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2.docx
- 文档编号:849310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34KB
小石潭记 2.docx
《小石潭记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
南屏中学景晓燕
【理论支持】设计本课时,考虑到本文是初二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有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我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本教案1、走进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顺畅朗读,掌握文意。
2.体会文章自然好景的酥骨与醉人,了解作者的写作心境。
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写法、理解作者;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手法;
在具体目标中,1、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2是对中等生的要求,3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词类活用。
2.体会文本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背景材料与作者生平简介,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6、跟踪自测。
(1)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此过程设计为了巩固学生的古文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以上练习小组合作、班内交流、达成共识。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二、导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
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
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点拨: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点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
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等。
3.反馈评价。
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小石潭记》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体会好景真情,理解作者内心。
2.所有学生都要掌握文中常见实词、虚词注解。
3.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4.同步阅读: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等。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二、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它描写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的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三、文章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四、写作特色
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写。
第一段,整段围绕石的特点来写: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没有一个水字,而是通过写鱼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第三段写溪流,虽三言两语,却刻画入微,给人鲜明生动的形象。
预习练习题
】预习练习时间:
10分钟
课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huang)竹清洌(lie)佁(yi)然翕(xi)忽
为坻(zhi)幽邃(sui)俶(shu)尔差(ci)互
卷()石底以出寂寥()无人
二.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他的第四篇。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
5.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之乃记之而去余闻之也久
C乃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尔俶尔远逝惟手熟尔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4.可明灭可见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不可久居___________
答案:
一、huánglièyǐxīchísuìchùcīquánliào
二、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③潭中景物小潭源流④六⑤B
三、1、
(1)玉环、环绕
(2)清凉、凄清(3)大约、可能、(4)可以、能够
课堂思考题
一.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
二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佁然不动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全石以为底
答: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答: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2)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答: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6、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案:
一、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2.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它的位置就离开了。
二1、
(1)愣住的样子
(2)忽然(3)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4)凄清,冷清清
2、
(1)(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D4、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凄清寂静寂寞忧伤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课后提升
回答问题: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4)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
(1)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举例: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可以从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其他例子: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小石潭的极幽、极佳的景致。
佁然不动,写出鱼儿的静态。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潭中鱼的欢快嬉戏。
斗折蛇行,写出溪流形状的曲折。
明灭可见,写出溪流情态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写出小溪两岸的高低不平。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
(4)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
(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
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
……是怎样的调子?
怎样的节奏?
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
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
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
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
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
(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
(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
(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江雪》、《黔之驴》)
生(甲):
他在《江雪》中写道: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生(乙):
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师:
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
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
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
(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
(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
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不过要想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我们的把文章逐句翻译了解才能做到,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好不好?
生:
好!
(全体)
练习完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huang)竹清洌(lie)佁(yi)然翕(xi)忽
为坻(zhi)幽邃(sui)俶(shu)尔差(ci)互
卷()石底以出寂寥()无人
二.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他的第四篇。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
5.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之乃记之而去余闻之也久
C乃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尔俶尔远逝惟手熟尔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4.可明灭可见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不可久居___________
答案:
一、huánglièyǐxīchísuìchùcīquánliào
二、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③潭中景物小潭源流④六⑤B
三、1、
(1)玉环、环绕
(2)清凉、凄清(3)大约、可能、(4)可以、能够
交流答案。
…
师:
那么,对课文熟悉之后,你们认为《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
可以。
师:
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
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
树和蔓。
师: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
师:
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
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
哪一个组来?
生:
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
“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
师:
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
(齐答)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
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
侧面描写。
师:
对!
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
我们选的是“树林”。
“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
师:
同学们听到没有?
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
(齐)“挨着、靠着”。
师:
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
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
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
(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
写得真好!
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
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
“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
什么感想?
说说给大家听。
生:
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
大家认为呢?
生:
有一定道理吧。
师:
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
“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
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
“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
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
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
“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
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
(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
“影布石上”也是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