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50259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63KB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x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
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3)实验研究。
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
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
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
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答: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
其次,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及其自我经验、知识阅历都会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接受和理解等。
再次,课堂的师生关系、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与教学。
3、论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答、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代表着现阶段我国课
程设计的方向。
其主要特点是:
(1)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在课程设计的体制、模式上注重吸取课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主要表现为:
①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②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③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答:
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体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重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直到1992年公布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修改各科教学大纲,以及2000年对义务教育大纲的修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
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允许少数地方自行设计课程计划,鼓励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开始尝试实行“一纲多本”。
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这次课程改革试图体现一些新的理念,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式。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答:
目前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真切体验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新含义: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形成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性目标。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答: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亚类。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亚类。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
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有利于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
但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层次过多、分类过细,其实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如文学、艺术等较难适用。
五、网考题
注:
网考题为学生主观性很强的题目,故教师不给出固定答案。
根据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酌情给分即可。
(下同)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
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
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
(1)课程内容即教材。
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
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
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
(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思考,认真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主要依据。
(2)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原则。
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才
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
(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原则。
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因此,选择最基础性的内容,则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有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
(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
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3)影响的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
(4)结果的难量化性。
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
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也可以称作体验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在目标上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
(5)合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但更重视学生的合作。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答:
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主要认识:
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
修课程的设立应该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
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
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估标准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的异同。
答:
(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与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不同的是:
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
生成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2)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施。
不同的是:
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生成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
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路过于理想化。
(3)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都强调革新评价。
不同的是:
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
生成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
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
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
答:
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五个层面的问题:
(1)教材的改变。
教材的改变是课程实施的开始,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
新课程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就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2)组织方法的改变。
组织方式包括学生分班与分组安排、时空顺序安排、人员分配等方面的内容。
(3)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并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这是课程实施实性效果的重要标志。
(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
课程实施者必须从理论上认识课程各要素的意义及其关系,了解一个新课程方法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这些理念的依据和作用,认识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实质及其反映的理念与基础,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是实施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将课程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5)价值的内化。
价值的内化是指课程实施者将新
课程提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地执行课程的各组成要素。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答:
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
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
(1)教师: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
(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
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
(3)课程专家。
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
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答: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种“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
(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实践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开发、实施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答;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横向组织的问题:
任课老师难以精通和熟悉各科内容;学校现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
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可以看出的。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
改革越复杂,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了解改革的实施,以及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复杂性可能是由于要改变的东西太多,有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太大造成的。
改变的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实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实施者的理解和接受。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1)校长。
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2)教师。
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学校改革受社区的影响很大,校区的改革经验和舆论是重要的因素,以往改革的成功,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接受新的改革。
家长更是一个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和直接的因素。
(2)政府部门的影响。
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因素。
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
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3)社会团体的力量。
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答:
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地方特点指定地方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
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课
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
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比如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陈旧。
再如我国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制定各项课程相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件、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答: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
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
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
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
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答: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如下:
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
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答:
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
它的主要观点是: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
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
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
(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教学目标:
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
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答:
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
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答:
“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
(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答:
对课堂问题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形成 考核 作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