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学习文档.docx
- 文档编号:844081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88KB
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学习文档.docx
《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学习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学习文档
2019—2019学年人教语文必修四期末文章选读及答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周朴园 (忽然)好!
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鲁侍萍 什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周朴园 留着你养老。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鲁侍萍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
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不过——
鲁侍萍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
你放心,我不会的。
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
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 你?
(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
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
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
我不会那样傻的。
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
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分)
答:
是不是“敲诈”这个问题。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从上文鲁侍萍的话“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一句中,可以找出“这”指代的内容。
2.从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是怎样理解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是十分害怕的,他认为鲁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于是他“突然”明白了,说:
“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当鲁侍萍表示不是来要钱时,他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要什么”,可见周朴园一直认为鲁侍萍是来敲诈的。
【解析】 可以结合周朴园前后的语言和当时的心理理解,注意舞台说明的提示作用。
3.当鲁侍萍提出要见周萍时,周朴园为什么要断断续续地说“他很大了”“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这样的话?
你是怎样理解的?
(5分)
答:
周朴园对鲁侍萍提出见周萍的要求感到意外,一时不知所措,他担心鲁侍萍会在周萍面前揭穿他的虚伪,破坏他“幸福”“体面”的家庭,故而断断续续地说上述一段话。
【解析】 回答时要重点思考周朴园说话时“断断续续”的原因,以及“他很大了”的言外之意。
4.周朴园为什么一再提到钱?
为什么在“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之后,他还要签好五千块钱的支票给鲁侍萍?
(5分)
答:
在周朴园眼中,金钱至关重要,他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金钱解决,所以他一再提到钱。
最后他签好的支票,也并不是想解决鲁侍萍的养老问题,而是想收买鲁侍萍的感情,稳定这个罪恶的家庭,使其不至于因鲁侍萍的揭穿而崩溃。
【解析】 对周朴园的这一行为,可以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怕”入手,这实际上是周朴园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做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福升 不是张先生,是我。
(赔着笑脸)陈小姐,您早回来了。
陈白露 你有什么事?
王福升 方才张先生您看见了。
今天您一晚上不在家,来的客人可真不少。
李五爷,方科长,刘四爷都来过。
潘经理看了您三趟。
还有顾家八奶奶来了电话说请您明天——嗯,今天晚上到她公馆去玩玩。
陈白露 我知道。
回头你打个电话,请她下午先到这儿来玩玩。
王福升 胡四爷还说,过一会儿要到这儿来看看您。
陈白露 他愿意来就叫他来。
我这里,哪一类的人都欢迎。
王福升 还有报馆的,张总编辑——
陈白露 知道。
今天他有空也请他过来玩玩。
王福升 可是,陈小姐,这位先生今天就——
陈白露 你不用管。
这位先生是我的表哥。
方达生 (莫明其妙)表哥?
陈白露 (对着福升)他一会儿就睡在这儿。
方达生 不,竹均,我不,我是一会儿就要走的。
陈白露 好吧,(没想到他这样不懂事,不高兴地)随你的便。
(对福升)你不用管了,走吧,你先把我的床收拾干净。
〔福升由卧室下。
方达生 竹均,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
陈白露 (口快地)这样什么?
方达生 (叫她吓回去)呃,呃,这样地好客,——呃,我说,这样地爽快。
陈白露 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达生 (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说,你好像比以前大方得──
陈白露 (来得快)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
哦,得了,你不要拿这样好听的话跟我说。
我知道你心里是不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
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方达生 (想掩饰)我……我……自然……,我……
陈白露 (追一步)你说老实话,是不是?
方达生 (忽然来了勇气)嗯——对了。
你是比以前改变多了。
你简直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个人。
你说话,走路,态度,行为,都,都变了。
我一夜晚坐在舞场来观察你。
你已经不是从前那样天真的女孩子,你变了。
你现在简直叫我失望,失望极了。
陈白露 (故作惊异)失望?
方达生 (痛苦)失望,嗯,失望,我没有想到我跑到这里,你已经变成这么随便的女人。
陈白露 (警告他)你是要教训我么?
你知道,我是不喜欢听教训的。
方达生 我不是教训你。
我是看不下去你这种样子。
我在几千里外听见关于你种种的事情,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我从前最喜欢的人会叫人说得一个钱也不值。
我来看你,我发现你在这么一个地方住着;一个单身的女人,自己住在旅馆里,交些个不三不四的朋友,这种行为简直是,放荡,堕落,——你要我怎么说呢?
陈白露 (立起,故意冒了火)你怎么敢当着面说我堕落!
在我的屋子里,你怎么敢说对我失望!
你跟我有什么关系,你敢这么教训我?
1.“竹均,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表现出方达生此时的心境是
A.方达生因陈白露如此好客而开心。
B.方达生因陈白露变得更开朗大方而欣喜。
C.方达生因陈白露待人接物爽快而欣慰。
D.方达生因陈白露放荡、堕落而失望。
【答案】D
【解析】陈白露从前是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子,而如今她变得放荡、堕落,方达生作为陈白露从前的“朋友”,此时的心境当然是失望。
2.分析方达生“——你要我怎么说呢?
”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案】你现在变得如此放荡、堕落,我已是失望至极!
【解析】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读者要透过表层的分析去拨开其深层的神秘面纱。
解答此题,可以从对本句所在语段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中得出答案。
方达生说:
“一个单身的女人,自己住在旅馆里,交些个不三不四的朋友,这种行为简直是,放荡,堕落。
”由此可知,这句话要表达的是失望至极和无限心痛之意。
3.根据选文内容,分析陈白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陈白露是旧中国大都市上流社会的寄生物,是黑暗的殉葬品。
她很骄傲,但又怕旁人刺痛她的自尊;她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堕落放荡,在金钱的腐蚀之下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解析】《日出》中陈白露的性格十分复杂,具有多侧面和多色彩性,但题目要求根据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她的行为、语言都是我们分析的依据,从她的交友情况与和方达生的对话来看,陈白露在金钱的腐蚀之下已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
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
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
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
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
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
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
“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
”这句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
商道其实就是人道。
1.下列关于《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B.《情商中国》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颇为新颖。
C.《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商业的情感参与。
D.《情商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对此都严格遵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说法绝对。
“所有国人”错,并非所有国人都严格遵守“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
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
B.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出现,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相互依存的关系。
C.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
D.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答案】C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
B.《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说明中国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
D.“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
”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
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推理于文无据,B项,“这说明中国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于文无据。
D项,文中说“商道其实就是人道”,但据此不能说“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
“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
“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请闻其说!
”蔡泽曰:
“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
”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何为不可!
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
“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
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
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
①釜鬲:
行厨炊具。
②三子:
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答案】C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
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于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答案】B
【解析】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让之曰:
“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
(2)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答案】
(1)范雎于是责备他说:
“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
”
(2)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
【解析】重点词语:
“让”“相”“宁”“与语”。
【参考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
“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就让(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
“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
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
”蔡泽说:
“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想的愿望吗?
”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
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
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
”蔡泽说:
“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
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
人要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
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
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
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
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
秦昭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
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
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
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
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这句话很可信啊。
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
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
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罢了。
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
然而,蔡泽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么能奋发有为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语文 必修 期末 文章 选读 答案 学习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