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845794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01KB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6.
回忆我的母亲
国学名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诗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2、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3、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选材,进而表现人物。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祖籍()韶关()
仪陇()溺死()私塾()
勉强()和蔼()妯娌()()
和睦()衙门()劳碌()
答案:
diànjíshaolǒngnìshúqiǎngáihóulǐmùyálù。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劳()怨为富不()节衣()食不()劳作
支()门户东()西借坚()不拔宽厚()慈
答案:
任任仁缩辍撑挪忍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体裁是,作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答案:
回忆录朱德无产阶级革命家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
(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
(A.支持 B.支撑)
(3)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管束 B.管教)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 时代 B.沉痛 时期)
答案:
(1)B
(2)A (3)A (4)B(提示:
既要求我们辨析近义词的区别,又要求我们对课文非常熟悉。
)
合作探究
5.自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按照“回忆开始→回忆→回忆结束”这几个阶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
养育之恩(分三层)
第1层(2--7)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
第2层(8--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6.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按时间顺序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明母亲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失败后
1937年抗战后
1944年去世前
答案: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1885--1900
遭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不灰心。
对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7.母亲有哪些高尚品质,文中那些段落分别体现了这一品质?
答案(
(1))勤劳(第4、5、13段)天不亮就起床,整日劳碌,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老了不辍劳作。
(2)俭朴能干(第6、12段)桐子榨油点灯,饭食有滋味。
(3)宽厚仁慈(第7段)任劳任怨,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4)坚强(第8段)
(5)有远见、送子读书(第9段)
(6)同情革命(第10段)支持革命(第12段)。
8.“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拓展延伸
9.作者说“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母亲是怎样培养你的?
为你付出多少?
你应该怎样感谢你的母亲?
9.答案略,提示: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即可。
当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___________(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__________(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___________(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普通、平凡、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0.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答案:
(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1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答案:
强健 鼓励 宝贵 平凡
1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
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不能互换。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自主突破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血溅(jiàn) 蛮横(hè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和睦(mù)私塾(shú)
C.规律(lù) 溺死(nì) 节省(shěnɡ) 衙门(yá)
D.劳碌(lù) 慰勉(wèi)佃农(diàn)调味(tiáo)
答案:
D解析:
A项中“强”应读“qiǎng”;B项中“籍”应读“jí”;C项中“律”应读“l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韶关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答案:
D解析:
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
3.下列居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虽然个个普通、平凡,却都能安守本分、以善待人,辛勤持家、任劳任怨。
B.这件事以后,母亲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A.这家餐馆师傅的厨艺很高,做出的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D.琳琳这次的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才凑齐的,因此他格外的珍惜学习的机会。
答案:
C解析:
“脍炙人口”指的是“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而该语句是在赞美师傅的厨艺高超,所以用词不当。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答案:
(1)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2)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3)母亲是劳动好手(提示:
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
合作探究
5.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件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写呢?
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连起的?
答案:
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6.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
看一看哪些地方有议论?
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
课文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7.“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句中“竟”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答案:
不能。
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语不惊人情动人。
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8.“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不能。
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
拓展延伸
9.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香醇的茶值得永远品味,那便是母爱。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在今年5月8日母亲节前,雏鹰中学八年级(3)班开展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踊跃参加吧!
【动动手】
在母亲节到之际,有同学提议办一期手抄报赞颂母爱,也有同学提议设计一张贺卡送给母亲。
(1)如果请你设计一张贺卡,你准备把贺卡设计成什么形状?
你准备写什么话向妈妈告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歌喉】
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么多牵挂。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烛光里的妈妈》)
(2)这首歌表现出女儿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最后一句说“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那么,你准备怎样报答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
太阳的形状,比喻母爱像太阳一样温暖。
告白:
妈妈,你就是一轮太阳,
用和煦的光温暖着我,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馨。
祝妈妈永远快乐!
示例二:
心形,
用一颗心向妈妈献礼。
告白:
妈妈,我们的心永远相连,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感受
到你的牵挂。
祝妈妈永远快乐!
(2)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报答
之情。
(3)示例:
学会做人,让妈妈放心,让她明白我已经懂事了,长大了;勤奋学习,
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她,让她开心快乐;帮妈妈做事,如分担家务等。
当堂测试
(2017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回家
丁立梅
①父亲生日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
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挥手去赶凑热闹的鸡。
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让他穿上试试。
他不好意思起,装作不在意地说:
“不就是个闲生日嘛,买什么衣裳。
”
③我说:
“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给你过。
”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我看到他混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万顷波澜。
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
“我家二丫头特地请假回给我过生日。
不就是个闲生日嘛,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
⑤母亲不屑,说:
“你爸就爱吹牛。
”脸上,却荡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
“我真幸福啊!
”
⑦我笑看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
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
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
只有几条狗,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
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的少年光阴。
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
我熟悉很多植物:
车前子、牛耳朵、婆婆丁、野蒿、黄花菜、苜蓿、菖蒲和苦艾。
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躬到地上去了。
她的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花白的头发——竟然那么老!
记忆里,她编着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⑪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
“这不是梅吗?
”
⑫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
说点儿什么好呢?
我没找到。
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了一棵白萝卜给我,说:
“没有空心呢。
”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村里人都是这么干的。
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⑬她呵呵笑起,很开心的样子。
“你真孝顺啊!
”她终于又说一句。
⑭我赧颜,又有些伤感。
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
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
麦苗儿却绿滴滴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⑮望见麦田中的坟。
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
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
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⑯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10.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唠叨:
“我真幸福啊!
”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
答案:
(1)高兴得手足无措;
(2)试穿衣服时不好意思,装作不在意的话;(3)满足的笑中泪光闪现;(4)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5)喝多了酒。
11.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
答案:
我“黯然”,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不知还能过几个生日;我“惭愧”,是因为从前的日子我疏忽了父母太多。
12.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答案:
“满村庄溜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动作,写出了村庄的人少。
“不时吠上一两声”运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安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
(意思对即可)
13.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流露了“她”(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真孝顺啊!
”她终于又说一句。
答案:
对我的称赞,对我父母的羡慕,对合家团聚的渴望,对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无限伤感。
意思对即可
14.文章题目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好不好?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不好。
“父亲的生日”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还写了作者在家乡田间的见闻感受,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要孝敬老人,关注留守老人;另一方面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敬意,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家乡。
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就表达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意思对即可。
如果从其它角度回答,合情合理,可酌情得分。
总结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回忆 母亲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