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848956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75KB
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十章茅盾
一、作品:
《蚀》三部曲——《幻灭》:
静女士、慧女士、抱素、强猛
《动摇》:
方罗兰、胡国光、陆梅丽、孙舞阳
《追求》:
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史循、朱近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代表作:
《子夜》短篇代表作:
《林家铺子》
二、简析茅盾《子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
1、思想:
《子夜》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准确的把握了1930年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反映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2、艺术特点:
①是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艺术。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小说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轴,辐射和串联起各种人物和事件。
②小说中随处可见的细致的心理刻画,矛盾是一个十分擅长人物心理描写的作家。
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三、试论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吴荪甫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和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能力与才力。
他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这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部下及工人的关系中的封建专制性质。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与它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用以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的。
这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他是一个在无可抗拒的命运和环境下受打击的悲剧英雄。
2、典型意义:
这一形象艺术的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荪甫的形象塑造,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悲剧命运,有力的回击了托派的谬论。
第十一章老舍
一、早期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创作鼎盛期:
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创作发展期: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篇《我这一辈子》和小说集《月牙集》
创作后期:
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二、老舍创作的基本特点
1.、基本主题——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有开拓、有新的特色。
2、基本题材——“市民世界”(重点)
老舍是市民社会杰出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1)老派市民形象:
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
(2)新派市民形象:
一味逐“新”和“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人格。
(3)正派市民形象:
狭义、善良而实干,体现了老舍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也是他在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
(4)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
苦难的生活和不幸的命运。
3、浓烈的京味。
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
①取材上,在地理、风俗等描写上都有浓郁“京味”。
北京风俗,北京市民庸常人生以及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②审美情感上,对北京文化的高雅、舒展、含蓄和精致的美的欣赏与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而产生的感伤、悲哀和若有所失的怅惘。
③语言上,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简洁鲜活,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显示出鲜明的“京味儿”。
4、幽默格调的丰富性。
老舍小说的幽默格调是丰富多样的,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
二、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分析老舍创作中的“京味”特点。
(自己综合)
①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划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
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露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②语言主要是北京口语,还选用了北京土语,使语言具有幽默、洗练和优雅的文化色彩。
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吭的人”曹先生家的女佣赞赏祥子是个“老实巴焦”都取至北平的唇舌。
③老舍创作中的京味儿还体现在文化上。
例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时送的那些礼物,体现出的就是北京的特色文化。
第十二章巴金
一、作品:
处女作《灭亡》;后期长篇小说《寒夜》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家》中高觉新、高觉慧的人物形象分析
1、高觉新:
旧家庭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他既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
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
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
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2、高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
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三、《寒夜》的人物形象分析
汪文宣:
善良、胆小而软弱的小公务员。
他忠厚、善良、老实。
汪文宣的母亲:
既是旧时知识女性,也是一个深爱儿子的寡母。
曾树生:
生动感人的复杂形象。
青年美丽、有充沛的活力,思想开放;然而内心却很孤独、苦闷。
第十三章沈从文与京派小说
一、京派(名词解释):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方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凌叔华、林徽因等,这些京派人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为活动阵地。
这个小说流派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平民化创作倾向、对平凡生活样式的重视,平和冲淡的审美特征,整体上又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开放文学流派。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废名的长篇小说:
《桥》(“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2、芦焚讽刺长篇:
《结婚》、《马兰》
3、沈从文:
短篇小说集《八骏图》、中篇小说《边城》、以及长篇《长河》第一卷等。
3、以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为例,试论京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自己综合)
(1)乡村叙述总体,以乡土小说最著名。
京派小说家善于描画各自的平民世界,城市的描写主要是作为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而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2)具有城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京派小说家善于发掘普通人的生命的庄重与坚韧;以积极的怀旧气息去追寻逝去的美;取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避开时代的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
(3)京派主张充分的个性化,讲究情绪的内敛和理性的节制。
(4)京派小说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的小说样式。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
一、作家作品
1、洪深: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2、夏衍:
《上海屋檐下》
人物分析:
①林志成:
他善良、软弱。
生活得压抑、痛苦。
但最后终于觉醒,摆脱了屈辱的生活。
②匡复:
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3、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人物:
警察厅长、北伐革命者冯允平、警察厅长夫人)
二、曹禺
(一)话剧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0年代):
“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第二阶段(40年代):
《北京人》,《蜕变》,《家》;电影剧本《艳阳天》等。
第三阶段(解放后):
《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雷雨》(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雷雨》悲剧性体现:
人物的悲剧命运。
鲁妈(侍萍):
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繁漪:
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周萍、四凤: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周冲:
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鲁大海:
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
总之,《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
2、《雷雨》的主题:
人的生存困境
①“郁热”,既是自然背景,又在暗示人的情绪、心理、生命存在的方式——“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生命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人的精神痛苦;此外,人的欲求也被人不能把握的强大力量(神秘发命运)压抑着。
②“挣扎”、“残酷”的发现与“拯救”自己。
人生的复杂、人生的残酷,这里包含了对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人的本性而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发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3、《雷雨》的艺术特点
①戏剧冲突紧张尖锐。
剧本精心构制了故事情节,紧扣住血缘伦常的纠葛及人受压抑的变态心理。
②结构紧凑,剧情起伏有致。
剧情集中,场景集中,时间集中,故事始终围绕几个人物展开,情节时间跨度大却显得紧凑有序。
③刻画悲剧人物,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3)《日出》
1、《日出》的剧情:
场景:
高级大旅馆、三等妓院
有余者:
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乔治张、金八爷(可笑)
不足者:
翠喜、小东西、黄省三
介于“有余者”和“不足者”之间的:
李石清、陈白露、方达生
2、《日出》的主题
①希望献予观众的应是一个鲜血滴滴的印象,深深刻在人心里也应为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②《日出》:
“人被捉弄”的困境。
首先,人常常处于的盲目不自知的状态,即“被捉弄”的地位。
“有余者”常常自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却被一种更大的力量,甚至他们也不清楚的力量支配着。
其次,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这是“习惯的桎梏”带给生活的残忍。
陈白露在希望与追求落空后,倦怠于飞翔,便被奢华的生活习惯所“桎梏”了。
2、《日出》人物
方达生与陈白露:
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
他们厌恶那腐恶的环境,想有所反抗。
陈白露气馁了,一个久经风尘的女子(交际花),断然跟着黑夜走了。
方达生是一个永在“心里头”活的书呆子,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可笑可怜。
结尾“我们要做一点事,同金八拼一拼!
”原是讽刺,讽刺的对象是我自己,与我有同样的书呆子性格,空抱着一腔同情和理想,而实际无补于事的“好心人”
《日出》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
顾八奶奶、胡四与张乔治之流是陪衬,陈白露与潘月亭又何尝不是陪衬呢?
这些人物并没有什么主宾的关系,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而共同烘托一个主要的角色,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3、《日出》戏剧技巧
首先,《日出》的剧情与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却一直在那悲哀的氛围里展开剧情。
其次,《日出》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用片段的方法写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如若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正是用着所谓“横断面的描写”,尽可能地减少些故事的起伏与“起乘转合”的手法。
4、《日出》所受的影响
①借鉴契诃夫的戏剧风格。
首先、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其次、细致入微地展示人物内心隐秘的经验。
再次、悲喜剧的样式。
②美国电影《大饭店》。
首先,《日出》与《大饭店》故事情节的设置十分相似。
其次,《大饭店》采用三十年代欧美盛行的“群像小说”的写法,跟《日出》用片段的写法相近。
(三)《原野》:
原始生命蛮力与复仇
(1)《原野》的剧情:
仇虎对花金子的爱,对焦阎王及焦母的仇恨及复仇,由外在的复仇行为转向内心的矛盾,也即由外在的命运的挣扎转向自身灵魂的挣扎与分裂。
婆媳之间的怨恨与反击,是根源于人的感情欲望本身,几乎难以解脱,带来永久的困惑。
(2)主题:
“(它)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感情的一首诗。
”
(3)《原野》的人物塑造:
人物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仇虎:
是粗野的生命激情的象征,充满着强烈反抗意志和生命蛮力的农民复仇者形象。
“烈火般的仇恨、巨雷般的力量、炽热的性爱”。
但仍没有走出内心的困惑。
花金子:
“俏丽而泼辣,妩媚而刚烈,又不失温柔和天真”,象一丛艳丽的野玫瑰。
焦大星:
懦弱、忧郁、痛苦。
焦母:
毒辣、阴鸷、机警。
(4)《原野》的艺术特点:
①激烈的戏剧冲突,既有外在的复仇冲突,又有内心的冲突;②在人物刻画时,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心;③在现实主义手法中融入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社会现实悲剧中增强了性格悲剧和心理悲剧色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剧作《雷雨》、《日出》、《原野》虽各有特色,是曹禺在进行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探索,同时也都表现了他对人生、人性、生命存在之中难解的“神秘”的追索和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深邃思考,故被称为“生命三部曲”。
(五)以曹禺的《原野》《日出》《雷雨》为例,来分析其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
(自己综合作答)
第十五章30年代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名词解释):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上海总会有刊物《新诗歌》旬刊,各分会也有自己的刊物。
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
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故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性,且与革命政党、政治思想与组织领导上有密切联系,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现代诗派(名词解释)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以1932的《现代》杂志、1935年的《现代诗风》、《新月》月刊为主要园地,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李广田、林庚、废名、金克木等。
30年代的现代派诗的主要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的现代的诗形。
”
现代派诗作内容:
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审美原则:
朦胧美;表现方法:
多重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形式:
散文化的自由体。
3、作家作品:
1、殷夫:
代表作《1929年5月1日》
2、蒲风:
《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3、戴望舒:
诗集《我底记忆》、诗《雨巷》
4、汉园三诗人(因诗合集《汉园集》而得名):
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
一、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创作,使三十年代杂文创作出现了高潮。
思想、艺术特点:
①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
②在“反常规”的思维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③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④主观性。
⑤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二、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散文特点:
(1)题材非常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几乎无所不谈。
(2)行文结构轻松、自然,显出从容睿智的审美品格。
(3)追求幽默的情味,文化含量高。
(4)娓语式笔调是其主要的范式,提高了随笔散文的文体地位。
三、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散文集《画梦录》为代表,后期是以《还乡杂记》、《星火集》为代表的朴素自然文风的散文。
四、30年代报告文学
1、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开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先河。
2、中国现代报告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概况
一、国统区不同战争阶段的文学风貌
1、抗战初期的共同风貌(1937.7-1938.10):
①从主体和情调上看,共同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
英雄主义的调子贯穿一切创作,表现出来统一的色彩,鲜明而单纯。
②从文体看,文学体裁小型化、轻便化。
③从功能和审美特点看,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
文学获取了战斗性时代性的同时,文学的多样性、个性化也就部分丧失了。
抗战文学初期明显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2、抗战相持阶段的文学创作风貌(1938.10-1944.9):
①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
作家一方面面对现实;一方面转向历史;再一方面则面向自己,出现了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个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创作高潮。
这三方面的主题与题材的开掘,都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②此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就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
③抗战相持阶段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显示出沉郁、凝重而博大发风采。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1944.9-1949.9):
①文学的主题与题材更集中于两个领域:
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反省与历史总结。
②创作主调是讽刺。
讽刺暴露性的喜剧增多,其他文学体裁也大多突现出以讽刺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色彩。
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
2.主要内容:
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学批评标准、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以及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多属于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而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
三、孤岛文学(上海):
(1941年12月后纳入了沦陷区文学)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止,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
四、文学思潮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有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在昆明出版《战国策》,标举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观念,提出超阶级的民族文学运动。
3、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4、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这场争论的焦点人物胡风,他针对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重体验的现实主义,强调作者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他坚持的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
(?
简述20世纪40年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
)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
一、国统区小说
(一)沙汀:
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小说“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二)钱钟书
1、作品:
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围城》(方鸿渐)深刻的主题思想
①在生活描写层面,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的讽刺。
②“文化反省层面”,小说的着眼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从“反英雄”角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者的道路,而试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
方鸿渐的性格与心理特征集中体现了小说在文化反思层面的思考:
爱情婚姻——优柔寡断、事业和人生——软弱被动和缺少进取。
特别是已经成为他心理特征的慵懒虚浮,得过且过,打骨子里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惰性所铸成的品格。
③《围城》的哲理思索层面,小说的总体结构象征意味,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更深的哲理思考——人生的困境——人生处处是围城,永远无法摆脱,生活如此,精神如此。
(三)“七月派”小说(名词解释)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诗垦地》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
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
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的驾驭,也显示出一股冲力和拗劲。
(四)路翎小说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蒋纯祖)
1、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小说在“一二八”到“七七”以后这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苏州首户蒋捷三家的分崩离析,第二代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三人不同的思想立场,试图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
独特之处:
在于选择出身欲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主要对象,并将之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
提出了动乱时代知识分子道路问题,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和痛苦。
2、《财主底儿女们》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
(五)其他作家及作品
1、丘东平: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2、张爱玲:
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成名作:
《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曹七巧、姜季泽、长白、长安、童世舫)
3、苏青:
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4、梅娘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蟹》短篇《鱼》
5、张恨水: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樊家树、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
二、解放区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的成就
1、题材上,以熟悉而真切的农村生活,描绘出农民群众在历史变化追求现代的热情与精神意识的转变。
2、叙事特点上,将传统小说或民间文艺的叙事方式引入现代小说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注重故事趣味性与情节连贯性的现代小说风格。
3、叙述语言上,口语化的风格、明快、简练、朴素。
(二)孙犁的小说的特点
1、表现对象及其角度上,农村劳动妇女→灵魂美。
2、典型形象塑造方法上,印象式地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
3、叙述结构上,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在描写上也常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4、语言上,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三)试比较赵孙的乡土小说创作的异同
1、主题和题材上看:
相同点:
都是以解放区的农村农民为题材。
不同点:
①农村:
赵树理是写封闭的解放区的农民生活;孙犁是些战斗背景下的解放区农民生活。
②农民:
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一样。
赵树理:
(客观写实)写解放区红色政权的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改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孙犁:
(客观抒情)表现中国农民爱国主义情思,农村妇女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颂扬。
2、从叙事上看:
相同点:
同样重视故事性,都有农村生活细节的刻画。
不同点:
①总体上,赵树理故事性强,故事情节连贯完整;孙犁故事性比较淡化,不讲究情节性和连贯性。
②结构上,赵树理的小说是情节结构,有情节发展,环环相扣且递进;而孙犁小说的情感线索、情节线索呈现出片段性。
③从叙述和描写的关系问题上看,赵树理的叙述大于描写;而孙犁是叙述和描写并重。
3、从人物塑造的方法上看:
赵树理的故事和人物并重,常常将人物放在情节中进行刻画;而孙犁却是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瞬间,抓住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形象加以突出描写。
4、从语言上看:
相同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日常生活口语中提炼出来。
不同点:
赵树理的语言自然、朴素、明快且幽默;而孙犁的语言清晰、明净且富有诗意。
5、总之,赵树理以朴实、幽默的客观现实主义小说而著称,而孙犁是以浪漫、抒情的抒情性小说而著称。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
一、诗歌概况
1、“时代的鼓手”田间:
“鼓点式”的诗歌,早期代表作《给战斗者》
2、冯至:
《十四行集》
3、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
4、穆旦是“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
二、艾青的诗歌创作
1、简论艾青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感情上:
①用独特的意象与主题来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思与对光明、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和劳动者最深沉的热爱。
②他的诗歌里浸透了他灵魂深处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
“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艺术特点上:
①从“感觉”出发,重视瞬间印象、感觉的捕捉,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
②艾青的诗歌属于自由诗体,具有诗的“散文美”。
2、简论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①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学期末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