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847739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79.52KB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故A选项正确;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故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故C选项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2.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A.500只/平方千米B.600只/平方千米
C.60只/平方千米D.6只/平方千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60:
5,N=600只,即1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00只,则每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只,故选D。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群落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
【答案】A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是不一定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A错误;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蜣螂,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B正确;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D正确。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D。
6.下图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鼠是次级消费者
C.蛇和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蛇和鹰处于同一个营养级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A错误;鼠是初级消费者,B错误;蛇和猫头鹰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蛇处于第三营养级,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
7.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D.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8.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
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A.0B.25%C.50%D.100%
【答案】D
...........................
考点: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9.下列细胞分裂图解中,在某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图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平分,应是雌性动物故A正确。
B是有丝分裂后期,在卵巢中能进行有丝分裂,故B正确。
C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但细胞质均等平分,应是雄性动物减数分裂,在雌性动物体内不可能看到,故C错误。
D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平分,有可能是第一极体,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0.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B.着丝点分裂
C.细胞质不均等分裂D.染色体复制
【答案】C
【解析】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次级卵母细胞无此现象,A错误;着丝点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现象,C正确;染色体复制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错误。
1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B.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1、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2、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
3、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解:
A、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A错误;
B、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B正确;
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错误;
D、水稻和病毒V之间是寄生的关系,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种间关系.
12.下列有关调查方法或调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B.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高倍显微镜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
【答案】C
【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低倍显微镜或放大镜,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易地保护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最有效的措施
C.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错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最有效的措施,B错误;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14.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家禽是消费者;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图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解: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由农作物经过光合作用输入的,所以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故A正确;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故B错误;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故C正确;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D正确.
故选:
B.
考点:
生态农业工程.
1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发生在细胞内
B.所有生物基因表达时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C.所有生物体内的核酸中都含有碱基A.T、C.G
D.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C
【解析】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包括病毒在内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复制都发生在细胞内,A正确;所有生物基因表达时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某些RNA病毒体内只有A、U、G、C四种碱基,没有T,C错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含有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都以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16.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
B.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猪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CTA肯定不是密码子
【答案】C
【解析】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因此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不同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因此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猪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B正确;终止密码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密码子在mRNA上,而MRNA上不可能含有T,D正确。
17.图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B.上述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②不同于③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
C.在真核细胞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D.①过程也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发生
【答案】C
【解析】图中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逆转录、⑤是RNA的复制、⑥是翻译,每个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A正确;②是转录,DNA模板链中的T与mRNA中的A配对,③是翻译,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都没有碱基T,而有碱基U与A配对,因此转录不同于翻译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B正确;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可以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细胞中有核膜的存在,两个过程不能同时进行,C错误;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少量DNA,因此①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D正确。
18.假设动物某精原细胞的2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不考虑交叉互换),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所以所含基因应该相同,故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象。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S
B.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在其自身的核糖体中
C.T2噬菌体在生命系统中属于细胞层次,因为它是寄生生活
D.标记噬菌体DNA可以先用含35S或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再去浸染细菌
【答案】A
【解析】T2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因此其组成元素有C、H、O、N、P、S,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其蛋白质外壳在细菌的核糖体合成,BC错误;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含35S或含32P的培养基培养,D错误。
20.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以使细菌死亡,HIV感染T细胞后可以造成T细胞大量死亡,那么噬菌体和HIV利用细菌和T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不同是()
A.组成蛋白质的原料B.构成核酸的原料
C.营养成分D.无机盐
【答案】B
【解析】两者组成蛋白质的原料都是氨基酸,A错误;噬菌体的核酸是DNA,HIV的核酸是RNA,因此构成两者的核酸的原料不同,B正确;两者利用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同,C错误;两者对无机盐的需求相似,D错误。
21.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
如果杂合体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
A.全雄株,一半宽叶,一半狭叶B.全雌株,一半宽叶,一半狭叶
C.雌雄各半,全宽叶D.雌雄各半,宽叶:
狭叶=1:
1
【答案】A
【解析】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Xb两种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1/2为宽叶(XBY),1/2为狭叶(XbY),故选A。
22.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植株AaBb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4种,9∶3∶3∶1B.4种,1∶1∶1∶1
C.2种,3∶1D.2种,9∶7
【答案】D
【解析】AaBb自交后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
由于A和B存在时才开红花,所以植株AaBb自交后代的表型有2种,红花(A_B_)∶白花(A_bb、aaB_、aabb)=9∶7,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点睛】由基因互作引起的特殊比例的解题技巧
解题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①判断双杂合子自交后代F2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②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图解,写出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9∶3∶3∶1),根据题意将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合并同类项”,如12∶3∶1即(9+3)∶3∶1,12出现的原因是前两种性状表现一致的结果。
③根据②的推断确定F2中各表现型所对应的基因型,推断亲代基因型及子代各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比例。
23.一条双链DNA分子,G和C占全部碱基的44%,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中,26%是A,20%是C,那么其互补链中的A和C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的百分比是()
A.28%和22%B.30%和24%C.26%和20%D.24%和3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设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是1链和2链,已知(G+C)双%=(G+C)1%=(G+C)2%=44%,则(A+T)双%=(A+T)1%=(A+T)2%=56%;又已知1链的碱基中,A1=26%、C1=20%,所以T1=A2=56%-26%=30%,G1=C2=44%-20%=24%。
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解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计算的试题时要分三步进行:
(1)搞清题中已知的和所求的碱基比例是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还是占DNA分子一条链上碱基的比例。
(2)画一个DNA分子模式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所求的碱基。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规律进行计算。
24.一组杂交品种AaBb×aaBb,各对基因之间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F1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种数分别为()
A.2,6B.4,9C.2,4D.4,6
【答案】D
【解析】两对基因单独分析,Aa×aa,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有2种和2种;Bb×Bb,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有2种和3种。
故F1中表现型有2×2=4种,基因型有2×3=6种,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
【名师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
如AaBb×Aabb可分解为:
Aa×Aa,Bb×bb。
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25.下列能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的是()
A.不少学者认为,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B.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C.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促成了S型细菌的转化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
噬菌体中,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只是DNA
【答案】D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只是DNA,因为D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选D。
26.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其DNA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噬菌体繁殖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病毒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由于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中都含有H,因此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3H,故B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F1全是高茎。
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高茎和矮茎,其比为787:
277,出现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
B.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有显性作用
C.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高茎和矮茎,比例接近3:
1,出现这个性状分离比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
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A.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9∶1
B.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1
C.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1∶1∶1∶1
D.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类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3:
1,A错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
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
l,B正确;测交是指F1(AABB)与隐性个体(AABB)杂交,其结果是矮秆抗病:
矮秆易感病:
高秆抗病:
高秆易感病比例为l:
l:
l:
l,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型,D正确,所以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自由组合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1)一对任何基因型的亲本相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类型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相交所产生的基因型种类数的乘积。
(2)子代某一基因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
即某一具体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求乘积。
如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相交,求:
①子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
②子代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
先拆分为AA×AA、BB×BB、CC×CC,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
依次为1/2、1/2、1/2,则子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1/2×1/2×1/2=1/8;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
依次为3/4、1/2、1,则子代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3/4×1/2×1=3/8。
29.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基因(A)为隐性,都是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一切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同时有两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A.3/4、1/4B.1/2、1/8
C.1/4、1/4D.1/4、1/8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父亲是多指,母亲一切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而手指正常的孩子,说明该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TtAa和ttAa。
每对基因单独考虑,Tt和tt杂交,后代1/2正常,1/2多指;Aa和Aa杂交,后代3/4正常,1/4白化,因此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的概率为:
1/2×3/4+1/2×1/4=1/2;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1/2×1/4=1/8,故B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计算的能力。
30.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
一种是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
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
如图为一家族遗传图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棕色牙齿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决定的。
B.3号个体的基因型:
AaXBY
C.7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有2种。
D.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几率是1/8
【答案】D
【解析】分析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学年 湖北省 宜昌市 部分 示范 高中 教学 协作 体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联考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