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1.docx
- 文档编号:847044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33KB
教育学复习提纲1.docx
《教育学复习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提纲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提纲1
2013非师范生教育学复习提纲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学、教育制度、学制、教育目的、教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课程、课程设计、德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师生关系
教育:
1.(广义)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日常所说的教育)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制度:
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学制: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
1.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原则:
是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教学策略:
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谋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课程:
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3.课程即学习经验。
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设计:
教育学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计划制定。
德育:
即育德、养德的过程,是“道”的内化外显过程,是善念内存于心外施于人的过程。
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学生:
是正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上学期间的人所特有的身份。
师生关系:
即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包括师生间的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社会关系,更指向作为特殊身份的教育关系。
其他知识要点:
1六艺教育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比较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儿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而是乐,包括诗经、诗歌。
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宾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数量计算教育。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目的
古代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3《论语》、《学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集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等,都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为儒家思孟学派所撰,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还早300多年。
《学记》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全书1229字,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及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做出了精辟论述。
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领悟与掌握,成为传诵久远的教育格言。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7世纪初,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问世,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该书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直观性、彻底性、量力性等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等主张。
它初步勾勒了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开启了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科研究先河,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邢台的学科的开始。
5赫尔巴特、杜威著作及理论主张
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在1808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此书主张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德行”,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在教学理论上,他根据康德的统觉心理学的原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等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历史上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也是教育学多样化发展期的代表。
他的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做中学。
以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形成对持。
6布鲁纳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著作的《教育过程》(1960)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7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青少年身体发展表现为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心理的发展表现为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斗争。
(一)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二)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影响在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推动人身发展的动力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与人的发展2、学习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个性和个性化
1、对个性的解读
2、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
3、个性教育的意义
二、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能够唤起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形成
3、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体发展
1、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2、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3、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4、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
10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专业设置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力量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P26
11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3)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习者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补充):
传播生态知识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维持生态平衡
教育的人口功能(补充):
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1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3学制改革: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但是未能实施。
P83
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P83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
①初等教育6年。
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
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
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
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
③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
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P84
14单轨学制、双规学制、分支型学制及代表国家
A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B双规学制以英国为代表。
双规学制中一轨由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教育。
这两轨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就使得劳动人民子女在小学、初中结业后没办法升入中学和大学。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于这种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属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15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P72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B社会制度
C文化
D人口状况
E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F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经验
16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XX)
“非关注”阶段:
“非关注”阶段,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尽管后来做教师的人在这阶段很难说有从教意向,更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对后来从教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这一阶段生活经历所养成的良好品格是教师成长中重要的生活基础。
“虚拟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是指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状况。
因为这时的师范生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
这种虚拟性的主要问题是,师范教育没有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生存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是初任教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
这个阶段的教师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解决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联系。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又感到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些知识。
“任务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这些已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内部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
教师能够对问题予以整体、全面的关注。
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
1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角色
一、专业素质:
1、教师的知识素质
(1)普通文化认识
(2)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相关知识)
(3)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科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
(4)实践性知识(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2、教师的能力素质
(1)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2)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教师的教育机智(6)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的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3)专业自我
二、专业角色:
1、教师的传统角色
(1)蜡烛论
(2)工程师论(3)园丁论(4)“桶论”(5)“警察说”
2、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1)学生的诊断师
(2)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4)合作者
(5)评价者(6)学生潜能的发现者(7)研究者(8)教育共同体的协员
(9)真善美的追求者
19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
专业学习: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指导与及时讲解,对症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
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个人反思:
是教师以专业自我为对象,对自身的职业动机、工作动力,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把握等各种深层问题,不断进行审视、反省、调控、探索,以及解决自身职业问题的一种行动研究过程。
20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的基本权利: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一、学生享有下列权利: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的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建立
一、特征: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
尊师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爱生是互为条件,即学生要尊敬和热爱教师,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
师生之间只有互敬互爱,才能实现互谅互让、感情相融,才能在所有师生双边活动中配合默契,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
作为师生间工作关系的“教学相长”,它确认了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不断深化,认识层次不断提高。
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指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对待。
二、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1)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2)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3)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2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依据:
1)教学实践经验。
这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最原始的依据。
最早的原则就是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而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这些经验或教训进行理论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2)教育教学目的。
既然教学原则来自于实践,是总结教学实践而得出的,而教学实践又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因此,教学原则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
3)教学过程的规律。
原则是规律的反映,它的提出必须以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4)现代科学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并且是学生的整个身心的得以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便成为制定教学原则所必需的理论。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2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班级教学制,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缺点:
1)妨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2)缺乏灵活性
3)不利于因材施教
4)学生之间缺乏真正交流
24教学组织形式:
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特朗普制、合作学习
一、道尔顿制(Dalton)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t)于1920年所创并在道尔顿中学实施的。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做法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与教师签“工约”,到期接受教师的考查,合格后,另订新的“工约”。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发挥学生专长提供了条件。
但是这种形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迅速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二、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主要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分组形式。
外部分组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
内部分组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如A、B、C组等),因此也叫班内分组。
分组教学制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有些资产阶级教育家针对班级教学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按学生成绩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部分学校也采用了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教学制更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也会导致对差生的歧视。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针对学生集体学习进行的一种全新尝试。
合作学习通常把班级分为由2-6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成员组成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产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际交流,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予以评价。
四、贝尔——兰喀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的。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这种组织形式是在英国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在需要大规模培养学生且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
“导生”现买现卖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五、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主要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分组形式。
外部分组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
内部分组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如A、B、C组等),因此也叫班内分组。
分组教学制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有些资产阶级教育家针对班级教学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按学生成绩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部分学校也采用了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教学制更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也会导致对差生的歧视。
六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5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1.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