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845073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7.92KB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所选文章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题材,都做到了丰富多彩。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它们是郑振铎的散文《猫》、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
这些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存轨迹。
学习本单元,我们会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感悟到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会激发我们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在满怀情感的诵读中,我们可积累文辞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语段,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会发现我们所追寻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探寻“马的世界”,在活动中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完成作文“改写故事”或“谈谈感想”,并以此作为活动效果的检测。
活动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
26、猫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 家郑振铎 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一缕(lǚ)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蜷(quán)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板书: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跳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
4、“凝望”是何意?
(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是谁咬死了芙蓉鸟?
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
“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
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
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
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我想说:
。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
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
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6、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获取更大的信息量,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4、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
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
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2、斑羚简介
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
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左右重40-50千克。
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脚,长15-20厘米。
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
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听觉很敏锐。
3、伤心崖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4、至于作者,我们已在预习中读过了,这里不再介绍。
三、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更用你的心来聆听老师的朗读。
教师配乐朗读。
朗读完毕停顿30秒,然后讲述:
同学们,这个故事太沉重了,沉重的让我们难以承受,沉重的令我们窒息。
一群老斑羚,在生命的悬崖上,在生死的抉择中,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就这样以生命做桥墩,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讲述过程中屏幕按顺序投出下列内容)
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教师继续讲述
这一幅幅画面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颤,更有深刻的反思,那么在这一幅幅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幕呢?
(估计同学们会比较集中的选择“斑羚飞渡”这一画面)
好吧,那么就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这幅画面上,再一次感受这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惨烈一幕吧!
四、研读赏析
学生各自大声朗读课文第9——14自然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大屏幕投出思考题目)
1、老斑羚是怎样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生存道路的?
2、斑羚飞渡中最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的?
3、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给你印象最深或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学生自由发言5分钟)
教师小结:
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
“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
他们的壮举,是伤心崖上的彩虹,是生命之虹,是精神之虹,是灵魂之虹,美丽、绚烂、久远……他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爱,那么面对着这么博大的爱……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或许有些学生会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应如何报答。
)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前面我们主要分析了文中的一段场面描写,其实文章给我们的震撼绝不止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再来品味内容吧。
(大屏幕投出下面内容)
1、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
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3、文中出现了几次彩虹?
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自由发言5分钟)
教师小结:
1、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伤心崖的情况,这一段内容的介绍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如果太宽,即使老斑羚作出牺牲,年轻的斑羚也不能获救;如果太窄,那么每只斑羚都可以飞渡,也就没有下文悲壮感人的情节发生了。
2、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
第一次,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
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3、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二、体验反思
本文歌颂了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的精神。
为了使种群得以生存延续,在面临绝境时,老斑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无怨无悔,感人至深。
文章也赞扬了头羊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在顺利完成自救的过程之后,又从容赴死。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讨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
我们不必回避这个问题。
因为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机会。
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
可见,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四、拓展延伸
文章学完了,同学们的感触一定很深,想说的话一定很多,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感触写出来吧。
请以《生命——读〈斑羚飞渡〉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
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方式:
踏板跳跃
斑羚飞渡(从容一跃)场面:
凄美悲壮
走向彩虹(英勇献身)结果:
无悔新生
教学反思: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掌握问中的生字词;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3、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4、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激发自己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
开阔思维,联系生活体验,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
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
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以下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
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
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
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
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
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
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
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
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
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
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三、朗读课文并指导:
1、先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
看看这只老虎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2、学生自由读。
诗中是怎样描述这只老虎的遭遇的?
你是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只老虎的?
3、学生演读、评价,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老师指导一点,其余的分组让学生探究,朗读。
重点抓住第二、三小节。
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到这是一只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饱受折磨和屈辱的老虎。
(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
四、整体感知
华南虎是这首诗表现的主要形象。
它有着“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
(1-2)交待了地点,从“我”的观察角度写了眼中的老虎。
(3-5)用悲壮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华南虎的形象,塑造出极其宝贵的性格:
虽遭囚禁,受到种种欺凌,仍十分顽强。
(6-6)回到“我”的观察角度,照应开头。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
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
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六、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
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七、诵读比较: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华南虎身陷铁笼但高傲不屈,向往着自由的山林,诗人主要是借老虎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老虎》写黑夜森林中老虎的神威和力量,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
两首诗歌让我们感到人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森林中老虎的威猛和力量,都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们。
这种独立精神、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的追求。
两只老虎的形象还启示我们,同一写作对象,因为作者写作目的不同,会赋予这一形象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八、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九、总结存储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
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
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十、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观众:
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