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75首整理16 30.docx
- 文档编号:845498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24KB
古诗75首整理16 30.docx
《古诗75首整理16 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75首整理16 3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75首整理1630
古诗75首整理6
16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
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
好像。
以为。
举:
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古朗月行》(作者:
李白)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古朗月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26首。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17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注释】
1、呼作:
称为。
2、白玉盘:
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3、疑:
怀疑。
4、瑶台: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
《穆天子传》卷三:
“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5、仙人垂两足:
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6、团团:
圆圆的样子。
7、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
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翻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赏析】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18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感情恣肆,他的诗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作“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剑术,26岁时出蜀,开始了一个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后任翰林供奉,报国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性格,遭到权贵的谗毁。
李白对仕途失望后,离开了长安。
再次南北漫游10余年,这期间结识了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柏蒙冤入狱,后遇赦返回。
晚年漂泊异乡,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省境内)。
李白现存诗篇900多首,内容丰富,有的批判黑暗现实,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报国之志,有的表达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懑,有的吟咏自然景物。
追求身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的诗歌中的主旋律。
[注释]庐山: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
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
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
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
怀疑。
银河:
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
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译诗、诗意]
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
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
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
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
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
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
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
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望庐山瀑布》第一首中有“挂流三百丈”的诗句,也是用“挂”来形容香炉峰瀑布的。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
“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
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19、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
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
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20、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
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
今湖北省江宁县。
县。
3、一日还:
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
21、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
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
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
开掘;开通。
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
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
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
22、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
昏暗。
3.君:
指的是董大。
诗意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23、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
西岭雪山。
千秋雪:
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
停泊。
东吴:
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
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
“绝句”是诗的名
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
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24、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
就。
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
田野间的小路。
俱:
全,都。
江船:
江面上的渔船。
独:
独自,只有。
晓:
清晨。
红湿处:
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
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
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
“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25、绝句·迟日江山丽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
指春天。
②泥融:
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
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
“余曰:
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26、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③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桃花一簇④开无主⑤,可爱深红爱浅红。
[1]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主--主人。
(4).后两句意为:
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
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作品鉴赏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27、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
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
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
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28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
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
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
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75首整理16 30 古诗 75 整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