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docx
- 文档编号:847071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30KB
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docx
《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平凉铁中周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写道:
“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把水注入瓶子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甚至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们……”。
强调教学改革要使学生学习有兴趣,不主张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
受蔡老先生的启发,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上使我们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改革的着力点应集中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技能的操作、归纳方法,体现思维等方式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教学改革的效果!
改造旧模式,建立新模式。
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那就不可能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延续着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授加练习,通常老师先将理论专业知识讲解完,并把作业的要求做简要的说明,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指导设计。
基本上整个课程是老师讲,学生听,像这种传统的“填鸭式”、“保姆式”教育方法对于本来就倾向感性思维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有实际的效果,到动手做作业时,大部分同学不善于思考和创造,做题时想当然,甚至抄袭,敷衍了事,基本上把作业当成了一种形式,学习极端被动。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模式没有多少更新,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死板,基本重复着相同的模式与内容。
我们做老师的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处于教学的极端被动性地位中的感受,没有给他们解说自己情感的舞台,把它看成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他们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了厌学等现象的发生。
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思维方式上要有所转变!
这不仅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而且还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我校针对课堂中师生互动式教学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便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
那么什么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
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钻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按互教、互学、互助的模式进行调研、讨论、交流设计心得等方式学习,优化教学要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老师则直接加入学生小组的讨论中,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是配角,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的作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
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习惯或模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未来的社会价值,学习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就形成了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呢?
我就我校近年来采取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互动式备课
1、协作性备课 具体做法:
集体备课时,让教师提出对同一节课的不同设计,发表对同一教学现象的不同见解,反馈对同一学习方式的不同培养方法和途径,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形成较为认同的设计方案;教师在一章中选择一课设计完整的课,课型每次调换,教师精心设计,秉持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师间相互收集保存教学设计,这样既可借鉴经验,也提升了备课上课的水平。
2、指向性备课具体做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准教学起点,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积极创设有意义、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性备课 具体做法:
教师必须要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尤其要注意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始终做到“目中有人”,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要以一种商量、协商的口吻进行对话。
关注班里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引导,使师生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4、反思性备课 具体做法:
在备课活动中,将自己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他人实践中反馈的信息融合到教学预设中,科学删减和补改,力求使备课达到完美;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
二、互动式上课
1、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
以设计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发互动。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各种有用资源、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并通过人机交互,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师生共同完成探究知识的过程。
3、以多样互动,产生合力。
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合理分配任务,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让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形式。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使师生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整体提高课堂效果。
三、互动式评议
1、师生互动式的评价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并更多地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老师有时可以故意出差错,让学生来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在不断地纠错、改错中,学生对繁杂的知识点理解得比较深刻。
同时,和谐、民主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2、“问题式”评价教学结束后,组织者就课堂教学设计一些问题供参评者研究讨论:
如:
哪些教学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计哪些方面有创新?
……问题的设计既有理念层次的,也有操作层次的;有浅显的,也有深层次的。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讨,执教者可以借助其他教师的评价进行反思,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
3、聆听学生评价教学结束后,及时找部分学生听取意见。
如:
这节课你有哪些地方觉着没有听懂?
这节课你学的轻松愉快吗?
你喜欢怎么样的课?
……等等,从不同角度听取意见和建议,完备自己的教学。
那么互动式教学模式又要注意什么呢?
(1)遵循“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在学生学习应有的主动性,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交流活动的主体这三个方面。
②平等性原则——强调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展现个性,才有可能发现和再创造,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③激励性原则——教师用期待与鼓励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使之成为内在持续的需求。
(2)遵循“互动式”课堂教学的两个环节
①学生“四自”:
自己看书自学,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设计练习题,自己讨论解答。
②教师“两让三及时”:
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引导归纳,及时有效评价。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
“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把握互动,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这里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组织和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那么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
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
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
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
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
①、分工明确。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②、建立机制。
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③、适时引导。
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
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
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
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
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
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
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
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具体做到:
(1)准确不能模糊。
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2)生动还要丰富。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
(3)严谨不失幽默。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
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中听更要中用。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
“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5)独特不乏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因此我们要搞好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从教学生“学会”到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
而这“渔之技,学之法”不能单靠灌输获得,必须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求而得之”。
以往“应试教育”的讲述式教学,教师精力基本倾注于“讲深,讲透”,力求把学生“教会”,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头戏”是提出问题和引导探索讨论。
问题要能体现揭示事物矛盾或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价值,要提得适时适宜,紧扣教学目的。
在讨论中,要时时留意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和对讨论解答进行评价。
所有这些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基点上,根据学生知识现状及学习心理、情感,而后深思熟虑地设计问题和随机进行应变调控,充分发挥“导”的技巧和艺术,教学才有可能成功。
2、真正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体意识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培养。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去操作实践,小组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发挥他们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猜测、质疑、争论,形成积极、有效、高质的互动,在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得到不断的飞跃。
3、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
学生在探索新知时,必须经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所以当学生在获取新知同时,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发展。
当学生能力发展增强了,将促进学生更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就会获得更多的新知。
4、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群体合作精神。
互动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群体(班级)的知识探索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听,而是主动、积极参与到群体活动之中。
既要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思想,还要听取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同学间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每一位同学形成群体合作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
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赞科夫也说: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最重要是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
”现代教学十分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但一味地强调生生互动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吗?
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高效互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不断调整互动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学勇气》中也指出: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满腔热情的把我们的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教师要把自身的认同看成是教育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总是把我们置身于教学活动的外面,我们站在圈子外面指手划脚,我们就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尴尬和受压迫。
他们自然就不会与我们合作,去努力的学习。
为此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联系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还有作为主体的“伟大事物”的一个共同体的组成之一。
我们教师自然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个分子,我们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合作、引导、学习。
我们不是一个警察、一个家长式的领导、一个长于学生的“智者”甚至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朋友,我们是和学生一起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的成员。
因而我们要和学生一道努力的去探索“伟大事物”的奥秘,我们一起和学生合作,大家一起发错误,一起发现新的东西。
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有足够的“睿智”在学生遇到麻烦、走上偏离教学目的的路时,给学生做出指导,而且这个指导也决非是一次演讲,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艺术来引领学生。
要做到这些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学习,终生的学习,除非你不做教师了。
我们在上课的某一个发问,不是你看了几本你所教学科的教科书里能给你的。
我们的某些奇妙的教学步骤设计的诞生,不是你啃你所教课本得到的。
我们也绝对不可能从某个所谓名师那里学到什么对你非常管用的“教学技巧”,所有这一且都靠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只有在你游离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以后,只有在你学习了很多不是画画技巧的知识以后,你才可能创作出一幅让人称奇的画卷。
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用了一生,才备好了这一节课。
”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课堂互动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互动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2012-4-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教学 论文 课堂教学 师生 互动 方式 及其 有效性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