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847701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95.72KB
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docx
《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李子倩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李子倩
指导教师:
杨庆节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浅论长平之战对高平民俗的影响
摘要:
战争是个怪兽,一方面他给人们带来了极深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却将战争文化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高平是长平之战的发生地,长平之战对山西省高平市民俗造成很大的影响。
战争虽已过去千年,但在高平市仍能发现很多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建筑,仍能品尝到因战争而诞生的民间美食烧豆腐。
不仅如此,在高平这个小地域内还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民间信仰,包括崇拜赵将廉颇、憎恶秦将白起,痛惜纸上谈兵的赵括。
因此,探究高平民俗这种在战争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民俗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
长平之战;高平民俗;骷髅庙;大粮山;烧豆腐
InfluenceofthebattleChangpingforGaopingfolk
Abstract:
Warisamonster,ontheonehandhegivepeoplebroughtdeeppain,ontheotherhandheletwarculturebrandedintheheartofthepeopledeeply.GaopingistheplacewherethebattleofChangping,theaimofthisarticleisdiscusstheinfluenceofthebattleofChangpingofShanxiProvinceforGaopingcityfolk.Althoughthewarhasbeeninthepastthousandsofyears.ButinGaopingCity,wecanstillfindalotthewarrelatedconstruction,canenjoyfolkfoodbecauseofthewarandthebirthofthebeancurd.Inthesmallareaalsoformedaveryuniquefolkbeliefs,includingtheworshipgeneralofzhaolianPo,hatedbaiqigeneralofQin,deploredthezhaokuo.Thisarticlewilltellthreeaspects,theyarefood,religionandarchitecture,exploringtheheartsofthepeopleofGaopingtracesofwar,discussingonGaopingfolkcustominthewarundertheinfluenceoftheformationofuniquefolkcustoms.
Keywords:
thebattleofChangping;Gaopingfolk;skulltemple;DaliangMountain;tofu
目录
引言1
一、建筑文化1
(一)大粮山廉颇庙2
(二)空仓岭3
(三)谷口村骷髅庙3
二、饮食文化5
(一)豆腐的起源5
(二)高平烧豆腐6
(三)酸浆菜豆腐和石膏豆腐7
三、民间信仰8
(一)忠勇廉颇说8
(二)憎恨秦将说9
(三)痛惜赵括说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3
致谢16
引言
山西省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接,西与沁水县接壤,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为邻,是山西省晋城市下的一个县级市。
其市区面积965平方公里,为我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人口约50万左右。
高平市下辖北城、东城、南城3个街道;米山镇、神龙镇、马村镇等9个镇和建宁乡、原村乡等4个乡,共计22个社区、454个行政村。
境内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铁资源,市民多以经营煤矿或在煤矿任职为业,是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
高平市还盛产大黄梨,夏普赛尔黄梨汁驰名中外。
就在这个繁华的城市,几千年前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那就是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战国最具实力的赵国与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发动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范围涉及高平周边的众多县城,但主要战场在高平的中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神农镇、米山镇、马村镇、寺庄镇、永禄乡和原村等地。
长平之战古遗址是全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好的古战场遗址。
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文学家研究的重点,自1995年高平市永禄村的长平之战尸骨坑被发现,人们对长平之战与高平市的研究越来越多。
2003年,王福才先生在山西师大学报发表《高平市谷口村骷髅庙考述》一文,对骷髅庙进行具体考述。
除此之外,也有类似的文章陆续发表。
但到目前为止,都未有人对受长平之战影响下的高平民俗进行具体探究。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战争使高平这个地方成为战争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高平市的众多地名中,因长平之战命名的有上百处,与战争关联的庙宇古冢13处,境内记载长平之战的金石铭文70多处,碑记石刻30多处,民间关于长平之战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本文主要是探讨在高平市境内受到长平之战的影响形成的独特民俗,主要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与民间信仰三个方面着手,浅论战争与民俗的联系,呼吁人们保护长平之战古遗址,增强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一、建筑文化
在高平市境内,有关长平之战的古建筑有很多处,这些建筑多是前人所建,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高平市人民仍将其作为一处处神圣的地方,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其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
2003年,米山镇程广瑞花费巨资重新修葺大粮山廉颇庙,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大力支持,足见长平之战对高平市建筑文化影响深远。
在众多的战争文化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粮山廉颇庙、空仓岭古遗址和谷口村骷髅庙
(一)大粮山廉颇庙
大粮山在米山镇的辖区内,海拔1009米,从高平市向东南走十余里便能到,是高平市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廉颇庙便位于美丽的大粮山山顶。
米山镇、大粮山这些名称的由来均是长平之战的产物。
根据当地传说,长平之战时,赵将廉颇为了抗击秦军曾在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守重兵,战争历时较长,粮食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此时,赵军缺粮,若这一消息被秦军得知对自己十分不利。
一日,廉颇来到大粮山,望着状如米粒的细沙,他心生一计,命人在夜间将黄沙装入袋中冒充粮食,一袋袋的黄沙堆得像山一样高。
秦军来袭,看见赵军竟有这么多的粮食军心大乱,便撤军了。
直到战争胜利时,秦军才发现原来袋中是黄沙而非粮食。
因此故事发生的小镇便取名为米山镇,山得名为大粮山。
大粮山究竟如何而来?
据《创修大粮山碑记》记载:
“夫大粮山,古昔所有,肇自何代?
始于春秋季世也。
”那山上的廉颇庙又建于何时呢?
根据大粮山廉颇庙碑文,大粮山廉颇庙最初的雏形应该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廉颇庙的人叫张子仙。
张子仙的祖先曾是廉颇的部下,十分仰慕廉颇将军,廉颇郁郁而终对他震撼很大,因此,他一直想为廉颇立庙。
直到后来,张子仙在河南发财后,才实现了先人的夙愿。
张子仙想修建廉颇庙,但村中一个朋友认为此处应该修建真武庙,因此,廉颇庙建立之初,庙中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偏殿供奉的是廉颇。
高平市百姓一般把此庙叫做廉颇庙,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大粮山顶原是真武庙了。
在大粮山真武庙内有大粮山真武庙残碑,此碑立于乾隆年间,为石灰岩,高73厘米,宽38厘米,厚19厘米。
廉颇庙曾立“赵将遗风”石碑,以此来纪念他们崇拜的大英雄廉颇。
从大粮山去廉颇庙,需走365阶石阶,这365个石阶象征着365天天天怀念廉颇将军,包含着高平百姓对廉颇无限的思念。
后来,大粮山的廉颇庙石阶曾修葺。
《大粮山新砌石阶记》中说道,重修石阶的是米山镇姓田的一名孝子,他修建石阶是为了给生病的父亲请愿,也为了方便当地百姓上山祭拜。
台阶广四尺,长七十三丈,需石五百六十丈,修了三年才完成,他又亲手种植松树于石阶两旁。
2002年,米山镇政府计划开发大粮山景区,2003年由民营企业家程广瑞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动工重建,不仅在大粮山脚下修建文化广场,还将廉颇像立于正殿,庙中主要祭拜廉颇。
每年夏季,大粮山会定期举办蝴蝶节,蝴蝶节虽是为了“丹娘化蝶”这一典故而开办,但人们都会来到廉颇庙为这位老将军上一炷香。
每年大年初一的早晨,米山镇百姓也有上山拜廉颇的习俗。
(二)空仓岭
在大粮山的正西有条高岭,名字叫做空仓岭,又名老马岭。
空仓岭是高平市沁水县的界山,海拔1188米。
现在空仓岭上仍有明代百里石长城一段,观星台、点将台,演兵场等遗址。
《高平金石志》中有关于空仓岭有明代万历年间《空仓岭建城记》和《空仓岭城堡记》两篇文章,并附有高平关遗址照片、高平关现状彩图。
空仓岭相传是秦军当年进入长平的地方,其名称来源还与大粮山颇有渊源。
相传大粮山是廉颇黄沙冒充粮食欺骗秦军的地方,而在空仓岭这个地方,则是秦军想要以同样的方法来稳定军心,欺骗赵军的地方。
根据《空仓岭建城记》记载,秦军在此用茅草搭建了假粮仓,并用黄沙冒充粮食想欺骗赵括,结果刮了一场大风,风将所有的粮仓都刮坏了,反而闹了一场笑话。
当地百姓谓之:
空仓!
空仓!
笑话秦军。
《明史》也有相关描述:
“高平西南有空仓堡巡检司”。
清雍正《泽州府志》:
空仓岭,即白起诡运米至仓于此,以紿赵军。
目前空仓岭上的古建筑遗址保护欠缺,多年来也未有人对其进行过修葺。
空仓岭上高平关何时所设已无法考察,建城据说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建城多是因为该地地势险要,是个重要的防守要地。
(三)谷口村骷髅庙
高平市西的谷口村,原来叫做杀谷,相传这里是长平之战时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后唐玄宗来此祭奠亡灵,将此地改名为省冤谷。
清同治六年和光绪六年编绘的《高平县志·里甲卷·百里图》记载为“困头村”,同时也有“谷口”的地名出现。
该村居民不多,大致有300户左右,90%姓申,以农业为主。
骷髅庙便建于村北的白起台上。
骷髅庙是长平之战的产物,其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此地相传是秦军拿赵军头颅受赏的地方,庙宇之下皆是无尸身的头颅,也有说法是庙宇的形状如骷髅。
在明代早期,哭头村庙不叫“骷髅庙”,而叫“头颅庙”,在明万历年间才改为“骷髅庙”。
根据碑文记载:
唐玄宗路过高平时,看见头颅像山一样高,骸骨像小丘,触目伤心,就命令官员们在这里修建庙宇。
“择其骨中巨者”立像封为骷髅大王,将庙的名字改为:
“骷髅王庙”。
《太平寰宇记》中也有类似的相关的记载。
如今此说法仍在考证之中,已能确定的是宋朝已有骷髅庙雏形。
骷髅庙建立至今已约有1300多年,是全国唯一祭奠战争亡灵的庙宇。
骷髅王为赵国将领赵括,祭奠赵括乃是高平地区独有现象,骷髅能称王亦是高平独特战争文化的体现。
现今骷髅庙内仍有明代诗人于达真赋诗石碑,碑长85厘米宽34厘米,其碑文为:
骷髅王庙
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莽莽野苍苍。
恒多风雨游魂泣,如在英灵古庙慌。
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
居然祀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骷髅庙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毕竟历时千年,如今的庙门已较为残破,寺庙大门紧锁,游人很少。
大门的钥匙是由一位谷口的老爷爷保管,如有人欲进入庙门,需要先得到他的许可,进入庙门后才可观得寺庙全貌。
寺院主要包括正殿、偏殿、山门和关楼。
正殿前立有两块石碑,碑文还算清晰(见附录二,图片一、图片二)。
正店内有一座高台,约有2米,台上是骷髅大王彩塑。
据村民介绍,此乃是骷髅大王赵括夫妇,现在彩塑头颅已经被盗,但《高平市志》中有骷髅王夫妇彩塑图片(附录二,图片三)。
图片中彩塑为一男一女,二人皆面相和善,衣着华丽,双手向上拱起,像是捧着某物接受他人拜谒。
和善的面容和骷髅王这一称谓不太相符,但从中可见高平市人民对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全是记恨和埋怨。
东面殿宇供奉着五位将军,并立有五将军碑。
据庙内五将军碑文记载,五将军乃是孙立、李思、杜平、任安、耿彦正,但此五人史籍中未有记载,当地流传的说法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五名将军。
五将军碑是乾隆三年所立,至今保存完好。
骷髅庙内金石铭文主要有明万历三十七年《高平侯刘公重修骷髅庙记》、清光绪年间《重修骷髅庙记》,另外还有明代骷髅王庙石碑一块,明清《吊古长平石诗碑》一首。
如今的骷髅庙已重修过两次,其重修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御灾,嫁娶,农业水利等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事,而多是因为当地百姓觉得此地“阴气过剩”,修庙是为了安抚战国亡灵。
民间流传,骷髅庙到了阴雨天气,附近百姓偶尔可以听见“我的头喽,我的头喽”的声音。
此流言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从中足以看出长平之战对该地的巨大影响力,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于战争的厌恶。
骷髅庙内香火不旺,但到每年的三月十八,村委会会在骷髅庙和济渎庙旁搭建戏台,请高平当地上党梆子剧团唱戏。
此庙会的举办不仅为了求神、祭奠亡灵,还是百姓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电视电脑等新兴娱乐设备的出现,近几年内,庙会皆未举办。
2、饮食文化
千年前的长平之战不仅为高平市留下了很多特色建筑,在饮食上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游客来到山西高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品尝高平的特色美食烧豆腐,美食烧豆腐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产物。
卖烧豆腐的许其堆先生说:
“这烧豆腐呀,是要就着故事吃的。
”这句话着实将烧豆腐的精华道了出来。
(一)豆腐的起源
豆腐的种类有很多,中国各地豆腐的制作方法都不一样,用豆腐做的菜肴也不胜枚举。
在先秦之前豆子不叫豆子,叫“戎菽”或“菽”。
《尔雅》早最记载:
首称“戎菽”。
《史记·赵世家》记载“戎狄”族和“黎族”在三晋。
自汉代以后,才称呼其为“豆”。
高平当地老百姓也相传,长平之战时期,豆腐是称为“菽饭”。
豆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淮南王刘安是个炼丹专家,他年迈的母亲特别喜欢吃黄豆,一天他的母亲卧病在床想吃豆子,刘安便命令手下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汤给老母食用,刘安担心豆汤食之无味,就在里面加了一些盐,没想到豆腐却结成了块状。
刘安看到就命方士对此进行仔细研究,加石膏点豆腐,又经过百年千年的发展,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豆腐。
还有说法是豆腐乃是由一对小夫妻发明的。
古时,一位妇人怀孕了,她特别喜欢喝豆浆,但婆婆非常的吝啬,此愿望一直不敢说出来。
有一天她的婆婆说要外出,三四天才能回来。
小媳妇喜出望外,婆婆刚走后就动手磨起豆子来,豆浆已经做好了,她听到外面有动静以为是婆婆回来了,就匆忙把豆浆倒在了墙角的一个小坛子了。
走出去才发现是他的丈夫劳作归来。
小媳妇叫丈夫过来喝豆浆,一看却变成了块状。
原来墙角的罐子是装过咸菜的咸菜坛子。
丈夫说:
“你这是在逗为夫吗?
”,二人一尝,没想到味道极佳,就将其命名为“逗夫”,后来演变为“豆腐”。
民间还有说法是豆腐是由一个叫乐毅的人创造的。
乐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一天,乐毅正在煮豆浆,他的父亲走过来,从锅里舀了一勺,尝了一口,直摇头问:
“这豆浆好没味呀”。
乐毅便将盐罐里一些盐乳水倒进了豆浆锅里,不一会儿就变的热气腾腾。
乐毅揭开锅一看,豆浆竟然变成了乳白的块状。
从此以后,乐毅一家就以卖豆腐为生。
除了以上三种外,亦有说法是豆腐起源于上党地区。
长平之战历时3年多,军粮匮乏,后勤补给不足,士兵们就把酸浆菜掺到豆汤里充饥,炊事员将这种掺杂酸浆菜的豆浆送到前线,战斗激烈的士兵没来的及食用,到了第二天,豆浆竟然变成了块状。
人们就把这种食物称作“菽饭”,也就是后来的“豆腐”。
浆水菜豆腐是高平市人民对豆腐的独特制作方法,浆水菜是山上的一种野菜,春天时人们采集这种野菜,先将其煮熟密封,放在炉火旁边,发酵成“酸菜”。
食用时,将其和豆腐放在一起用火炒,就成了“酸菜豆腐”。
一般是作为面条的“哨子”食用。
这种菜深受高平人民的喜爱。
(二)高平烧豆腐
烧豆腐又称“白起肉”,是高平地区特有的一种美食(附录二,图片四)。
烧豆腐是战争文化独特的产物,发展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烧豆腐的由来与长平之战有关,烧豆腐的故事也是高平百姓家喻户晓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王中秦国计策,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赵括轻狂,只知道按兵书用兵不听任何人的意见。
最终,赵国惨败,赵括也死于高平市老背坡,40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
白起残忍,害怕赵军有变故,就将40万的赵军全部坑杀。
40万赵军血流满地,鲜血流入河流中,河流一个月内皆是红色,百姓们将其改名为“丹河”。
老百姓怨恨白起,就将豆腐切成一个个的小方块,将其摆放在模具内,意思是白起陈兵于此,再将这些豆腐油煎火烤,象征着白起接受酷刑。
最后,再配上独特的蘸酱食用。
因此,烧豆腐也叫“吃白起”,这种蘸酱叫做“蘸头”,百姓们认为这种蘸头是白起的脑浆。
在吃烧豆腐时,人民必须在豆腐上划“井”字,再把蘸头夹在豆腐中,这种吃法称之为“五马分体,白脑并入”。
高平民俗中,烧豆腐只在晚上才卖,商贩挑着做好的烧豆腐到各村庄各街道,却不能发出“卖烧豆腐”这样的吆喝声,而要架起炭火,将豆腐煮进去,吆喝“烧豆腐热喀嚓”,水煮的烧豆腐发出“啊熬”“啊熬”的声音,表示被火烧水煮的白起,在釜中惨叫。
烧豆腐是上党军民“自愿走赵,不乐为秦”的产物。
有一首《白起肉》这样说道:
肩挑油灯漫街游,
炉中黎起烧悲啼,
来人传送长平史,
不吃豆腐难慰藉。
根据《高平市志》记载,曾有许多中共领导人曾来高平市品尝烧豆腐。
在抗日战争年代邓小平、朱德、康克清、彭德怀、左权、徐海东、黄克诚、陈庚等老一靠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太行山与日寇战斗时,曾品食过烧豆腐。
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主席来到高平视察,听高平百姓讲述长平之战白起的故事,听完之后对高平烧豆腐颇有兴趣。
晋东南地委领导和公安处负责人,专程到米山镇川起村陈林元家,为胡主席监督制作烧豆腐。
胡主席吃完之后,感觉美味无比,从此以后,在高平的一日三餐,他皆以烧豆腐为食。
离开高平时,也为北京的其他中央领导人带去了高平市的这种特色,受到领导人的一致好评。
(三)酸浆菜豆腐和石膏豆腐
高平烧豆腐主要分为酸浆菜豆腐和石膏豆腐两种,这两种烧豆腐的区别主要是在豆腐的制作工艺上。
高平盛产烧豆腐的村庄在清代之前有两处最为出名。
一为哭头村,二为川起村。
哭头村以石膏豆腐为主,川起村的作坊主要生产酸浆菜豆腐。
发展到现在,高平市古城路街道上卖烧豆腐的大多是谷口村村民,所卖烧豆腐也以石膏烧豆腐为主。
要想制作美味的烧豆腐,最主要的就是豆腐的制作。
豆腐制作工艺不同,出来的烧豆腐也不一样。
要想第二天可以吃到烧豆腐,百姓们必须在晚上就将豆子泡好,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做豆腐。
先将豆子打磨成糊状,再将烧好的开水倒入大缸内,用过滤器进行过滤,过滤过程中剩下的残渣就是“蘸头”的主要调料。
将被过滤过的生豆浆再倒回缸内,这时若用石膏来点豆腐,出来的就是石膏豆腐,若用的是酸浆便是酸浆豆腐。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小步,但出来的豆腐味道却大为不同。
酸浆豆腐比较嫩,有弹性,闻起来有微微的酸味,石膏豆腐则比较紧致,吃起来有异味微苦之感,经常吃豆腐的人,往往一闻就知道是哪种豆腐了。
这两种豆腐没有优劣之分,市场上的销路也差不多。
在制作工序上,酸浆豆腐较难一些,对时间的把握也比较严格,若是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烧豆腐的口感。
豆腐做好后,就开始烤制烧豆腐了。
将豆腐从模具中取出,切成小方块,长约5、6厘米,厚约2、3厘米,整齐的排列于竹板上面。
烤制烧豆腐的火以碳火最为合适。
川起村烧制豆腐的方法用铁鏊烧制,而哭头村是用铁箅烧制,这也是两种豆腐的不同之处,制作方式的不同使得两种烧豆腐各有特色。
高平市烧豆腐作为战争文化的结晶,是上党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3、民间信仰
千年前的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遗址和传说,而且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在高平,老辈们总是会向孩子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这种习惯已经使高平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忠诚而又勇猛的廉颇,纸上谈兵的赵括,狠辣无情的白起。
正因为长平之战,信仰廉颇成为每家每户的习惯。
(一)忠勇廉颇说
廉颇,战国时期著名将领。
高平人民对廉颇的崇拜已经千年,尤其以大粮山脚下的米山镇最甚。
在米山镇,世代流传着廉颇大粮山抗秦的传说,到现在一些百姓家中,仍挂有赞扬廉颇的字画,更有的在家中会有廉颇的画像,重大节日时烧香祭奠。
廉颇在人们心中已成为正义、勇猛和智慧的化身。
除了“大粮山廉颇拒秦传说”,与廉颇有关的还有三个地名的由来:
三甲:
赵王以赵括代替廉颇后,廉颇劝赵国要以守为主,不料赵括却冷眼相待,廉颇大怒离去,路过一村,百姓跪拜,这才发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便把这三件东西脱在这里,此村庄便命名为三甲村。
徘徊:
徘徊村名的来源也与长平之战有关。
据说廉颇在三甲村弃甲后继续上路,却越走越不放心。
原因是,一方面,廉颇觉得赵括年轻气盛,骄傲自大,长平之战关系到几十万赵军的生死,他实在是不放心。
另一方面,他已经卸职,骄傲的赵括也不愿听取他的意见。
他一会想走一会想留,犹豫不决,便一直在村边徘徊。
直到赵王发书催促,他大叹一声,才离开此地。
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换马:
廉颇卸职后,赵孝成王一再催促他返回邯郸,廉颇也下定决心离开,便骑上马出发了。
未料沿途的百姓拦住他的去路,纷纷跪拜想挽留他。
廉颇十分疑惑,百姓们是如何认出他的?
原来是那匹全身雪白的宝马。
无奈之下,廉颇只好在一个村庄悄悄将马换掉,才安全离去。
从此以后,百姓就把这个村庄叫换马村。
从以上三个村名由来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廉颇是智慧的化身。
他知道赵括年轻气盛,不足以成大事,无奈赵括不愿听他的意见。
其次,廉颇是个忠诚的将军。
廉颇卸职后,诏书催发,纵然是万般的不愿,他还是遵从王命,返回邯郸。
另外还能看出,廉颇将军当时受人敬仰,深得民心。
大粮山一带是廉颇驻军的地方,廉颇在这一带有本来就有着极高的威信,尤其是赵王换将后长平之战惨败,就更显的廉颇策略的正确性,百姓们对廉颇就更加敬仰了。
正因如此,千百年后的高平百姓心中廉颇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2003年廉颇庙重修之后,政府立一高大的廉颇雕像在廉颇庙前,从下面向上看,廉颇身披铠甲,左手摸须,右手握着佩剑,不怒自威,俯瞰着这个他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平土地(附录二,图片五)。
(二)憎恨秦将说
用四个字来形容秦国,也许有人说是“虎狼之师”,也许有人认为是“一统天下”,再或者认为是“封建帝国”。
但在山西省高平百姓心中,秦国却是“残忍狡诈”的代表,高平人民憎恨秦人的心理就是在长平之战时产生的,而对秦人的憎恨又主要集中表现在秦将白起的身上。
白起,被人称作“杀神”。
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其的看法不一。
比如在秦岭主峰的鳌山上便建有白起庙,庙中供奉着一尊威风凛凛的白起神像。
当地百姓认为白起智慧勇猛,是伟大的军事家,每逢夏季,人们会相约到庙中为白起上香。
在陕西,白起能除瘟疫,因此供奉。
但在高平,人们则对白起深恶痛绝,要吃白起的肉,将他五马分尸。
空仓岭和大粮山的对比也足见当地百姓对秦赵两国的喜恶。
同样是建假粮仓,赵军的假仓成为廉颇杰出军事才能的典型代表,而秦军的假仓却成为百姓心中的一个笑料。
秦赵两军是否真的曾修建假粮仓现在无法考证,但当地百姓心目中,一向公平上天都是耻于助秦的。
有民谣这样唱道:
“大粮山,廉颇虚库诈兵;老马岭,王齿乞空仓闹笑”。
高平方言称“我”为“瓦”(哇),“我的”称作“蛮”,这些方言词汇也记录着长平之战留给高平人的伤痛。
据说高平市谷口村村民原本并不姓申,改姓申是因为“申”通“神”,取意“服之”,用来镇压因战争惨死的冤魂。
虽说这是封建迷信的思想,但试想那四十万赵军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论长平 高平 民俗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