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49822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49.62KB
管理学教案.docx
《管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教案
XX 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管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
56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2010年8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管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分
4
学时
总学时:
56学时其中:
课堂讲授42学时;案例分析:
6学时;课内实验4学时;作业4学时。
开课部门
社会科学与人力资源系
任课教师
授课
专业、班级
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
开课学期
2009学年上学期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书名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日期
管理学(第二版)
周三多
高等教育
2008年
本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类近代史上发展最迅猛,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一门学科。
作为管理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在理论上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
本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学生用主要
参考资料
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 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美]H·孔茨、H·韦里克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尤建新编著,管理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教学进度计划表(2009学年上学期)
课程名称:
管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
社会科学与人力资源系任课教师:
专业、班级:
社会会保障专业2009级人数:
100
总学时数:
56课堂讲授学时数:
42课内实验:
4案例分析:
6 作业:
4
周
次
学
时
章标题
教学主要内容
拟布置作业
及要求
2
4
第一章管理的概述
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4
第二章管理思想和理论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4
4
第二章管理思想和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案例分析
作业:
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社会价值。
5
4
第三章管理原理
系统原理
人本原理
效益原理
责任原理
6
4
第四章决策
决策的概念
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理论
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讨论
7
4
第四章决策
第五章计划
决策的方法
案例分析及讨论
计划的概念和性质
8
4
第五章计划
计划的编制
计划的实施
案例分析及讨论
作业:
案例分析
9
4
第六章组织
组织概述
组织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组织结构设计
10
4
第六章组织
组织的层级化
案例分析及讨论
期中作业练习
组织结构设计练习
11
4
第六章组织
第七章领导
影视资料观看、讨论分析
领导的内涵和作用
12
4
第七章领导
理想的领导者和领导集体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案例分析
角色模拟扮演
作业:
领导的方式及特征。
13
4
第八章激励
激励原理
激励的需要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
激励实务
14
4
第九章控制
控制概述
控制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控制方式和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讨论
15
4
第十章创新
第十一章管理的艺术
创新的一般理论
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创新机制的构建
案例分析
管理的方法
管理的艺术
案例分析讨论
16
4
管理学总体复习
整体性案例分析
影视资料观看
全面课程复习
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
教案
教学题目:
(章、节)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管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管理的概念,难点是管理的特征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通过“海尔”的发展历程为课程背景,引导同学们进入课程学习。
2.讲授新课: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管辖处理管人和治事两层含义,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觉活动。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对该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管理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监督、协调、控制的活动过程。
管理基本要素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
管理的手段——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目的——管理目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有任务、职能和层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5.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强调实践性)
6.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课程小结: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理论与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业及课外训练:
1.何谓管理?
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
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
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
教案小结: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课程主题,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
板书设计具有高度的归纳与概括性,并能展示知识内在结构。
2009年9月9日
教案
教学题目:
(章、节)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和职能1学时
第三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学时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性质及其职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管理的职能和研究方法,难点是管理的性质。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管理学的定义和管理的特征
2.讲授新课: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一)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
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1)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2、管理的社会属性:
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是指管理作为生产关系的体现,总是反映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要求,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3两者的关系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第三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关系)
二、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
管理理论的出现就意味着管理学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经过漫长的岁月,管理学形成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有了人类集体劳动——18世纪)
2、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
4、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5、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三、管理学定义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四、管理学研究对象
是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
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
2、试验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系统研究法
7、矛盾研究法
8、演绎研究法
3.课程小结: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理论与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业及课外训练:
1.管理学的阶段划分。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案小结:
教师撰写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009年9月11日
教案
教学题目:
(章、节)
第二章管理思想和理论第一节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学时数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基本内容:
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及其经营管理理论
韦伯及其行政组织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能够正确评价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对管理学的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2.讲授新课: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泰罗
著作主要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者,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价值和地位,英国的管理学家林戴尔·厄威克说:
“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
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2、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3、职能管理原理
4、例外原则
5、精神革命论——泰罗理论的实质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1、泰罗制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这是管理理论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2、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劳动生产率提高2—3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职能管理原理使未来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把工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了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抑制了工人的个性化发展。
5、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泰罗所制定的操作标准和工作定额,是以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工人进行紧张劳动时测定为基础的,是大多数工人无法忍受和坚持的。
6、泰罗所提出的“精神革命“论,掩盖了早期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实质。
二、法约尔及其经营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
著作主要有: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公共精神的觉醒》(1927年),《管理的一般原则》(1908年)等。
被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他还被誉为“欧洲为确定管理内涵迈出第一步的人”。
他的管理理论被叫做“一般管理理论”。
(一)经营活动
法约尔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包括六种活动,即:
1、技术活动,2、商务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二)管理原则
1、分工。
2、权力与责任对等。
3、纪律。
4、统一命令(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报酬要公平。
8、集权。
9、等级链(法约尔桥)。
10、秩序。
11、公平。
12、保持人员的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三)对法约尔管理理论的评价
1、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他对管理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架构,后人建立了管理学。
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他的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让管理人员无法完全遵守。
如统一指挥与分工原则相矛盾。
另外,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察组织同其外在环境的关系,因而不够全面。
三、韦伯及其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rxWeber,1864~1920)
著作主要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该书为其在管理思想史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
他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或称“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
(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行政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行政管理人员除个别通过选举产生外,都是任命的。
7、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二)行政组织中的权力
1、法定权力,即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权力。
3、超凡权力。
(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
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分为三层:
上层是最高领导层,其主要职能是有关整个组织的重大决策。
中间层是行政官员,其主要职能是贯彻上级领导层的重大决策并拟定实施方案,监督下属工作,将下层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上层领导。
基层是一般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能是依据上级的指示从事具体工作。
(四)对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评价
3.课程小结: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理论与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业及课外训练:
3.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4.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
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
教案小结:
教师撰写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009年9月16日
教案
教学题目:
(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行为科学理论
学时数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系统了解行为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及对其评价,能够正确解释人性理论和激励理论内涵。
教学基本内容: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行为科学理论内涵;难点是如何能够正确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去认识现代管理实例。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古典管理理论又叫做科学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
其代表是美国的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及其经营管理理论和德国韦伯及其行政组织理论。
2.讲授新课:
一、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的内容
霍桑试验是指1924—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试验。
试验的目的是要找出影响员工生产效率的因素,从而寻求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途径。
该试验前后经历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第二回合是从1927年4月至1932年5月,由梅奥主持。
整个试验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2、继电器装配实验室试验(1927~1928)
3、大规模的访谈与调查试验(1928~1931)
4、继电器绕线机组观察室试验(1931~1932)
(二)霍桑试验的结论
梅奥等人得出的结论是:
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这一点与科学管理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5、存在霍桑效应
(三)对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1、人际关系学说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管理思想的一个伟大历史转折,它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人”的主张,给管理学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梅奥的试验及其思想孕育了后来的人本管理思想。
2、人际关系学说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而忽视了正式组织,过于偏重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而忽视了理性和经济因素。
其实,构成社会基本单位的不是非正式组织而是正式组织。
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虽然重要,而理性和经济因素也是不应忽视的。
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人性理论、激励理论等。
*人性理论
(一)X理论和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egregor,1906~1964)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和Y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人性方面》(1960)。
X理论和Y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两种相对的观点,X理论是对人性的悲观认识,而Y理论是对人性的乐观认识。
两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X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一般人都有厌恶劳动,尽可能少做工作的特性。
(2)对多数人必须强制、监督、指挥、惩罚、胁迫,才能使其努力工作。
(3)一般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并不关心,工作上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服从领导。
(4)人天生就有守旧思想,反对变革。
(5)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适宜的举动。
2、Y理论的主要观点
(1)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工作才能。
(2)人能根据工作目标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3)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能直接激励人们去为组织目标的完成而努力。
(4)人的智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怕负责任,胸无大志,不是人的本性,在适当条件下,人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主动。
(6)人并非天生就是懒惰的,在工作时如同休息一样自然。
(二)超Y理论
美国的乔伊·洛尔施(Joy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Morse)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了试验。
他们依据试验和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
有的人需要有正规的组织和规章制度要求自己的工作,不愿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有的人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敢于承担责任和冒风险。
2、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工作环境等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
3、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有的愿意接受X理论,有的人则愿意接受Y理论。
作为管理者,要想运用好超Y理论,首先要对人、对工作、对环境等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Z理论
该理论是由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Ouchi)在比较研究分析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有关组织发展的Z理论。
大内的著作主要是《Z理论:
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
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按照Z理论的观点,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
2、企业的重大决策应该上下结合制定,鼓励职工参与管理工作。
3、实行个人负责制,倡导职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企业管理当局要关心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努力创造一种融洽的氛围。
5、对职工实施全面培训战略。
6、对职工进行全方面考核、全过程考核,然后选拔和任用。
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8、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大内认为,对于一个企业,宗旨是特别重要的,正如每个人具有信念、态度、目标和习惯一样,一个组织也要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即组织文化。
(四)不成熟——成熟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Argyris,1923~)提出来的,又称为“个人和组织”的假设。
著作主要有《个性与组织》、《理解组织行为》等。
阿吉里斯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即人的个性发展,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个性要发生以下七种变化:
1、从被动到日益主动
2、从依赖别人的状态到相对独立的状态
3、从少量的行为到能做多种行为
4、从偶然的、肤浅的、很快放弃的兴趣到认识深刻、拥有专注的兴趣。
5、从目光短浅的短期行为到目光远大的长期行为
6、从附属地位到平等或优越的地位
7、从缺乏自觉到自觉和自控
*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觉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绩效与对员工的激励密切相关。
(一)需要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于1943年提出来的。
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理论》(1943)、《动机和人》(1954)等。
马斯洛认为,人类都是有需要的高级动物,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工作的因素。
然而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生存——关系——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克莱顿·奥尔德弗(Alderfer,ClaytonP.)于1973年提出来的,人的基本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即生存、关系、发展。
3、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Herzberg,1923~)于1959年提出的。
著作主要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工作与人性》(1966)等,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有两类:
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4、成就需要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aclelland,1917~)于1961年提出来的。
(二)过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Vroom,1919~)于1964年在其基础上又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才正式形成系统的理论。
主要著作有《工作与激励》(1964)等。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
激励力(M)=效价(V)×期望值(E)
2、公平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J.S.Adams)于1965年提出来的,也称社会比较理论。
用公式表示为:
3、目标设置理论
1968年,美国的洛克(E.A.Locke)提出了理解目标设置效果的理论框架,通常称之为目标设置理论。
4、综合激励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莱曼·W·波特(L.W.Por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