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课后题.docx
- 文档编号:846133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14KB
区域分析课后题.docx
《区域分析课后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课后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课后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区域:
是地球外表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锁固定的空间系统。
2结节区:
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严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到达的地区。
3恩格尔系数:
用食品消费占真个生活消费的百分比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
4多样化指数:
是指用来研究区域内各部门开展是否均衡的指数。
常用的是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
简答题
简述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集合性:
系统要素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
②关联性:
系统各要素是互相联系的
③整体性:
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功能,但系统整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
简述区域经济形成和开展的三个基石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异质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死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
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
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
经济活动由于空间距离而发生分异。
请你谈谈对区域系统演化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区域系统的演化是有无序到有序的耗散构造的形成过程。
演化方向是有简单到复杂,构造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区域内部演化规律是由点—线—网—面的融合;主要有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两种演化模式;区域系统的演化实质是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人流的流进流出各种流在系统内个子系统之间的交流与作用,导致系统的进化。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开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那么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早起的工业化或经济开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开展水平较低,环境受人为干扰或破坏的程度较小。
到了工业化进程加快或经济起飞初期,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初期开发,生产与消费过程产生的废料、废气会超过环境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净与分解能力,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当经济开展到更高阶段,由于生产设备的改良与技术水平的进步会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产业的低耗能化趋向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增强,环境质量得以逐渐改善和恢复。
4区域开展:
这里指的是区域经济开展,主要指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构造的改良、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5区域空间构造:
是在一定地域X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简答题
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于1960年在?
经济成长的阶段?
一书中提出。
人类社会开展共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
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是起飞阶段〔核心〕。
即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
起飞需要3个条件:
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展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
四是成熟阶段。
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开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五是高消费阶段。
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简述区域经济开展过程中空间构造演变的根本规律
区域空间模式的演变模式:
一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X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构造;二极核开展阶段:
以极核开展为特征的空间构造;三扩散阶段:
以有极核城市〔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构造;四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构造。
简述城镇化的根本规律
城镇化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开展而不断提高的,经济开展越快,城镇化速度也越快,经济开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第三章
PS:
带括号的句子及了解是供大家选择性背诵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保证是标准答案。
区位因子: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主体功能区:
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经济区:
在劳动地域分工根底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开展的理解。
1.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开展是前提。
在开展的根底上谈可持续。
怎样才能可持续呢?
简单的说,可持续就是追求更优而非最优。
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就是在现有的根底上找一条更优的开展之路。
2.因地制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原那么。
把可持续开展放到区域中去研究,就必须结合区域本身的特征,注意到区域环境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区域要可持续开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那么。
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开展时,思维方法可以迁移,结论绝不能照搬。
寻求更优的开展之路必须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可持续。
3.反思和批判意识研究区域可持续开展的方法之一。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要可持续开展,就是要追求更优的开展之路。
在寻求更优的开展之路的同时,就是对过去开展之路进展反思和批判。
我们需要带着反思和批判,用历史的眼光看开展之路,从而追求更优的开展之路。
4.区域可持续开展不应该局限于区域内部,应从区域内走向区域间。
任何一个区域内的可持续开展,都应该包括生态建立,资源的综合利用,经济的开展三方面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区域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可持续开展不仅存在于区域内部,而且还包括区际间的协调。
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协调,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协调。
通过区域联系,实现区际协调。
从大的层面上实现协调,从广的区域上探讨可持续开展。
第四章
增长极:
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点轴开发模式:
“点〞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线〞为线状根底设施。
即在经济开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也是从增长极模式开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
中心—外围模式:
中心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外围指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
中心—外围即经济地理集聚的内在运行机制。
简述区域开发的目的和任务。
(答案出处:
P148-149)
1.促进地区经济的开展
区域开发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的开展,经济开展不完全等同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开展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协调好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关系
区域的开展不单纯是经济问题。
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区域经济是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开展的。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开发应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兴旺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开发那么应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3.确保国家或上级经济区宏观目标的实现
区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局部,区域开展目标是国家宏观目标的一局部,国家的开展就是通过各个区域的开展实现的。
因此,要实现国家的宏观开展目标,各区域就要采取恰当措施,通过区域开发实现国家赋予本区域的任务。
简述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
(答案出处:
P157-163)
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也就是区域产业构造组建模式。
依靠支柱产业,开展主导产业,扶持先导产业,是区域开发的一般原那么;大力开展主导产业,配套开展相关产业,优先开展根底产业,是各国政府在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般做法。
1.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开发模式
①特定产业在区域开展过程中地位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每种产品都有一个“研制开发进入市场大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衰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没完毕,某种功能类似的新产品又在研制开发之中。
与此类似,一个产业由出现到衰落,也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②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开发战略
对于先导产业,政府要给予扶持,建立各种各样的孵化机制;
对于主导产业,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且引导社会投资,鼓励根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展;
对于支柱产业,政府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
对于夕阳产业,政府要鼓励搬迁,处理好善后工作。
③说明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效劳和开展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
2.根底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开发模式
区域产业构造除了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系列外,还可以从产业相关联的角度划分为根底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系列。
努力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构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开展,也构成区域产业开发的一种模式。
3.产业群开发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产业群开发模式,把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定位于中小企业,努力培养企业网络,开展企业合作。
但要注意的是,我国地方开展战略存在误区,要防止盲目进展产业群开发的行为。
了解:
区域开展的根本—非根本原理
现代区域经济可以分为两局部:
一局部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根本生产〞。
另一局部主要是为输出生产企业提供效劳和配套协作的,产品在区内销售,被称为“非根本生产〞。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X围不大的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根本生产即输出产业的增长,根本生产的开展将增加该地区的收入并带动非根本生产的开展。
简述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
(答案出处:
P163-169)
1.增长极模式
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空间地理上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程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开展,这就是增长极开发模式。
2.点轴开发模式
“点〞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线〞为线状根底设施。
凭借“线〞把各个“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便形成了点轴系统。
实际上,中心城市与其所吸引X围内的次级城市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城市系统,有效地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开展。
3.网络开发模式
在较兴旺地区或经济重心区,交通兴旺,城市密集度较大,农村经济活泼,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的经济开展速度快于核心部位,“点〞“线〞“面〞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
4.区域开发的其他空间模式
①生产地域综合体开发模式
生产地域综合体,是一种按照一定地域X围组织生产的理论,是国家经济综合体的一局部。
②梯度推移模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开展梯度上,世界上出现的每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
③核心—边缘开发模式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④都市圈开发模式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构造。
都市圈开发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相似,但更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
⑤主体功能区开发模式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中,把国土分为四种类型,即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制止开发区。
不同类型的区域有不同的主体功能,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这实质是分类指导、分区开发的模式。
第五章
简述区域形象设计的程序和内容。
〔p213~p215〕
区域形象设计包括五个程序:
(1)提案阶段。
以区域行政首长为中心,区域各界代表假设干人组成筹委会,先研究区域形象方案,商讨实施区域形象的理由,了解区域形象施行的意义和目标,然后确定区域形象的工作X围。
经过筹委会的酝酿,设立区域形象筹划委员会,并安排区域形象设计作业的日程,预算导入区域形象设计的费用。
(2)调研阶段。
首先确定总体调研方案,包括区内分析和区外分析两个方面,其次进展区域总体形象调查与设计工程审查。
区内分析要搜集大量的区域背景资料,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找出区域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区外分析是从更高层次的区域系统来分析,作出该区域的完整形象定位,完成调研报告书。
(3)开发设计阶段。
首先,完成总概念的筹划,确定区域理念和未来走向。
根据区域现状分析,结合当前的形势重新探讨区域精神理念,预测未来10~20年的开展态势。
其次,开发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并办理有关法律行政管理手续。
(4)实施管理阶段。
首先,依据区域理念和未来开展探讨区域内部规划,实施内部传播与区域公众教育,推行理念与设计系统,使区域各利益主体趋向一体化。
其次,组织区域形象设计对外发布,着手改善区域状况。
在外界区域形象公司和智囊人员的协助下,开展区域内部的各种组织和体制、媒体信息传递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落实区域各部门对区域形象设计的管理,并进展区域形象设计导入效果测试与评估。
区域形象设计的内容
(1)形象环境分析。
首先要通过区域内外公众形象调查及区域开展实际状况分析,来了解区域形象开展的现状、趋势和构造特点,明确区域在周边环境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和可操作空间,这是形象设计的根底和前提。
(2)总体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设计属于战略设计层次,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和导向性。
它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定未来的形象定位,即区域未来开展的总体功能特征。
二是设定区域未来的形象开展水平,即未来中长期内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形象影响力。
(3)要素目标设计。
是对总体目标的具体化细化,其目标设计至少包含四个方面:
实力形象,开展形象,外观形象,群体形象。
(4)实施方案设计。
完成了总体目标和要素目标设计后,要将其专转化为可操作、分布实施的方案方案。
具体内容应包括时间方案、工程方案、经费方案和保证体系几局部。
简述区域开发中如何确定重点开发部门和地域。
〔部门p228,p232,地域p235〕
一、1.区域重点部门选择的一般考虑:
没有固定模式,总的原那么是,从区域具体情况出发。
区域开展过程的重点,一般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2.区域重点部门选择的进一步讨论:
〔1〕综合分析产业演进现状,制定适合供求变化的重点产业政策。
制定重点产业政策,政府应考虑五个因素:
是否符合需求构造变化;是否符合产业高级化趋势;是否符合国际产业构造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否有利于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是否符合产业开展阶段的要求。
〔2〕综合分析产业关联程度,确定重点部门选择战略。
产业关联分析是重点部门选择的客观依据,考虑各产业间的间接关系,比方扩大金属制品生产会刺激冶金工业、扩大食品加工业会刺激农业生产等。
根据产业前、后向连锁效应指数,鉴别它的高级化程度以及分析产品的附加值上下,从而制定重点产业选择战略。
〔3〕综合分析区际贸易,选择重点部门。
〔4〕综合运用象限构造分析模型,明确重点部门根本方向。
重点产业选择应首选1象限兴旺产业。
二、重点区域选择的一般依据是区域的开发空间模式,在此根底上,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那么:
1、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
重点地域的选择,必须坚持有利于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原那么,应选择一些开展根底和现有条件较好、具备一定实力、投入产出率高、经济科技实力能够尽快与国外兴旺水平相匹敌的地区作为战略重点地区。
2、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开展要求,发挥地区比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重点地域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尽快建立充分表达地区比拟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开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的要求。
3、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总体布局合理化和最优化,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重点地域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要求和未来取向。
4、有利于带动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开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开展
为了获得良好的资源空间配置效益,将经济开展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作为重点地域优先开展,能够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开展。
5、有利于加快欠兴旺地区开展,实现共同富裕
战略重点地区的选择,必须注重加快欠兴旺地区的开展,缩小地区开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6、有利于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开展两大战略
战略重点地区的选择,必须坚持有利于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
(了解:
重点地域应具备的条件1、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2、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3、自然资源条件好,开展潜力巨大4、开发度高,投资环境优越)
论述区域开展的对策和措施。
〔书上只讨论了我国区域开展的对策和措施,所以只好在此对我国区域开展政策作出总结p243,243,仅供参考〕
一、区域开展总体战略: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
措施:
重点是确保根底设施建立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立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效劳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措施: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构造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立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立,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措施: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根底,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开展优势中崛起。
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开展。
措施: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构造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开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开展。
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开展。
措施: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开展。
保护自然生态,改善根底设施条件。
建立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X区。
支持开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开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继续实行支持XX、XX及XX生产建立兵团开展的政策。
〔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措施: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互助机制,兴旺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兴旺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加大对欠兴旺地区的支持力度。
二、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立: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制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X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构造。
分析说明区域规划中如何确定主导产业。
p230
确定主导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
(1)规模较大,可以用该产业的区位商来描述。
(2)开展速度较快,可以将该产业的开展速度与整个地区的GDP开展速度做比拟。
(3)技术水平较高,可以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奉献率等方面考察;经济效益好,可以从资产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方面考虑。
(4)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大,可以借助投入产出表计算涉及效果〔前向联系、后向联系等〕
(5)考虑到单项指标的局限性,最好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进展综合判定。
〔PPT上对主导产业的解释:
主导产业是指那些采用了先进技术、产值占有较高比重、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开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从量的方面看,主导产业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
从质的方面看,主导产业应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开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分析 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