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
- 文档编号:845550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5.95KB
四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
《四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语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成长故事”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教学重点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课时
《乌塔》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课时
《语文园地》5课时
单元测试3课时
主备教师
王莉高改华
备课时间
2014年12月9日
组长审核
年月日
领导签字
年月日
教学
内容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
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
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
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
学
目
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重点
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
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
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
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感情朗读。
(1)引读: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
自读课文
整体感悟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抓住中心
感悟理解
想互交流
引导思考
抓住关键
品读课文
引导想象
拓展思维
指导朗读
由读到说
说写结合
第二课时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
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
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
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
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引导思索
体会感受
感情朗读
引申理解
拓展训练
延伸课外
总结全文
注重感受
课外阅读
提高能力
板
书
设
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教
学
目
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人。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
2、设疑:
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学习词语。
读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
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
然后展示朗读。
三、学习修改态度——一丝不苟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
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愣住了?
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
4.朗读指导:
吃惊、敬佩。
四、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1.到底是怎样修改的?
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
有几条,请标在书上。
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2.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长句断成短句。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3.总结:
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4.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五、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
荐、翻、昏。
六、其他作业:
作业本相关作业。
自主学习
激趣引入
自主读文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点拨引导
再读课文
引导自学
学习交流
引导自学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2.修改方法六条。
二、运用修改方法自行修改肖复兴作文中的话。
三、学习评语的激励作用
1.默读思考,为什么能树立我写作的信心?
2.回答,我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什么?
四、
感受人品
1.引言:
肖复兴从叶老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认真、平和
生活中的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快速默读6-10节。
2.交流句子。
3.课文到此为止,与课文题目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题目应当取做什么比较好。
五、研究题目。
1.课文中几次写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划出来。
2.细细的读,每一次,都是因为什么而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心情。
(2)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3.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借景抒情。
4.还在“借物喻人”: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感悟“非凡”影响
(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
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
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
(3)练习说话,感悟“非凡”。
在肖复兴的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理解题意:
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
“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片段。
2、推荐阅读:
《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3.写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
训练主线
巩固理解
自读课文
相互交流
探究学习
巩固提高
学以致用
感悟理解
汇报交流
以读为本
延伸课外
板
书
设
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27乌塔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
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
重难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
准备
小黑板、地图。
。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
最远的到过哪?
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
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思考读文
互动交流
再读课文
深化理解
自主探究
拓展延伸
发展思维
读中感悟
板
书
设
计
乌塔
1.打工挣钱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信封)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
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
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
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
信的主要部分。
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
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
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
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质疑引入
激发学趣
引发思索
讨论学习
指导朗读
读中感悟
相互交流
启发讨论
独立思考
交流收获
引导理解
重点讲解
拓展训练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语文园地七
教材
分析
口语交际和习作围绕“成长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我的发现告诉学生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日积月累是一些古代名言主,会给学生很大的启发。
教学
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畅谈生活中的故事,在故事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教学
准备
1、学生名人的成长故事。
2、搜集成长名言。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
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
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
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
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
《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写回信应注意格式: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
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
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
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
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
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
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激发兴趣
引发欲望
听写结合
交流学习
评议结合
激励评价
明确要求
说写结合
激发想象
当堂成文
边读边改
交流评议
注重要求
共享成果
体会成功
听评结合
夯实要求
自评互评
取长补短
朗读对话
引导发现
自主交流
拓展训练
注重积累
引导思考
相互展示
延伸课外
板
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单元测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语上 第七 单元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