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44836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7.35KB
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7、菩萨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菩萨是怎样的吗?
(板书:
菩萨)
学生交流。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2、说说对兵的理解。
(板书:
兵)
3、质疑:
“菩萨兵”是谁?
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要求:
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自学
出示:
藏民地区一段 同胞 朱德 翻译 糊涂春耕播下动员感激平平展展尽心尽力多音字:
挨藏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
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
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
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3、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二、教学2~5自然段
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
换个说法怎么说?
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
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2、听了这样的话,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山去找藏民们,过了大半天才回来。
他对朱总司令说了什么?
指名读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
(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
(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3、当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埋怨他们糊涂时,朱总司令有没有责怪的意思(没有)朱总司令不仅没有责怪藏胞,而且还表现出深深的体谅。
他是怎么说的?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
(这也怨不得他们……)
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
(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
(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
(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
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
他们说:
……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
(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小结:
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
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8、李广射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张李广射虎的简笔画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3、质疑。
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4、看来同学们对这幅图充满了好奇,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关这幅图的精彩的故事呢,你们想读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对照生字表,读准生字。
(3)遇到长句或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书姿势。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其他同学跟读,发现问题集体正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比一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3)指同桌读,评价。
(4)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4、识记生字。
(1)老师觉得这一课的生字挺难记的,很容易和其他的字混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清楚的记住它们呢?
(2)四人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选择一到两个生字)
(3)集体交流,评价。
(4)师范写“扎”,学生练写。
三、熟读古诗。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和以往学得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出示古诗(不含题目)。
(1)指名读。
借机指出多音字“没”的读音,在这里读“mò”。
(2)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3)教师范读,学生找读诗的方法,仿读。
3、这首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古诗相比少了些什么?
自己去文中找找,把古诗补充完整。
再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学习古诗。
1、这首诗中提到了一位“将军”,你知道是谁吗?
他和这首诗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读课文,给大家介绍介绍。
2、刚才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现在我们再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与这一课相似?
(《每逢佳节倍思亲》)还记得古诗与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3、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诗句对应的句子,用“————”画下来。
思考:
你是怎么判断的?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古诗。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默读方法,纠正读书姿势。
(3)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
“平明”是“早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白羽”是“白羽箭”、“引弓”就是“拉开硬弓”的意思。
4、理解古诗的大意后,再读古诗。
5、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先在随堂本上写一写。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塞下曲》这首古诗,同时也认识了西汉时期人称“飞将军”的李广,课文中说李广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究竟他如何神勇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将领,人们称他为()。
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
出示:
《塞下曲》。
3、你能正确、流利地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吗?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
也许短短的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
但这首诗还包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读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2、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
用~~划出来
3、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
一天夜里,李广带兵外出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
此刻,夜是那么黑,月色是那么朦胧,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
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
(引导生回答:
害怕,因为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
师: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屏幕显示句子: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
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里,李广害怕了吗?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师:
李广搜寻到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警惕性高!
胆量过人!
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精彩的部分?
(出示: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
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
用圆圈圈起来。
交流(拈、搭、运、拉)
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
拿。
拈弓:
拿起弓。
搭:
架。
搭箭:
架起箭。
运:
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
说说李广射虎威武吗?
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
谁来表演一下。
点评:
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师:
前方的老虎李广看清楚了吗?
为什么不等看清楚了再射?
(小组讨论)
师:
是啊,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
4、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过渡:
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
你们自由的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呀!
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
(1)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
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
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
师: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3)“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了什么?
(力大无穷)
(4)这时在场的将士们会说些什么?
(生:
李广将军你真棒!
李广将军你真了不起!
)
(5)齐读第四节
4、我们学了这个小故事,再来读读这首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就非常简单了。
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前两句所讲的内容?
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后两句所讲的内容。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是句的意思。
(1)指名说
(2)齐读、练习背诵古诗。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2、背诵塞下曲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板书设计:
8、李广射虎
神勇无比
胆大艺高
力大无比
9少年王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
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
(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
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
(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自由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
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5、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
(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4、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当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时,在座的客人是怎么表现的?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
5、从客人们的表现,你们感受到什么?
6、齐读一、二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
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
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
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第二课时
一、读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
(齐读)
2、文中有很多词很美:
(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
(指读,师相机评价)
都督 宴会 邀请
凝望秋景 缓缓飞翔 轻轻飘荡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出示古诗
说起王勃的才华,我们不能不提到腾王阁,瞧(出示滕王阁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滕王阁,凡是到过腾王阁的人,都会在这停留,因为这里的一块石碑上刻有王勃14岁时写的《滕王阁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千古流传: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读准诗句。
评:
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这句诗的节奏 齐读
2、这句诗写得什么意思呢?
对照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
(2)找找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用“————”划出来。
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意思。
用“﹏﹏﹏﹏”划出来。
3、交流:
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生答
(1)问:
孤鹜、落霞、齐飞的意思。
追问:
谁跟谁一起飞?
(野鸭与云霞)
野鸭怎么飞?
(缓缓地飞翔)指导读
云霞怎么动?
(轻轻地飘荡)指导读
(2)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加上缓缓飞翔的鸭鸭、轻轻飘荡的云霞,这一切是那么令人陶醉。
指导读该句。
师相机点评 女生齐读
(3)景能读美,相信诗也能读美
读诗 师相机点评 齐读
(4)女生读景,男生读诗
4、交流:
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意思?
生答
(!
)问:
秋水、长天、一色的意思。
(2)读该句、 师相机点评 男生一起读
(3)这一幅景就是这样一句诗 读诗句 齐读
(4)男生读景,女生读诗
5、师生读这一段话
(1)师范读
(2)生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时揭示省略号的作用。
(3)生读
6、读诗句:
指读 评点 齐读
7、女生读景 男生读诗
三、理解王勃的“奇”
1、都督听人读到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
真是奇才!
”
(1)什么叫“拍案叫绝”?
(2)他叫了什么?
(3)齐读
(4)这是都督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赞叹?
(5)请你用上这些词来夸一夸王勃。
2、王勃年仅14岁,就已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得不令我们所有的人惊叹:
“奇才!
真是奇才!
”
(1)请你读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可以用笔画一画。
(2)交流:
(多媒体出示)
“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①这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出王勃的奇?
(加点: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A、“胸有成竹”看出王勃怎么样?
谁来读一读?
(指导读好词:
胸有成竹)
B、胸有成竹地说了什么?
指导读句子:
“让我来试试吧!
”
相机点评
C、比较句子:
{ 让我来吧!
让我来试试吧!
}(谦虚) 指读 齐读
D、师小结:
王勃虽然年少,却虚心好学,才高八斗。
所以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生齐说:
“文思如泉” )
指导读词:
文思如泉 相机点评
E、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齐说“笔走如飞” )
指导读词:
笔走如飞
真是一气呵成、真有才气
F、少年王勃真是一个奇才,奇在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再次领略一下王勃的奇才。
(3)、还有哪里也能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交流:
多媒体出示:
都督要求客人写……谁也不敢答应。
①指读。
说说你的理由。
③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可以看出什么?
(写文章有一定难度)
④这临时的庆贺文章难倒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可见王勃是个奇才,奇在有胆有识。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4)第一自然段中,奇在年少有为。
第五自然段中,正因为是个奇才,所以才会千古流传。
四、总结全文,积累运用。
1、王勃的文笔那样好,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年少有为,真是令我们拍案叫绝:
奇才!
真是奇才!
少年王勃的奇才令我们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出示诗句)。
2、王勃14岁时写成了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后来被世人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3、大家看这句诗:
(多媒体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
①指读
②这句话是讲四海之内都有我的朋友,即使在天涯海角也好比自己的邻居,我们与朋友分别时,就可以用上这句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知道吗?
这句诗就选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五、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其实,王勃写的诗很多,你可以上网去查阅
板书设计:
9 少年王勃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滕王阁序》 成为名文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话,感悟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1)出示课题:
10、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读题。
(2)提问:
①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
什么是大作家?
②课文中大作家是指谁?
③小老师又是谁?
(3)学生根据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回答。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
过渡: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那就认真地来学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
注意碰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书后的生字表,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生自读)
2、齐读生字词,指名分段读
三、学习第一、二段
1、通过读书,你们知道大作家是谁?
——(板书:
萧伯纳 )他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呢?
你能用文中的话来介绍介绍吗?
(1)交流。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是一位世界大文豪”)先交流。
后点评。
你还想到了哪些词夸他?
(生说)
(举世闻名、驰名中外、名扬四海、出类拔萃)指导读。
(2)是呀,萧伯纳就是这么一位举世闻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他的文学成就让我们佩服!
让我们一起赞赞他!
除了是一位大作家,他更被人们称为“大文豪”。
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文豪?
交流,师小结。
让我们再一起夸夸他!
2、那这鼎鼎有名的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谁呢?
——(板书:
娜塔莎 )这位小姑娘长得真可爱啊!
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1)出示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2)师:
这么可爱的小姑娘,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能把你对小姑娘的喜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一起读!
3、师过渡:
“为什么大作家会有一个小老师?
”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揭题,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大作家是谁?
——(板书:
萧伯纳 )他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呢?
二、直奔中心,感悟道理。
1、拿为什么这么小的女孩却成了这么有名的作家的老师呢?
谁来告诉我?
生交流,师板书 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2、出示第五小节,师范读:
是的,萧伯纳就是这么说的,导读——一个人……
小姑娘让大作家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师指板书)“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怪不得萧伯纳说:
她是我的老师。
(出示齐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品读对话,深化理解。
1、萧伯纳在说这段话时是“深有感触”。
(出示 深有感触 ) 你知道什么叫“深有感触”吗?
生交流
2、是什么让大作家如此感动,如此有触动呢?
这要从萧伯纳和小姑娘的那次道别说起。
萧伯纳和小姑娘临别之际,是怎么话别的?
自由读第二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研组 备课 苏教版 小学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