动性风险:
指交易一方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清偿危机,只是由于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即延期支付),致使交易对方无法如期收到款项的风险。
★系统风险:
指在支付系统运行中,因某一参加者不能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其他参加者无法履约,从而使系统陷入整体性运行瘫痪的可能性。
中央银行对系统风险最为关注。
★法律风险:
指关于支付系统及其参与者权利、义务、责任的法规不健全或不清晰,将可能引起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法律纠纷的风险。
★其他风险:
其他因素和突发事件也会引起支付系统运行障碍和紊乱。
支付系统的技术结构、信息处理能力、安全性能、信息传送和通讯设施的有效性等,都影响支付系统的安全。
系统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甚至违法操作威胁支付系统的安全性。
金融犯罪对金融安全的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随着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的发展,支付系统对公共通讯设施等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面临不法攻击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大。
二、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
★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监控
★引用RTGS系统
★对小额零售支付系统进行监控
★对银行结算业务进行监督
★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规则建设
★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安全防护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第一节经理国库业务
一、国库制度
★国库制度:
指对国家预算资金的保管、出纳及相关事项的组织管理与业务安排。
两种基本的国库制度:
独立国库制度:
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
——少数国家采用
委托国库制度:
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多数国家采用
我国国库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我国的国库制度经历了由实物国库制演进为委托国库制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库管理体制经历了集中统一金库制、分级管理金库制、四级金库制等不同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经理国库,保证了国家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对国库资金的及时收付、准确核算及安全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中央银行经理国家金库符合对国家财富运用、保管及监督的特殊需要。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便利于国家预算收入的及时入库和预算支出的按时拨付。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及相互监督,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助于扩大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对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具有直接影响。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经办政府的财政收支,按国家预算要求协助财政、税收部门收缴库款;根据财政支付命令向经费单位划拨资金,充当国家金库的出纳。
★代理国债的发行与兑付。
★随时向政府及财政部门反映办理预算收支过程中的预算执行情况,负有对国家预算收支和国库资金转移的监督责任。
二、国库的职责与权限
(一)国库职责
★准确、及时地收纳国家各项预算收入。
★为财政机关开立账户,审查并办理国家预算支出的拨付。
★对各级财政库款和预算收入进行会计账务核算,正确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协助财政税务部门组织预算收入及时缴库,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办理库款退付
★组织、管理和指导下级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工作。
★办理国家交办的与国库有关的其他工作。
(二)国库权限
★各级国库有权监督、检查征收部门所收款项是否按规定及时全部纳入国库,发现拖延或违法不缴的,应及时查究处理。
★各级财政机关要正确执行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预算收入划分办法和分成留解比例;对于擅自变更各级财政之间收入划分范围、分成留解比例,以及随意调整库款账户之间存款余额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
★各级财政、征收机关应按国家统一规定的退库范围、项目和审批程序办理退库,对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办理退库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
★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和财政库款的支拨,对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任何开户和库款支拨,国库有权拒绝执行。
★国库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办理违反国家规定的事项,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国库的各种缴库、退库凭证,须按国库条例实施细则和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办理。
国库有权拒绝受理不合规定的凭证。
第2节中央银行的会计业务
一、中央银行会计的对象与特点
★中央银行的会计对象是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办理各项业务、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等活动所引起的资金变化与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体现在:
中央银行会计是对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和自身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中央银行会计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乃至会计凭证的设置,均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体现着金融宏观管理的职能特征。
中央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2、中央银行会计的任务与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的任务是:
正确组织会计核算
加强服务与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
加强会计检查与分析
会计风险防范
★中央银行会计的职能包括:
反映职能
监督职能
管理职能
分析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
★中央银行会计报表的作用:
综合反映了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
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具有积极意义。
为检查和考核金融机构各项业务活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反映了中央银行业务和财务现状;有助于决策者对未来进行预测与决策。
★中央银行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数字必须真实、正确。
内容必须完整。
编报必须及时。
★中央银行会计报表种类
日计表、月计表、决算报表等。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业务
一、金融统计的含义和对象
★金融统计:
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金融统计对象:
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包括货币资金的融通和各种金融行为。
★金融统计对象具体内容:
融资主体、融资形式、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要素。
二、金融统计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存偏见、不受外力影响和制约,如实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科学性原则:
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明确统计报表、统计指标涵义及计算方法,还要严格遵守统计业务操作程序。
★统一性原则:
必须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统计制度;各级金融统计部门须按照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及统计时间实施统计程序。
★及时性原则:
各级金融统计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及上报统计报表。
★保密性原则:
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人员须依照法规,遵守保密制度。
三、金融统计的业务程序
★统计设计:
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的性质与研究目的,对统计过程的通盘考虑与全面安排。
分为: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等。
★统计调查:
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
分为: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等,其中专门调查又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统计整理:
根据金融统计调研的目的及需要,将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对已经加工的综合资料进行再加工,制成为统计分析服务的条理化、系统化综合资料,即统计报表。
★统计分析:
对经统计整理而成的统计报表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
四、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统计
我国的货币统计采取两种并行的方式:
单独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和基础货币统计表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1.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基础货币统计
我国于1994年10月份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我国的基础货币由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货币、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和邮政储蓄转存款构成。
2.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我国自2002年开始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的前提是明确金融性公司(金融机构)的分类。
我国的金融机构分为四个层次:
货币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即以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特定存款机构,即不以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但其负债也计入广义货币的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即负债不计入广义货币中的金融机构。
在明确金融机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金融机构的汇总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
货币概览:
将汇总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汇总的存款货币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
银行概览:
将货币概览与汇总的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
银行概览总括地反映了货币当局和银行机构对外的资产、负债情况。
金融概览:
将银行概览与汇总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
金融概览提供了整个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即整个金融机构对非居民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债权、债务情况。
(目前我国尚未编制)
(二)信贷收支统计
★信贷收支统计是对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集中和调剂的资金进行数量描述与分析的专门统计,综合反映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状况。
★信贷收支统计报表以信贷资金收支余额表的表式编制,由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信贷收支统计表的分类
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
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统计
存款性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
(三)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统计一般以金融市场类型划分统计范围,重点反映各金融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以及交易规模的情况。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统计包括:
货币市场统计
资本市场统计
外汇市场统计
(四)国际收支统计
★国际收支统计反映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交易,包括货物与服务交易、各种转移以及金融交易等。
★际收支平衡表从流量的角度记录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情况,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账户以及误差与遗漏。
★国际投资头寸表从存量角度记录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状况,并以期初存量、本期交易、其他变化、期末存量等统计指标反映金融资产的变动。
(五)资金流量统计
★资金流量统计是从收入和分配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绘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各部门资金来源和运用以及各部门间资金流量、流向变动的一种统计核算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流量核算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反映与实物经济相对应的资金活动,通常称为资金流量核算(实物部分);二是反映与金融交易相对应的资金活动,通常称为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部分。
★我国的资金流量核算将国民经济所有机构分为:
住户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国外部门。
★国家统计局负责实物交易部分的编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交易部分的编制。
五、中央银行的经济统计调查
★工业景气调查统计制度
★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统计制度
★物价统计调查制度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为解决本国宏观经济问题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因而宏观经济分析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中央银行为实施金融的宏观调控,需要研究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在目前经济体制下的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发展现状的成因,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决策依据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
这就要求借助于一个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一般包括:
其中支出法是中央银行综合其他三大账户考察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分析工具(参见下页表8-1)。
支出法着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编制及分析时需明确这样一些基本概念:
⑴经济中居民与非居民
⑵国内总量与国民总量
⑶流量与存量
⑷总值与净值
⑸名义值与实际值
(二)国民账户的分析框架
国民账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表述总产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可支配收入(GDI)。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GDP=C+I+(X-M)(8.1)
GNP=GDP+YF=C+I+(X-M+YF)(8.2)
GDI=GNP+TR=C+I+(X-M+YF+TR)(8.3)
其中:
C=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
I=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包括存货变化);
X=商品和非要素服务出口;
M=商品和非要素服务进口;
YF=要素净收入;
TR=净转移。
由于国民储蓄(S)等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即S=GDI-C,所以公式8.3可以表述为:
S-I=X-M+YF+TR(8.4)
这个公式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国内)的不平衡上。
即居民在国内商品或劳务上的支出金额,或称消费和投资的金额,或是大于、或是小于国内产量,其差额应该是与国外交易的净额。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账户涵盖了:
★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人商品、服务、收益及无偿转移等交易记录的对外经常账户余额。
★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流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以及与国际储蓄和账务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
(参见表8-2)
可用下列公式表述构成国际收支账户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CA+F-DR=0(8.5)
其中:
CA为经常项目
F为资本和金融项目
R为官方净储备
就定义而言,国际收支账户的总和应等于0。
然而,由于统计数据的不一致,需要设立一个平衡项目,通常使用“净误差和遗漏”项目来弥补这一差数。
(二)对外部门的分析框架
出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的决策。
在货币当局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国际收支分析实践中,往往有多种差额概念:
⑴贸易差额。
⑵经常项目差额。
⑶基本差额。
⑷总差额。
三、财政账户
(一)财政账户的基本内容
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的来源及去向。
为了保持与其他金融统计的一致,并便于国际比较,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确定了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三种基本规则。
依据这些规则,财政账户分为收入、支出和融资三大块(参见表8-3)。
(二)政府部门的分析框架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富的征收、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资源的转移以及政府融资决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水平、收入的分配和资源的配置。
对财政账户的分析,应按上述分类规则,明确这样一些定义:
1.政府的定义。
2.政府交易的衡量。
3.政府交易的分类。
★按政府交易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银行学 中央 银行学 第二阶段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