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docx
- 文档编号:846814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99KB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docx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统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
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赏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的“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0.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 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 “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 “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11.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
为什么?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
(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
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
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
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为什么?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淡白;清明
(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解析:
(1)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
“淡白”“清明”。
(2)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故答案为:
⑴淡白;清明
⑵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2.答案:
(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
(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忽放;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1)“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副悲凉,凄凉,人生充满失意的画面上。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所以可概括为“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故答案为:
⑴深秋晚景图
⑵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
(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
(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
⑴杨花,子规;
⑵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答案:
(1)愁
(2)B
解析:
(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愁;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6.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
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
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故答案为:
⑴偶;城阙;
⑵示例1:
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
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答案:
(1)晴空一鹤;秋水
(2)【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解析:
(1)根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知刘禹锡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冲天而上的一鹤;“小溪清水平如镜”可知徐玑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秋水。
(2)《秋词》古人的悲秋,作者颂秋,秋天“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从而表明作者心志: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行秋》一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故答案为:
⑴晴空一鹤;秋水
⑵【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考生要对诗歌进行比较的阅读,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理清诗人的情感。
8.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
(1)“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
“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
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
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9.答案:
D
解析:
本诗体裁:
五言律诗。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答案:
(1)高高耸立
(2)D
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竦峙:
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所以“真实景象”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1.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格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
⑴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⑵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12.答案: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
答题格式:
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年级 上学 语文期末 专项 复习 专题 诗歌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