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文阅读1.docx
- 文档编号:843973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27KB
高三语文古代文阅读1.docx
《高三语文古代文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古代文阅读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古代文阅读1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3)
古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所写的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伯,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例1: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
“卿欲官不?
”对曰: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对府长流参军。
除南清河太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
“奇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
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
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除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人物是苏琼,除开头述其幼时事令曹芝惊异外,主要叙述这样几件事:
一是处理魏双成失牛一事,表现其依法办事,作风细致,政绩显荐;二是叙其婉转拒绝道研的要求征租一事,既表现其“清慎”,又表现其一种处事艺术;三是处理赵颍送新瓜一事,既坚持了不受馈赠的原则,显示出为人之“清”,也表现出一种处事的艺术;四是叙郡内受灾,他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济灾民,一方面“上表陈状”,而不怕“获罪”;最后写其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能有这样的分析,表明真正读懂了原文。
解答相关试题就会很方便。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高考出的两道题: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B.②①⑤C.③④D.①②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
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
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
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
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
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
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
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
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根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第15题的答案是C,因为③④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
第16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编拟的,对照原文及上面的分析可知,前三项都附合文意。
而D项是把最后两件事糅在一起编拟的。
其中后一句有错乱。
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淮禁旧弊”,这更是明显的时间、事件上的错乱。
如果不是对文中所写之事作逐一分析,像16题D项这样的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1992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
“人之爱子。
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又如2003年全国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有两段文字组成,一段摘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种种事实,一段引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后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就裴矩之事对“君明臣直”所发的议论。
这段议论既表明了司马光的观点态度,更使叙事使部分的倾向性更加鲜明。
不过,像这样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文字,就高考选用的材料来说,并不多见。
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所叙之事自己来作分析。
对于这样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例2: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账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
“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
“臣不如也。
”帝曰:
“以何为不知?
”对曰: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这是2000年全国卷所选的一段文字。
文中写了晋武帝与胡威之间的对话。
武帝问胡威:
“卿清孰与父清?
”意思是:
你与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
胡威回答说:
“臣不如也。
”原因是:
“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也清廉,但担心别人不知道,这便是我远不如父亲清廉之所在。
“这样的对话,既说明了胡质品质高尚,又反映出胡威尊崇其父的心情,也表现出晋武帝对胡质十分赞赏的态度。
据此,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胡质、胡威父子的态度了。
此外,如果解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分析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分析某种议论形成的根据,就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曰:
“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
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
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
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这是2001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两题。
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
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
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
所列这六句话,②③④三句显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
句⑤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
①⑥两句是说燕王
、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现田单用兵的手段。
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
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
“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
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
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
“《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交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14、15题。
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
“宽缓不苛”是李广对待部下的一种原则。
句①是李广的小部队遭遇匈奴数千骑兵时,无可奈何之下作出的缓兵之计,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
句②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得赏赐分给部下,当然是“宽缓”典型表现。
句③是说李广因“讷口少言”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时十分喜欢射艺,并以此为乐,这与对部下“宽缓不苛”无关。
句④是承上文“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是对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
句⑤是李广因迷失道路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出他对部下“宽缓不苛”。
句⑥是李广死后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深切爱戴。
尽管是他“宽缓不苛”的结果,但却不是表现,故不合题干要求。
后一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D。
D项之不正确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
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
三、练习与答案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
(2)题。
秦琼传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
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
粮尽,欲引去。
须陀曰:
“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众莫对。
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
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
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须陀死。
率残兵附裴仁基。
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
与程咬金计曰:
“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
”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
“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
“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
进封翼国公:
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后稍多疾,尝曰:
“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
①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
②独叔宝捍卫得免
③策其马谢世充
④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
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
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
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
(2)题。
周新决狱
周新,南海人。
……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
敢言,多所弹劾。
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
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
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
从之。
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
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
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
“我得生矣!
”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
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
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
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
鞫实,磔僧。
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
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
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
妻与所私皆论死。
其他发奸伏,皆此类也。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
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
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
告狱吏曰:
“我按察使也。
“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
①贵戚震惧
②新召商妻讯之
③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
④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
⑤视印文合者捕鞫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6)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
“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上问:
“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
”对曰:
“死罪,实病”上赐之剑。
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
“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
“具在。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适为中郎将次:
依次
B.属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之。
”属:
通“嘱”
C.常让他将让:
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
辅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B.而绾称病不行C.上以为廉D.而君不任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绾称病不行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文帝且崩时
斥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C.上赐之剑
执其手而与之谋
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5)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
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
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曾想赐给
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
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
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
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
亦
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译文:
②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译文:
附:
答案及简析
1.
(1)D(句③“策马”是为了与世充辞别,句④叙“贼”,都与秦琼“英勇善战”无关,句①与“英勇善战”有关,但不在正确项中)
(2)A(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
2.
(1)D(句①③都是说周新因善决狱而闻名的情况,而不是“善决狱”的本身)
(2)A(说“商人失金案”与“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
3.
(1)C(让,推让)
(2)C(以为,古今都是“认为”之意。
任职,负起责任;其次两个词语古今意不同显然)
(3)D(A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C项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D项前一“以”,介词,因为;后一“以”,介词,用)
(4)A(句③说“有战功”,句⑤说因功而升迁,句⑥叙被罢官的原因,都不属“醇谨敦厚)
(5)D(“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
(6)①皇上派人去取之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盛,音chěng;服,佩带)②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过失去侯爵。
(坐,犯……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古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