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849643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3
- 大小:176.10KB
一单项选择题.docx
《一单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单项选择题.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1949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1.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D)A.人的心理的规律性B.人的行为的规律性C.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D.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3.一般认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A.个体的人B.群体C.领导D.组织
1.4.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B)A.30-40年代B.50-60年代C.60-70年代D.70一80年代
1.5.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相交切的特点。
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的顺序是(C)A.群体、个体、组织、外部环境B个体、组织、群体、外部环境C,个体、群体、组织。
外部环境D.外部环境、个体、群体、组织
1.6.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A)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
1.7.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D)A.以生产任务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B.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C.以机器设备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D.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1.8.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B)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考占学D.素质人类学
1.9.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A)A.系统分析方法B。
比较分析方法C.控制方法D.逻辑推理方法
2.1.研究人员直接参加被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B)A.非参与调查法B.参与调查法C.调查法D.问卷调查法
2.2、采用一些标准化的图表、精密测验仪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C)A.问卷调查法B.问卷测验法C.心理测验法D.图表测验法
2.3。
成本较低,而且调查覆盖面又比较大的调查法是(B)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C.实验法D.观察法
2.4.还有一种调查法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而且花钱费时也不多,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有利于调查一些敏感的问题,而且被调查者又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被问到的试题,这种调查法就称为(A)A.问卷调查法B,电话调查法C.面谈法D观察法
2.5.如果对房间内噪音加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是(D)A.调查法B.观察法C.面谈法D.实验法
2.6.为了证明承包制与工作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先测定未实行承包制时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然后再测定实行承包制后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这种研究方法就是()A.现场实验法B.实验室实验法C.间隔时序准实验法D.不同对照组准试验
2.7.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2.8.面谈法是一种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回收率高,高达(B)A.75%~95%B.80%~95%C.70%一85%D.65%一80%
3.1.(帚自珍)体现了扑克我知的(B)A.客观性B.主观性C.主观客观相结合D.既不是主观性的体现,也不是客观性的体现
3.2.我们常常觉得同一个人穿早横条纹的衣服就会显得胖些穿上竖条纹衣服就会显得瘦些,这是因为(C)A.知觉的主观性B.知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C.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D.知觉归类
3.3.常年在工地工作的人,对于工地机器的声音往往不是很敏感,几乎听而不见,这是由于错误知觉的(B)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
3.4.先人为主的思想方法常被称为(A)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
3.5.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人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C)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
3.6.有些人往往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而实际上别人不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术语是(D)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
3.7.归因论属于(D)A、人际关系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社会心理学
3.8.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这属于归出论所研究的(A)A.社会推论问题B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问题C.期望D.预测
3.9.在1992年以来,企业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使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种经营管理价值观就是(D)A.最大利润价值观B生产型价值观C.生产经营型价值观D.经营价值观
3.10.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3.11.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3.12.当员工能够主动维持组织的声誉,愿意为组织工作、奉献,在组织行为学中称这种心理状态为(D)A.工作态度B.工作参与度C。
组织认同感D.组织归属感
3.13.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是(D)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3.14.不过分争强好胜,情绪稳定,温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外倾型C上型D.独立型
3.15.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其主导作用的因素是(D)A.个件心理特征B.兴趣C.爱好D.个性倾向性特征
3.16.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B)A.理想B.信念C.价值观D.世界观
3.17.人的最一般或最基本的能力是(D)A.思维B.意识C.分析能力D.智力
3.18.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是(C)A.能力B.性格C.气质D.思维
3.19.在个性形成中以下哪一方面是最初的根源(A)A.家庭影响B.社会影响C.学校影响D.朋友影响
4.1.人这个主体为适应客体和控制客体的产物是(B)A.适应性行为B.创造性行为C.控制性行为D.交换性行为
4.2.作为扩散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产物是创造性行为的是(D)A.技术发明型B.科学发现型C.艺术塑造型D.组织管理型
4.3.形象的创造与技术的发明和科学发现相比较,主要是依靠(A)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发散思维D.关联型思维
4.4.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B)A.生产性行为B.创造性行为C.分配性行为D.交换性行为
4.5.创造性行为的起点是(A)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解决问题D.实施计划
4.6.对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发挥影响较大,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的是(B)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
4.7.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对创造力影响最大的是(D)A.父子关系B.母女关系C.婆媳关系D.夫妻关系
4.8.高度集权式组织结构中信息的沟通基本上是(A)A.纵向式B.横向式C.水平式D.交叉式
4.9.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这样的组织结构称为(B)A.集权式组织结构B.弹性组织结构C,分权式组织结构D.网络式组织结构
5.1.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是(A)A.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D.实事求是的原则
5.2.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该向哪个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制定何种形式的活动明确起来(C)A.进行事业生涯选择B.进行事业生涯设计C.制定事业生涯计划D.进行事业生涯管理
5.3.事业生涯管理的宗旨是(A)A.职工个人和组织计划与目标的协调统一B.对事业生涯的计划、规划、实施和监控C.实现组织目标D.成就个人的成功
5.4.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A)A‘确定人生目标B.努力学习C.良好的道德情操D.职业设计
5.5.霍兰德认为,适于从事沉思型的科学研究活动,比如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其他各类专业研究人员的人的“个性定向”是(B)A.现实操作型B。
调查研究型C.管理型D.社会型
5.6.适于从事医学心理学家、教师、外事服务和社会工作的人则是(C)A.传统型B.管理型C.社会型D.艺术型
5.7.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有文字、计算能力,适于执行命令或听从指挥的是(A)A.传统型B.管理型C.社会型D.艺术型
5.8.最先占主导地位的是各种需要和幻想的阶段是(A)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
5.9.进行自我考查,试验扮演不同角色的阶段是(D)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
5.10.开始作为有选择的参与者和观察员,而不再是参与者的阶段是(B)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
5.11.把事业生涯划分成早期。
中期和晚期的依据是(B)A.人的生命周期B.个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特征C.人的不同行为特征D.人的年龄
5.12.在组织内部的职位等级的升降,属于事业生涯变动中的(B)A.横向变动B.纵向变动C.向核心变动D.向周边变动
5.13.向核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它与下面哪种方向的事业生涯变动相关(B)A.横向变动B.纵向变动C.向核心变动D.向周边变动
5.14.在组织内事业生涯变动模式表明,横向变动是围绕着圆锥体的哪个部分变动(A)A.圆周B.锥体的高C.锥体的顶点D.锥体的中心
5.15,要充分了解一个人的事业生涯,就必须从以下方面考察(B)A.设计与开发B.主观与客观C.管理与控制D.个人与组织
5.16.招聘和选择的目标在十(D)A.使组织协调运行B.提高组织效率C.促进组织变革D.确定合适的组织成员
6.1.对许多人来说,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D)A.自尊得到满足B.在工作中得到足够的重视C.家庭美满幸福D.工作中的人际相互作用
6.2.下面哪种需要是个人无法实现的,只能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的(C)A.安全需要B.自尊需要C.权力需要D.情感需要
6.3.根据群体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的阶段是(A)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终止阶段
6.4。
群体的领导层相对明确的阶段是(B)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终止阶段
6.5.根据间断一平衡模型,决定群体发展方向的是(A)A.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B.第一阶段结束时C.群体成员的最后一次会议D.转变阶段
6.6.根据间断一平衡模型,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A)人.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B.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C.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D.发生群体的飞跃
6.7.间断一平衡模型的特点在于它指出了群体具有一个(C)A、形成期B.震荡期C.变革期D.冲突期
6.8.一个邮局的审计主任和他的几个下属就构成了一个(A)A.任务型群体B.正式群体C,命令型群体D.利益型群体
6.9.那种一起驱车上下班、一起吃午饭、一起复习考试的群体是(D)A.命令型B.任务型C.利益型D.友谊型
6.10.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属于(C)A.利益型B.友谊型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
6.11.事实表明: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要比大群体(A)A.快B.慢C.一样D.大致一样
6.12.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D)A.价值观B.观念C.道德标准D.行为标准
6.13比如在工作中,一个旁观者离机器太近受了伤,从这以后,群体就有了这样的规范:
群体成员应注意除操作者外,任何人不得进人机器3米以内,这种规范的形成是因为(B)A.群体成员所做的正确说明B.历史上的关键事件C.私人交谊D.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6.14.我们往往认为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优越、举止高雅,这在组织行为学中是(C)A.角色同一性B.角色知觉C.角色期待D.角色冲突
6.15.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A.群体规范B.角色冲突C.群体凝聚力D.群体发展的阶段
6.16.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D)A.加人群体的难度B.群体的规模C.群体的性别构成D.群体的绩效规范
6.17.低凝聚力和高绩效规范的群体的生产率为(C)A.高生产率B.低生产率C.生产率中等D.生产率水平低到中等
7.1.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一个骑兵营的力量同该营每个骑兵力量的总和是不一样的,因为骑兵营能够产生新的能力。
这是因为(A)A.群体促进效应B.群体惰化效应C.社会情化效应D.社会促进效应
7.2.三个和尚没水吃,体现了(C)A.协同效应B.群体促进效应C.社会情化效应D.群体助长效应
7.3.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哪位心理学家在拉绳试验中,比较了个人绩效和群体绩效(D)A.特利普里特B.霍莱特C.史布兰格D.瑞哥尔曼
7.4.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A)A.物理产品B.生理产品C.精神产品D.物质产品
7.5.人际沟通中最普通的形式是(B)A.书面沟通B.口头沟通C.非言语性沟通D.思维沟通
7.6.在一般的人际沟通中,非言语的沟通传递了多少的沟通信息(D)A.20%左右B.30%左右C.40%左右D.15%左右
7.7.信息指向的客体是(D)A.信息源B.信息C.通道D二接受者
7.8.体现组织有序特征的沟通是(C)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下行沟通D.上行沟通
7.9.在组织中更大众化的沟通形式是(C)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平行沟通D.非正式沟通
7.10.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沟通是(A)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下行沟通
7.11.沟通速度快而准确,容易出现领导核心,信息传递比较集中,但是信息的丰富、饱和性较差,这种正式沟通网络形式是(A)A.轮式BJ式C.圆式D.全方位式
7.12.组织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正式沟通形式是(B)A二轮式B了式C.圆式D.链式
7.13.集中表现组织结构特征,情调沟通的集中性和层次性,但同时会出现更多信息失真的沟通形式是(B)A.轮式BJ式C.圆式D.链式
7.14.保密程度较高的正式沟通形式是(D)A.轮式Bl式C.圆式D.链式
7.15.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正式沟通形式是(D)A.轮式B.链式C.圆式D.全方位式
7.16.最普遍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A)A.集束式B.偶然式C.单线式D.流言式
7.17.最强调非正式沟通的保密性的沟通形式是(C)A.集束式B偶然式C.单线式D.流言式
7.18.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群体成员只需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的群体决策技术称为(A)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
7.19.允许群体成员正式的聚在一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的群体决策技术称为(B)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
7.20.除了不需要群体成员见面这一点,其他与命名小组法相识的群体决策技术是(C)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
7.21.匿名、可靠、迅速的群体决策技术是(D)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
7.22.戴维斯认为,在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中,一个人主动把小道消息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传播方式是(B)A.单线式B.流言式C.偶然式D.集束式
8.1.群体凝聚力的基础是(C)A.共同的目标B.同质群体C.良好的人际关系D.同样的价值观
8.2.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C)A.血缘关系B.上下级关系C.经济生产关系D.同事关系
8.3.交换论的原则是(A)A.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多的报酬B.平等交换C.以价值为基础D.市场导向
8.4.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C)A.人际关系B.性格倾向C.人际反应特质D.性格反应特质
8.5.心理学家舒兹认为希望在权力上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人具有(B)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情感的需求D.人际交往的需求
8.6.一个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往往是(A)A.包容动机很强而又表现主动者B.情感动机很强而又表现被动者C.情感动机很强而又表现主动者D.包容动机很强而又表现被动者
8.7.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因素是(D)A.能力B.智慧C.外貌D.热情
8.8.邻近对于吸引的影响,在交往的什么时期尤其明显(A)A.早期B.中期C.末期D.早期和中期之间的一段时期
8.9.社会测量的提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A.霍曼斯B.塔吉乌里C.莫里诺D.舒兹
8.10.社会测量法要求群体成员进行选择的方式通常是(C)A.口头回答问题B.谈话C.书面回答问题D.各种常用的方法
8.11.哪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可以计算出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即人缘的好坏),和群体的团结性(即群体凝聚力)(A)A.社会测量法B.参照测量法C.关系分析法D.量表法
8.12.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他以谁的意见作为定向的标准(B)A.个人B.群体C.组织D.社会
8.13.与社会测量相比较,参照测量涉及的内容更加(B)A.精简B.丰富C.贴近人际关系的本质D.易于测量
8.14.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就是(D)A.协助B.合作C.分工D.互助
9.1.集中反映出组织中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特点的是(B)A,组织间互动行为B.群体间互动行为C.个人间互动行为D.单位间互动行为
9.2.群体互动的基础是(C)A.群体B.群体凝聚力C.某种群体关系D.群体中的个人
9.3.当两个群体的功能相对独立但共同的产品会为组织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就属于(A)A.联营式互相依赖关系B.顺序式互相依赖关系C.互惠式互相依赖关系D.独立式关系
9.4.群体之间交换它们的产出和投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D)A.联营式互相依赖关系B.顺序式互相依赖关系C。
互惠式互相依赖关系D.独立式关系
9.5.在管理群体间互动上,最简单、花费也最低的办法是(A)A.规则与程序B.计划C.联络员角色D.工作团队
9.6.在管理群体间互动时,如果程序和规则不够充分,那么首选办法将是(D)A‘计划B.联络员角色C.工作团队D.层次等级
9.7.特别工作组来自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C)A.长期性的B.固定C.临时性的D.永久性的
9.8.当群体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以至于通过计划、特别工作组和工作团队等方式都无法协调时,组织就应该构建(D)A.工作团队B.项目小组C.事业部D.综合部门
9.9.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系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组织行为学中称为(C)A.竞争B.磨合C.冲突D.协作
9.10.冲突的早期观点认为(D)A.冲突有好有坏B.冲突是可以避免的C.坏的冲突占绝大多数D.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都应该避免”
9.11、关于冲突的现代观点认为(D〕A、冲突有害无益B.冲突应当避免C.冲突有利无害D.冲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9.12。
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A)A.群体的工作绩效B.群体的生产率C.人际关系的状态D.成员的满意度
9.13.下面不属于潜在的冲突源的是(C)A.沟通B结构C.组织D.个人因素
9.14.试图以牺牲他人的目标为代价而达到自己目标的冲突处理行为意向就是(A)A.竞争B.协作C。
回避D.迁就
9.15.自我肯定但是不合作的冲突处理行为意向是(B)A.竞争B,回避C.迁就D.折衷
9.16.成功激发了功能正常冲突的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C)A.都有鼓励冲突的组织文化B.都是扁平的组织结构C.奖励持异议者而惩罚冲突的回避者D.都支持组织发展和变革的组织文化
10.1.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称为(B)A.控制B.领导C.管理D.执行
10.2.领导活动三要素中的关键要素是(A)A.领导者B.被领导者C.客观环境D、领导作风
10.3.领导的“互惠效应”指的是领导者的工作在影响下属行为的同时,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下属某些方面的影响,这体现了领导的(C)A.示范性B.激励性C.互动性D.环境适应性
10.4。
领导活动的目的是(C)A.协调组织沟通B.制定组织工作程序C.实现组织的目标D.实现领导者的抱负
10.5.有效领导的基础是(B)A.领导的风格B.领导的权威C.领导的过程D.领导的目标
10.6.权利的使用效果有赖于下属对权力拥有者的尊重和信任程度,这体现了权力的(B)A.情景性B.依赖性C.不确定性D.资源性
10.7.来自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和尊敬的领导权力是(C)A.资源控制权B.奖惩权C.专长权D.决策权
10.8.领导强化下属行为,调动下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A)A.资源控制权B.奖惩权C.专长权D.决策权
10.9.有效领导行为的关键是(A)A.良好的计划B.公平的奖惩C.正确的贯彻D.公正的评价
10.10.检验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也是下属了解和认识领导者的最直接的途径(C)A.组织成果B.个人成果C.工作绩效D.工作效率
10.11.出勤率和满意度之间存在着(B)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不相关D.线性相关关系
10.12.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是(B)A.计划、贯彻、委派、评价、奖惩B.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惩C.计划、贯彻。
评价、奖惩D.计划、委派、评价、奖惩
10.13.效益评价的标准常常采用下面哪个选项(A)A.价值标准B.物质标准C.数量标准D.质量标准
10.14.有效落实计划的基本要求是(D)A.正确行使奖惩权B.达到预期目的C.合理的执行方案D.良好的评价管理
11.1.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认为对于将领来说,第一位要求的是(A)A.智B.信C,任D.勇
11.2.代表战国时期儒家领导思想最高成就的是(C)A.孔子B.孟子C.苟子D.韩非子
11.3.决策一词首先出现于(C)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论语》
11.4.在我国现代的普遍观点中,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就是(A)A.决策能力B.组织能力C.创新能力D.激励能力
11.5.企业家设计组织结构、配备组织成员以及确定组织规范的能力就是企业家素质中的(D)A.协调能力B.创新能力C.激励能力D.组织能力
11.6.领导素质的核心是(B)A.品德B.能力C.智慧D.创新
11.7.对于各级领导者来说,尤其是对于中低级领导者来说,都比较重要的能力是(A)A.技术能力B.协调能力C,行政管理能力D.交际能力
11.8.对于各级领导者来说,技术能力一般与领导者所处的组织层次成(A)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无关系D.线性关系
11.9.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B)A.生而具有的B.后大培养的C.经验得来的D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的
11.10.对于基层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C)A.技术能力B.社交能力C.行政管理能力D.创新能力
11.11.对人高度关心,友善待人,很少关心上作控制、监督和规章制度的领导行为类型是(B)A.贫乏式管理B.乡村俱乐部式管理C.任务式管理D.团队式管理
11.12,对工作高度关心,但对人则很少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C)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B.任务式管理C.团队式管理D.中间型管理
11.13.对于工作和人都非常关心,认为员丁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是相容的,这种领导行为的类型是(C)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B.任务式管理C.团队式管理D.中间型管理
11.14.组织管理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领导者的(D)A.领导能力B.领导经验C.领导作风D.领导方式
11.15.领导的有效与否可以直接从下面哪个方面反映出来(A)A.下属的绩效水平B.领导者的绩效水平C.组织的绩效水平D.领导者的威信
11.16.领导者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C)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项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