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
- 文档编号:847632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2.21KB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红
【优效预习】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传主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等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相关链接】
回忆录
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回忆录有两种形式:
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本篇传记属于后者。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先生于10月9日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
因之前的通信来往,1934年11月30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一家白俄开设的咖啡店里会见了萧军、萧红,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
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
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她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
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
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写出2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
基础梳理
【识易错音】
嘈()杂睿()智粗犷()
搭讪()苋()菜茎()叶
规矩()既往不咎()解剖()
不胫()而走
间()断数()码间数
间()不容发数()见不鲜
漂()亮闷()倦漂闷
漂()洗闷()热
混()蛋弄()堂
混弄
混()为一谈弄()巧成拙
夹()攻煞()笔夹煞
夹()被煞()有介事
瓦()解折()桂瓦折折()耗
瓦()刀折()腾
【记易混字】
(tuān)急(òu)气
(chuāi)摩(kou)门儿
(chuài)开(ǒu)心沥血
(chuǎn)息(shū)纽
(zhuìzhuì)不安(yǔ)偻
(pí)气影(dié)
(bài)官野史通(dié)
(bǐ)众周知间(dié)
(pí)将(dié)血
(pì)睨(dié)躞
(yà)迎(mò)言
(yá)虫(mò)视
(yà)惊(mò)铘
琅(yá)(mó)拜
石(jié)田(chóu)
拜(yè)(chóu)码
(jì)语(chóu)躇
【辨易混词】
尤其·特别
辨析前者意为副词,表示更进一步。
后者意为“不一般,与众不同;格外;特地,特意。
”
“尤其”用途较窄,一般只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
“特别”用处较广,不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还可以指“非常,与一般不同”。
例句
(1)不到半年,他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坏。
(2)街上的冷静使她的声音显着的清亮。
变幻·变换
辨析“变幻”意思是变化不定。
“变换”意思是改变、更换。
“变幻”和“变换”都是动词,都含有变化的意思,区别在于“幻”和“换”。
“变幻”所指的事物,多是动荡不定、变化无常,使人不可捉摸和难以预料,如:
风云变幻、变幻莫测。
“变换”一词所指的事物较实在具体,如:
变换位置、变换角色。
“变换”一词也用于贬义,如“变换手法”。
“变幻”一般不带宾语,“变换”却常带宾语。
例句(3)文章中称呼的耐人寻味。
(4)“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无常啊!
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作客·做客
辨析 “作客”:
寄居在别处。
“做客”:
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相同点:
两个词读音相同,词性相同,都是动词;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式:
“做客”的“做”和“作客”的“作”这两个字都可理解为“当”、“充当”、“为”、“作为”。
不同点:
①从目的来看,“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
“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
②从时间来看,“作客”时间长,“做客”时间短。
③从处所来看,“作客”之处一般是地方、区域,“做客”之处一般是单位、家庭。
④从参照对象来看,“作客”者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做客”者是相对于主人而言。
综上所述,“作客”与“做客”二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人们混用二词,可能是因为“作”和“做”两个字的常用义相同。
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词在表意和用法上的区别,要用准它们也并不是很难。
例句(5)作为长子的我,年复一年地他乡,仿佛将要永久不再归乡似的,自然使他们非常担心。
(6)我到外公家去。
尔后·而后
辨析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
而后:
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
从此以后,此后。
“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尔后”着重指从此以后,常单独用于句首作全句状语;“而后”着重于然后,在某事之后;在句中常作动词的状语。
它们都是书面语。
例句
(7)三年前他找过我一次,,杳无音讯了。
(8)先有蓝图才能施工。
忽略·忽视
辨析“忽略”没有注意到;疏忽。
“忽视”不注意;不重视。
例句(9)不顾中国现实的特殊性与群众欣赏的习惯性,无条件地崇拜外国艺术而中国艺术,这种看法才是不科学的。
(10)这时他又悄然看了她一眼,忽然看出他以前所的东西,就是她的眉毛是特别的长,而且有力的弯在眼睛上,仿佛便是一篇她的个性的描写。
寂寞·寂寥
辨析都是表示“冷落”“凄清”的形容词。
区别在于:
①语体色彩不同。
“寂寞”并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寂寥”只能用于书面语,如“山川寂寥”“寂寥的沙丘”“寂寥的夜空”。
②“寂寥”一般只用于事物,主要形容环境的空旷冷落,如“寂寥的旷野”;“寂寞”则可用于人和事物,如“寂寞的老太太”“寂寞的小树林”。
例句(11)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心中倍感。
(12)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处在这样的一个的野外,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我特别思念远方的家乡。
答案速查:
【识易错音】
cáoruìguǎngshànxiàn
jīngjujiùpōujìng
jiàn/jiānshù/shuòpiào/piāomèn/mēnhún/hùnlòng/nòngJiā/jiáshā/shà
wǎ/wàzhé/shé/zhē
【记易混字】
湍/揣/踹/喘/惴惴怄/抠/呕/枢/伛
脾/稗/俾/裨/睥碟/牒/谍/喋/蹀
迓/蚜/讶/琊莫/漠/镆/膜碣/谒/偈
畴/筹/踌
【辨易混词】
(1)尤其
(2)特别(3)变幻(4)变换(5)作客(6)做客(7)尔后(8)而后(9)忽视(10)忽略(11)寂寞(12)寂寥
【高效课堂】
【文本探究】
1.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点拨】作者并没有完整地展示鲁迅先生的一生,而是捕捉了鲁迅先生生活的许多细节,随意写来,就像一些印象片段的回放,而这些印象组合起来,凸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
如作者写鲁迅对女人穿衣的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个细心、随和、平易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关于鲁迅踢鬼的故事,作者写鲁迅笑着说: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这一笑一说刻画出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形象。
叉如写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为回应儿子,他挣扎起身,说完咳嗽不止,慈父的形象感人至深。
这样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3.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点拨】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
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像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4.“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
你能否再找出几例?
【点拨】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地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
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吗?
高考链接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指除准确、平实、客观外,还会因文体的不同呈现不同特色,如新闻的语言客观中不乏生动,访谈的语言亲切中不乏睿智,传记的语言平实中不乏文学色彩,要从文本表达的目的出发,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实用类文本的文章结构,各种文体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形式。
记叙类一般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人物的性格变化、时间的发展过程安排;论述类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
把握文章结构,要从文本中心出发,分析其结构安排的内在逻辑。
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因文体而异。
新闻的中心是有价值的消息,访谈的中心是访谈对象对话题的观点态度,调查报告的中心是调查的结论,传记的中心是传主的品格精神。
概括中心意思,要把握文本要点,从而进行归纳概括。
方法指要
1.分析语言特色。
(1)紧扣文体特点。
实用类文本的语言,不同文体,特色各异,分析时要紧扣该文体的语言特点,如科普文生动形象,传记文有文学性等。
(2)分析具体深入。
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句要典型,分析要深入。
2.把握文章结构。
(1)紧扣文体特点。
一般而言,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决定结构。
如消息多是由导语到主体,访谈则是以访谈提纲结构全文,传记则以顺序为主。
(2)划分层次有序。
应注意相近内容的归并,由段落到层次,再到全文。
3.概括中心意思。
抓住关键语句。
无论是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还是某一部分的中心意思,都要抓住文本中提纲挈领的句子及表明观点的句子。
这些都是文意、段意的中心所在。
高考典例
(2012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
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
人们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洪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相关题目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语言特色分析能力。
说明类文章的语言应从说明方法角度入手,兼顾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①列数字说明重水特点,如说明大自然中重水很少;②作比较说明,如把普通水与重水放在一起比较,便于明白重水的特征;③举例子,举食盐在重水和普通水的不同溶解度说明重水特点;④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如重水跟普通水有不同的“脾气”。
这样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抽象事物的特征,使文章通俗易懂。
针对练习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题。
莫言自述:
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
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
一天三顿吃饺子。
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
我当时就问他:
“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
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
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
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
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
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
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
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
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
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
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
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
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
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
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
什么是中国标签?
我不知道。
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
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
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相关题目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
解析本题涵盖了语言特色、文章中心等各个方面的考查,需要认真领会全文,仔细斟酌。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B、D错在最后一句,A错在“文学概念”不是通过大学生邻居来家获得的。
)
其他题目
1.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有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2.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
请结合原文简析。
3.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成为诺奖一个隐蔽的信条———“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作为世界的基本细胞,作为主体感知的源头和存在的基础,村庄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成为我们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据。
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速查
1.①莫言的想象力首先来源于童年饥饿的记忆。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说“味道好极了”。
②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乡村的生活资源。
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③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恐惧。
小时候听了很多鬼神妖怪的故事,当时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莫言就觉得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想象力就产生了。
意思答对即可。
2.①这句话的含义是:
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深刻 伟大 另一面 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