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842735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52KB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高三是忙碌的、高三是辛苦的,高三也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一年。
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高三学生还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进。
无忧考网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练习题》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篇一】
原文:
将进酒
唐代: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
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一作:
何足贵;不复醒一作:
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
自古;惟通:
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
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将进酒:
属乐府旧题。
将(qiāng):
请。
君不见:
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
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
高堂:
房屋的正室厅堂。
一说指父母。
一作“床头”。
青丝:
喻柔软的黑发。
一作“青云”。
成雪:
一作“如雪”。
得意:
适意高兴的时候。
金樽(zūn):
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会须:
正应当。
岑夫子:
岑勋。
丹丘生:
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杯莫停:
一作“君莫停”。
与君:
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
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
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不复醒:
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陈王:
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
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
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恣(zì):
纵情任意。
谑(xuè):
戏。
言少钱:
一作“言钱少”。
径须:
干脆,只管。
沽:
买。
五花马:
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尔:
你。
销:
同“消”。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
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馔玉何足贵: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鱼凫()石栈()猿猱()
巉岩()喧豗()扪参()()
砯崖()崔嵬()吮血()咨嗟()
3、解释下面加点词。
(1)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二、阅读《蜀道难》,完成下面题目。
(1)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
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2)文中以“六龙回日”的神话,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
答:
(3)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
写蜀道人事之难,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映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摹写神情、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
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
这种表现方
法,在古诗中叫:
(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
作者运用的修辞方
法叫:
(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
答:
(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诗句悲叹什么?
(回答不超过5个字)
答:
(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
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不超过6个字)
答:
(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
后者的角度是: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
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
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答:
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
“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
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
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
(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
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
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
(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
很多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
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答:
四、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前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五、背诵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5、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领土的作家”。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
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1.写作背景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例如,在武汉,曾任清廷21混成协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
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
辛亥革命流产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
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华盖集·通讯》)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
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
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
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有关这方面的形象论述,参看《语文读本》第三册鲁迅《春末闲谈》。
)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2.国民性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那么,鲁迅是如何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
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
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
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
鲁迅敏锐地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
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者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
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
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
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
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
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同步练习题:
【模拟试题】
一.结合小说中的下列语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
(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性格特点:
第二组:
(1)老实说: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指王胡)。
(2)“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小尼姑)的面颊。
(3)“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你……”
性格特点:
第三组:
(1)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2)“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
太可恨!
……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
(3)“造反了!
造反了!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
性格特点:
二.指出下列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1)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答:
(2)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
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
他们白跟一趟了。
答:
三.阅读茅盾的《阿Q相》完成1—5题。
①想来读过《阿Q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Q的思想意识罢?
《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这种“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②“阿Q相”的要点,约可摄举如下:
③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
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④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分,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⑤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⑥《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
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⑦那末“阿Q相”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罢?
此又未必然,因为同是黄脸孔中国不尽是那样乏。
不见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的浴血苦战么?
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在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⑧在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1.联系上下文,解释“乏”的含义:
2.本文共8个自然段,用“//”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课文中的阿Q精神与此文的“阿Q相”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4.为什么说“阿Q相”就是“大人相”、“圣贤相”的别名?
结合上文作简要分析。
5.结合课文及此文,指出阿Q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
四.阅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学风格和文人的条件
这牵涉到风格问题,“风格就是人”,每个作者都有他的特性,都有他的特殊风格。
所以严密地说,风格不是可模仿或普遍化的,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
但是话虽如此说,他在成就独有风格过程中,不能不受外来的影响。
他所用的语言是大家所公用的,他所随的精神遗产来源很久远,他与他的环境的接触影响到他的生活,就能影响到他的文章。
他的风格的形成有他的独异点,也有他与许多人的共同点。
如果把这共同点叫做类型,我们可以说,一时代的文学有它的类型的风格,一民族的文学也有它的类型的风格。
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基础。
文学需要“学”,原因就在此。
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像。
许多作家的厄运在不学而求创造,也有许多作家的厄运在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
安于模仿,类型的风格于是成为呆板的形式,而模仿者只是拿这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装腔作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
从历史看,一个类型的风格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容易变成呆板的形式供人装腔作势,想要它重新具有生命,必须有很大的新的力量来震撼它,滋润它。
这新的力量可以从过去另一时代来,如唐朝,作家撇开六朝回到两汉,19世纪欧洲浪漫派撇开假古典时代回到中世纪;也可从另一民族来,如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英国莎士比亚时代接受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从整个的中国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类型的风格到了唐宋以后不断地在走下坡路,我们早已到了“文敝”的阶段,个别作家如果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
西方文化的东流,是中国文学复苏的一个好机会。
一个文人必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除了这一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看,那就只有两种敏感。
一种是对人生世相的教感。
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
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教感。
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每个字在每一个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重罪过,发生嫌憎。
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
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自己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现生死是一种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的不是那么一回事。
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
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1.文学为什么需要“学”?
答:
因为□□□□□□□□□□□□□□□□□□□□□□□□□□□□□□□□□□□□□□□□□□□□□(不超过45字)
2.在对待模仿与创造的关系上,文中指出了哪两种错误倾向?
答:
一种是□□□□□□□□□□
二种是□□□□□□□□□□(以上均不超过10字)
3.文中将语言文字喻为“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意在说明什么?
答:
说明□□□□□□□□□□□□□□□□□□□□□□□□□□□□□□□□(不超过32字)
4.第2自然段用柏拉图和匹夫匹妇两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答:
□□□□□□□□□□□□□□□□□□□□□□□□(不超过24字)
5.下面的说法是从第1自然段中归纳出来的,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三项是()
A.作家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中,总离不开模仿,但更不能没有创造。
B.模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上册 知识点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