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册复习要点0.docx
- 文档编号:845460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01KB
第五分册复习要点0.docx
《第五分册复习要点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分册复习要点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分册复习要点0
第五分册复习要点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虎门销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时间:
1839年
领导人:
林则徐
意义:
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2、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原料
时间:
1840—1842年
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1997年回归)
赔款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4、《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或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
反帝反封建。
(4)社会经济:
破坏了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思想文化:
产生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的新思潮。
5、新思潮的代表者: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的《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侵略国家:
英、法、俄、美
(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
英国的“亚罗号事件”
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国、法国
3、《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
开放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4、《北京条约》(中俄):
(1)内容:
《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
时间:
1851年1月
领导人:
洪秀全
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2、天京变乱(1856年秋)
影响:
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强盛转向衰弱。
3、《资政新篇》:
提出者:
洪仁玕
特点: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时间:
1864年
标志:
天京陷落
5、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动势力:
洋枪队、湘军、淮军(李鸿章)
第4课洋务运动
1、总理衙门:
成立的时间:
1861年设立
职能:
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2、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
(1)代表人物:
中央:
奕、文祥;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主要内容:
①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最大)
②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最早)、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最早使用机器采掘)
③筹划海防:
创建北洋(最强)、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最早)、福州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⑤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2)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3)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4)在经营管理上也存着很大的弊端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名称:
发昌机器厂
3、西学传播的方式: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4、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2)政治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办学校,培养人才。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
(2)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3)经过: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赔偿日本兵费2亿两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增开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直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7课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原因: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时务报》: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梁启超)
3、《天演论》:
译者:
严复
主张: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作用:
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4、百日维新:
(1)起止时间与标志:
1898.6.11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2)影响:
宣传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方式:
(1)资本输出(贷款、设厂、开矿、筑路)
(2)商品输出
2、“门户开放”政策:
(1)1899年;美国
(2)影响:
扩大了美国在华利益,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3、义和团运动的旗帜:
“扶清灭洋”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900年
结果:
攻占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
(1)内容:
赔款白银最多(日本获得最多)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拆除大沽和北京沿岸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惩办义和团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组织
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2)影响: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1、新政
(1)开始的标志:
1901年,颁布“预约变法”上谕。
(2)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2、预备仿行立宪:
1906年
3、责任内阁的建立:
(1)1911年
(2)实质:
“皇族内阁”
(3)影响:
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骗局,失去民心,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兴中会:
孙中山;1894年;檀香山;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
孙中山;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纲领:
“十六字方针”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意义: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武昌起义:
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中的一部分)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南京;孙中山
6、《临时约法》的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7、清帝退位:
(1)1912、2、12;
(2)影响:
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8、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912年
(2)标志:
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中。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同盟国:
德国(为首)、奥匈帝国、意大利
2、协约国:
英国(为首)、法国、俄国
3、巴尔干地区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大国企图插手。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普林西普刺杀;影响:
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2、一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三条战线
西线:
英法联军与德军对垒(西线是主战场)
东线:
俄军与德奥联军
南线:
俄、塞军队与奥军对垒
4、重大战役
(1)(1914年)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2)(1916年)凡尔登战役:
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3)(1916年)索姆河战役:
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4)(1916年)日德兰海战
5、一战结束和影响:
1918、11,同盟国以失败而告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造成巨大损失。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时间:
1919年
主导和会的三巨头:
美国、英国、法国
主要内容:
签订《凡尔赛和约》
结果:
形成战后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史称“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21—1922年
主导国:
美国
主要内容: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影响)、《九国公约》
结果:
形成战后列强在太平洋地区统治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3、战后英国地位的变化:
(1)由债权国变成债务国
(2)由英帝国变成英联邦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
开始的标志:
1917年11月7日,工人武装占领东宫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2、颁布的重要法令: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苏联成立的时间:
1922年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1、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
(1)内容“旧染污俗”政令:
剪发辫、衣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2)影响:
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二次革命(1913年):
导火线: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结果: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
3、护国运动(1915年):
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过:
蔡锷在云南发起反袁护国运动
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4、军阀割据开始的时间:
1916年,“洪宪帝制”结束后(即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主要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最早)、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
《新青年》
(4)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独裁与迷信;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③宣传马克思主义。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时间:
1919年
(2)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运动的中心:
北京→上海
(4)主力军:
学生→工人
(4)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5)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③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概况:
1921年7月23日;
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2)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1922年;上海
(2)任务: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3)意义:
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中共“三大”:
(1)1923年;广州。
(2)任务: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
(1)1924年;广州。
(2)内容: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北伐战争:
(1)开始于1926年7月,从广东出发
(2)成果:
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大革命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2、东北易帜:
(1)1928年;张学良
(2)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3、改订新约运动:
(1)内容: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
(2)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
时间、领导人、意义P111
2、秋收起义
(1)1927年;毛泽东
(2)结果:
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开创:
毛泽东
(2)发展:
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毛泽东)
(3)意义: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瑞金,毛泽东(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1、九·一八事变:
(1)1931年9月18日
(2)后果:
东北三省沦陷,伪满洲国建立。
2、华北事变
(1)1935年
(2)影响:
中华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一二·九运动:
(1)1935年12月9日
(2)主张:
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第26课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的结局:
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1)1935年;遵义
(2)内容: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即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3)意义: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1)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2)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
(1)爆发时间: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2)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3)危机的影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右翼极端势力突起,世界进入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2)实施“以工代赈”,刺激生产,扩大消费。
(3)调整工农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法》
2、特点:
国家干预和调空经济。
3、新政(3R)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2)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
2、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时间:
1936年;
(2)标志:
二二六事变,军部确立统治地位
3、希特勒上台的原因:
(1)一战德国战败,割地赔款,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
(2)世界经济萧条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
4、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1933年希特勒上台
5、纳粹体制的特征:
集权、扩张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1、绥靖政策:
(1)含义:
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将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2)表现:
默许德奥合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1939年签订
(2)内容:
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1939年9月1日
(2)标志:
德国突袭波兰
2、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
保存了有生力量
3、不列颠之战:
特点:
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结果:
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滥炸,英国人的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
4、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
5、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6、珍珠港事件:
(1)1941年12月7日
(2)影响:
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转折性战役:
(1)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2)阿拉曼战役:
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3)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3、重要的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1943年,美英、中三国)
发表《开罗宣言》:
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
(2)德黑兰会议1943年,美、英、苏三国)
内容:
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对日作战、战后分割德国等。
4、登陆战: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5、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意大利投降:
1943年
(2)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
(3)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
6、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分册 复习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