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可打印.docx
- 文档编号:848114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84
- 大小:167.50KB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可打印.docx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可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可打印.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可打印
小学科学(湘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17年2月)
永乐小学龚吉琴
一、基本情况
在四年级,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了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并将分散收集的零散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制成统计图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重点是:
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教材安排了“认识我们自己”、“简单机械”、“我们的家园——地球”、“电与我们的生活”、“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五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7个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认识我们自己”:
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简单机械”:
通过指南车信箱的介绍的科技史,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定量描述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我们的家园——地球”:
了解人类在猜想与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园”的历程。
在阅读、实验、猜想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地球。
“电与我们的生活”:
在猜想中设计实验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常识。
“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
反思通过猜想解决过的问题,归纳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影响摆摆动时快慢的因素。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意个人保健,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能够连接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四、教学措施
1、抓住先发散后集中,不断验证的过程落实“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训练重点。
如图所示:
(1)教、扶、放,先让学生明确大致的“路数”,模式(包括表述的语言、方式)出来之后再逐渐放开。
(2)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探究能力训练重点之间的结合点。
2、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抓住“简单机械”、“电与我们的生活”两个单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作用,如:
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过程、阿基米德对于杠杆的研究、麦哲伦航线、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究方法与过程,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4、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制定计划
1
2
《我们在呼吸》
3
3
《心脏和血管》、《我们的大脑》
3
4
《我们的大脑》、《和谐统一的身体》
3
5、6
《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复习第一单元
3
7
《生活中的“好帮手”》、《他能撬动地球吗》
3
8
《轮轴》、《滑轮兄弟》
3
9
《在斜坡上》、《有趣的传动》
3
10
第二单元复习、《地球的故事》
3
11
《地球的故事》、《风光无限的地貌》
3
12
《地球的内部》、《地球仪》
3
13
《地图》、《漂移的大陆》、第三单元复习
3
14
《电池》、《怎样控制电路》
3
15
《设计电路》《导体和绝缘体》、
3
16
《电和我们的生活》、《安全用电》、第四单元复习
3
17
《猜想与假设》、《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3
18
总复习
3
19
考试考察
1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1.1、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
请同学们在教材P2图上指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线(不要在书上标画!
)。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
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1)、呼吸是由于胸廓有规律的扩大和缩小的变化而形成的。
(也可以说呼吸是由于胸腔的舒张与收缩而形成的。
)
(2)、依据:
胸廓扩大时,吸气;胸廓缩小时,呼气。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1)、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2)、胸廓扩大时,胸腔变大,胸腔内肺部被动扩张而形成吸气;胸廓缩小时,胸腔变小,胸腔内肺部被挤压而形成呼气。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
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
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教学后记]
1.2、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
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
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
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
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
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师检查指导。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谈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
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教学后记]
1.3、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
吹气球比赛。
要求:
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
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
谈话:
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
(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
到底小多少?
)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
(板书:
测量)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
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再----”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
怎么计算肺活量?
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肺活量测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
[教学后记]
2.1、心脏和血管
——《脉搏与什么有关》
[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3、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
学生准备:
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
(1)、教师示范:
抱头下蹲
师: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3)、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心脏跳动
1、师:
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
你能明确指一指吗?
2、师:
教师讲述:
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
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
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回答
4、师:
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
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
师: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
1、师:
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
为什么到处都有呢?
2、师:
出示人体挂图:
“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
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
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
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4、学生猜测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
、师:
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
、请同学们读P9研究计划,明晰研究计划的内容方法步骤
、学生完成布置任务:
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师:
为什么要测3次,要算平均数呢?
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小组活动:
分组测量。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师:
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
脉搏的跳动次数和我们心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跳动次数和脉搏的跳动次数是一致的。
4、演示实验:
伸手在水中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就会有一股水从手中挤出,如果这些水挤进一根软管里,我们从软管外面就可以感受到管子在动。
借助这个实验可以把血管与心脏之间的搏动联系展示出来,化内为外,使教学活动更直观。
5、小结:
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心脏和血管
脉搏与什么有关?
[教学后记]
2.2《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用反证推理法证明古罗马医生盖仑理论,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懂得科学的结论是需要经得起反复验证的。
2、进一步认识心脏与血管的作用,学会锻炼和保护自己心脏。
[重点难点]
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简易听诊器、水槽、量杯、2L饮料瓶、漏斗、饮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心脏和血管,知道了我们的心脏跳动与脉搏的一些事情,那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我们的血液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出示“血液循环图”?
学生的猜想。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注意反问,你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
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血液究竟是怎样流动(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就有一位名叫盖仑的著名医生提出了他的观点,想知道他认为血液是怎么流动的吗?
㈠、论证盖仑理论中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的合理性。
1、朗读P10第一自然段,盖仑提出了一个什么猜想。
2、小组讨论:
你赞同盖仑的猜想吗?
为什么?
3、给出科学事实:
心脏不听收缩;心跳一次排出血液57ml;心跳每分钟大约72次。
4、提出问题:
心脏1分钟里排出多少血液?
5、请同学用筒量出57毫升水,展示,并请同学量72次倒入2L饮料瓶(大约2瓶),想想1小时排出多少血液呢?
大约120瓶。
集体讨论:
你觉得盖仑的观点正确吗?
6、我们再用计算的方法可以进行计算,学生计算
一分钟:
57×72=4104毫升≈4L≈2大瓶可乐
一小时:
4104×60=246240毫升≈246升≈120大瓶可乐
246升约为多重呢?
240千克!
7、学生讨论,小结。
(二)阅读P11哈维研究资料卡片
1、集体讨论:
哈维研究过程与我们的(科学探究学习)是相似的(计算)。
2、他是怎样猜想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怎么流动?
他做了那些努力呢?
3、(循环流动)怎样循环?
课件演示
4、请同学描述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是什么?
(三)、研讨心脏和血管的保健
1、朗读P11,谈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
2、讨论,保护心脏和血管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A、为什么刚做完剧烈运动不要马上停下来?
小知识:
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休息!
有些人在剧烈训练项目结束后会突然晕倒,这往往是剧烈训练后立即停下来而导致的,是暂时性脑缺血的症状表现,训练医学上称之为“重力性休克”。
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
此时如立即停下来休息,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也会停止,原来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造成血压降低,对供血十分敏感的脑组织便因供血不足,而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状。
所以,剧烈运动后要继续做一些小运动量的动作,慢跑一阵,走一走,呼吸和心跳基本正常后再停下来休息。
训练后如果出现晕厥,轻者在晕倒前可由他人扶着慢慢活动,重者立即掐压人中穴或让其闻一下氨水,并及时请医师诊治。
B、对心脏和血管保护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帮助学生回顾,梳理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论证等过程
[板书设计]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后记]
3.1《我们的大脑》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自己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不同的人大脑的潜力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3、体味熟能生巧和一心一意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并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的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重点难点]
了解自己在语言功能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湘教版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