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843513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9.54KB
化学式说课稿.docx
《化学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式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式说课稿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1)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②、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2)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学式的写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学会化学式的意义,写法,读法。
记忆特殊物质的化学式。
教学难点:
化学符号中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化学式的意义,写法,读法,弄清各种化学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讨论与交流,练一练,说一说。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
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
”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学式的意义,写法,读法.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复习提问一些常用元素的符号。
从而引出化学式的定义。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化学式的意义,通过学生说一说巩固达到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学式书写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学式的意义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写法。
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
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书写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
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学式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观察讨论,教师指导突破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观看课件,总结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通过练习辨别不同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五)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
可以用分类法记忆特殊物质的化学式。
(六)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学式定义:
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的式子。
二、化学式的意义
(1)宏观:
表示某物质。
(2)宏观:
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
(3)微观:
表示一个某分子。
(4)微观:
表示构成原子的种类及个数。
三、化学式中个数字的意义
前边数字表示:
分子个数。
右下角数字表示:
一个分子中含有的某原子数。
四、化学式的写法
单质
、氧化物:
氧元素符号写右(后)。
、化合物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金属写左非金属写右。
五化学式的读法: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从右向左读,读作:
“谋化谋”。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
课后反思
《化学式》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
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
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
谢谢大家。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希,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
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
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多媒体辅助法:
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
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
例如:
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
反应会有什么现象?
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
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
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
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
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
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
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
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
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
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
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
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
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
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盐 ③食醋 ④糕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 ,溶液由 色逐渐变成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又观察到 的现象。
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强化巩固难点)
第四个环节: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
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
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
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碱的性质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烧碱、消石灰水、氨水的颜色、气味
液氨有刺激性味道、无色
烧碱露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快(发热)、潮解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快(发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
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
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
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
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知识体系。
但对一些发散性思维要求高、逻辑思维要求严密又是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上,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设计意图:
对于这种全新的概念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并掌握它,因此这节课复习课我主要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安排自己的学生活动,老师只是在发现问题时做一下指引。
首先:
由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及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这些在平时的讲课以及练习中已经接触过,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遗漏。
其次: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了难度不同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及解题方法的印象并感受收获的喜悦。
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构建溶液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溶液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及共同进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初步认识构建溶液知识体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3分钟)
【师】一杯白糖水我们化学里叫它什么?
【生】蔗糖溶液
【师】对,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我们叫它蔗糖溶液,同学们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
他们都有什么用途?
【生】举例回答
【师】恩,溶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单元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分钟后由同学们选派代表给我们大家总结一下。
(5分钟)
【师】好了,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做最后补充。
(7分)
【师】大家很聪明,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讲解已经发下去的练习(25分钟)
【师】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的练习先做这么多,谁来给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作业:
学案的剩下部分为作业,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水的组成”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
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
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水属于哪类物质?
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
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元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式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