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docx
- 文档编号:840657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7.97KB
李清照.docx
《李清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
目录
一、探讨一下李清照词种愁味浓厚的各种原因。
(一)首先是李清照主观感情的结果。
(二)其次是特定社会环境的压抑。
(三)最后是李清照个人饱经忧患的经历。
二、下面我们继续探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愁情
(1)少女时代浅浅的春愁。
(2)少妇时期的淡淡的闺愁。
(3)夫妇间的深深的离愁。
(二)、李清照后期词的愁情
(1)中年丧夫后的愁与苦。
(2)晚年国破家亡的愁与恨。
三、如何看待李词的愁情
内容提要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河上的一枝绮丽的仙葩,女词人李清照的成就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纵览其词,“愁”是主旨,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
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诸多言愁词人中的地位,都是无人能企及的。
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是词人卓绝的才华、非凡的学识和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及其一生中独特的际遇息息相关。
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的变迁,使她的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她的作品的愁情,也像陈年老酒一样,越酿越醇。
本文试着就李清照的生活与前后期词作结合起来探索李清照词作的愁情的原因和内容。
关键词:
李清照凄清孤寂相思离别之愁家国之愁
载不动,许多愁
——漫谈李清照词之愁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之词,卓然自成一家,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异彩纷呈。
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愁”字竟然出现15次之多,愁词多至近10首。
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探讨一下李清照词种愁味浓厚的各种原因。
(一)首先是李清照主观感情的结果。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官宦子弟,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诸如读书、求学、交友、从政以及其他士大夫文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他不可能像柳永所写的那样“似恁偎香倚暖,抱着日高犹睡”(《慢卷轴》),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妙,但其余各句亦堪玩味:
“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
“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
“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
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二)其次是特定社会环境的压抑。
封建时代是一个追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杨海明曾经在《凄清孤寂:
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中说“李被‘指定’要与凄清孤寂情怀结伴一生,李之凄清孤寂的情怀是‘天生’和‘难自弃’的”。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非常低下,李清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把所有的希望、理想、感情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嫁个好男人,是幸福的唯一依靠,应该说,李清照做到了。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夫妇二人恩爱异常,可谓是伉俪情深。
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
这首《一剪梅》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三)最后是李清照个人饱经忧患的经历。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很多词里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与前期词中的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离愁、相思不同,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
李清照历尽人世沧桑磨难之后,吐出了对生活的惶惑之感。
往日的那种夫妇一起烹茶猜书、饮酒赏菊、笑语不断的日子早就已经随风消逝了;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的病故、阴险的污蔑和恶毒的中伤,流落异乡的凄凉晚年,这一切都在词人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一切“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
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这结尾,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这深切的“愁”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其中充满了词人的身世遭遇之悲、沦落异乡之悲、国破家亡之悲。
二、下面我们继续探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愁情
(1)少女时代浅浅的春愁。
在李清照十六岁(1096)那年的初春,李清照离开故乡随父亲一起来到汴京,与父亲、继母和弟弟居住在一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虽然汴京有美丽的海棠,但是清照还是思念故乡,她把自己的乡愁和着少女的春愁一起写进了《浣溪沙》里: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词的起句,开门见山,点明伤春的题旨。
其时词人盖结錞未久,丈夫赵明诚负笈出游,丢下她空房独,寂寞无聊,以至连头发也懒得梳理。
,“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
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
接下来两句是写景,“晚风庭院落梅初”,是从近处落笔,点时间,写环境,寓感情。
“落梅初”,既梅花开始飘落。
深沉庭院,晚风料峭,梅残花落,境极凄凉,一种伤春情绪,已在环境的渲染中流露出来。
词的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辞意极为婉转,怨而不怒,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画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2)少妇时期的淡淡的闺愁。
例如《点绛唇》原文如下: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一开始词人就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篇写凭阑远望。
“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
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3)夫妇间的深深的离愁。
如果说早期的清照不知道何谓“愁”,那么自从和丈夫分别后,她的生活便失去了重心,无论看到什么,都能触发她心中的悲情别绪。
即使是毫无关联的事物都能引起她对丈夫的眷恋,最具代表的便是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的那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秋天的凉意本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不由的悲从心生。
“薄雾浓云愁永昼”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也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
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的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的愁绪——“有暗香盈袖”。
半夜的寒意将作者冷醒,却发现枕边无人陪伴,心中的寒意不由的更加深了一层。
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
“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总爆发。
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但末句的“人比黄花瘦”已将作者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翻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李清照后期词的愁情
(1)中年丧夫后的愁与苦。
.
南渡后,李清照的愁已经从“两处闲愁”“一段新愁”,发展到“载不动,许多愁”和了不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
和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相比,李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重,是无法摆脱的。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居金华时。
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事事休”,所谓“事事休”,至少有三个原因:
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
敌人的侵略,不仅威胁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也威胁到个人的存亡。
这个,凡是具有国家民族意识的人总是会十分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但在这动乱的年代,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还有人不知亡国之恨,还在追逐欢乐,词人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这种愁到底有多深有多重?
“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是一首老泪纵横的孀妇哭泣的泣不成声的悲歌,哀婉欲绝。
(2)晚年国破家亡的愁与恨。
公元一一二七年,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发生了“靖康之变”,接着北宋灭亡。
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对词人“玉壶颂金”的诬陷,更有对词人“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丧失殆尽,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风一转而为哀愁凄凉。
南渡前的李清照不甘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经常批判、抨击封建礼教,而南渡后,李清照则遭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厉打击,这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渡之初,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反对偏安,主张北伐(“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斥责统治者不愿赵佶父子南返的卑鄙心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是主和派所不能容忍的;再加上她的洒脱不羁、无所顾忌的超出礼教规范限制的举止行为,又是封建礼教所深恶痛绝的。
因此,她被诬陷为通敌叛国,因子虚乌有的“改嫁”一事而被攻击为“有才无德”。
李清照暮年有如一个“天涯沦落人”,漂泊异地,怎能不哀愁凄凉?
正如黄宗羲在《缩斋文集序》中的这样一句话:
“孤愤绝人,彷徨痛哭于山颠水筮之际”。
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借草草杯盘,以酒消愁,身处异地,孤独寂寞,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通彻心扉了。
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
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
我们来看看《永遇乐》这首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
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
词人把今日的临安与昔日的汴京的元宵盛况相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元宵佳节的华灯笑语,已经再也无法让词人展开笑颜,相反只能勾起词人对故国故土的深切怀恋,勾起词人在天下多难、大敌当前的形势下统治集团“直把杭州当汴州”的不满和讽刺,“次第岂无风雨”?
勾起对风雨飘摇的南方的担忧多愁。
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声声慢》最为典型,这是她的一首震动诗台的名篇。
全篇都写愁,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如血泪,是李清照饱经风霜忧患的低沉的倾诉与忧叹。
原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在这九十七个字中,她运用了惊人白描手法,展示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哀愁的心绪,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但又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消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急促的忧叹。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真如珠走玉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事实上,这时候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官邸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静的小花园设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佚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与世长辞了。
空屋陋室中,然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托安慰自己的精神呢?
因此,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异乡之地,举目无亲,陋室之中,别无长物,又怎能不冷清呢?
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指自己的孤寂生活——一个人索寞寡居,形影相吊,柳郁少欢,瞻念未来,前途无望,更觉凄零:
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凄凄惨参戚戚。
”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
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诉?
想到这些,凄凉,惨痛,悲戚便齐涌上心头。
这三句是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叠字用得巧妙,极好地表现了词的内容,很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
有人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有说“超然笔墨路径之外,岂特闺闱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有说“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法虽多,但都不外乎赞许这些叠字气韵顺畅,造语新颖,达意深邃,具有独创性。
的确,这三句虽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但字之自然妥帖,毫无雕琢痕迹,且达意深刻具体,使人读后如见其状,如见其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却偏说酒淡难敌急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
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
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
”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遍地金黄,秋菊怒放,该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啊!
而如今,词人已憔悴亏损,心灰意冷,还有谁有兴致去摘取它呢?
李清照是非常喜爱菊花的,在前面介绍过的《醉花阴》中,她用菊花既比自己又比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
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
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
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
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
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
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三、如何看待李词的愁情.
有的人责备李清照的愁与泪,不知道这个人凭什么理由去责备这个伟大的女词人的愁与泪?
她的“愁”和“泪”正是哪个封建时代黑暗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
别说是一个国破家亡、孤身飘零的落难妇女,就连辛弃疾这样一个硬铮铮的男子汉,生在这个无所作为、奴性十足的时代,都难免落下悲怆之泪: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晚年红巾翠袖,愠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但是辛弃疾毕竟是男性,虽然怀才不遇,但仍然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涯: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沉痛之余,以脱俗放达赢得几分豪气。
封建礼教对于男性的束缚远远不如女性,所以辛弃疾等男性可以放达纵乐、饮酒游山。
但是李清照身为女性,在失去了一切依靠之后,受尽重重精神压迫之后,却只能痛苦地独自一人饮泣。
她的愁和泪是烫手的,是通彻心扉、深入骨髓的。
我认为李清照的愁和泪是可贵的,标志着她是清醒的。
也许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是一个闺阁少妇的情愁,那么后期词中她的愁则是一个爱国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恨愁。
深刻的思想、精神痛苦比起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统治集团、那些犹不知亡国恨,还在纵情欢乐、醉生梦死的人来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李清照作为一个妇人,按照她的才华、身份也可以依靠别人过完余生或是和别人一样醉生梦死,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词来抒发自己的愁,独自一人过着忧郁、痛苦的生活。
她的心灵固然会空虚寂寞,可那是探索者找不到人生道路后的迷惘,而不是纸醉金迷者的灵魂的空白。
所以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比起统治集团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要高贵得多。
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更为后人所称道,她的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深刻力度的。
读李清照的愁词,如泣如诉,如血如泪的愁便凝然于纸上,力透纸面了。
注释:
1、《李清照论文集》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出版P2571984年5月第1版
2、《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3、李汉超主编/韦建平等执笔,《李清照词赏析》,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目录
1.《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田素文,
2.《李清照词作中“愁”的求解》,草雨田,
3,《李清照词:
怎一个”愁”字了得》,杜和平,
4、《点点滴滴总关愁》,文坛采
5.《李清照词中的家国之愁》,wenming,
,
参考文献摘录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自立其言,抒写情怀。
所作之词既富缠绵细柔的美感,又不乏超逸淡远之神韵。
作品意象轻灵疏淡,风致委婉清雅,抒情真深婉细,造语新颖独特,历来被奉为"婉约正宗",又推"词采第一"。
其卓然不群的艺术个性,在两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独标风姿。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生活环境中充溢文学与学术气氛。
她性情率真,胸襟开阔,学识超群,多艺多才,但受时代之限,又有襟袍不展之苦闷。
因而她笔下的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性志高洁又暗含感伤,打着较为鲜明的封建社会上层知识女性的印记。
纵观其词,多含一个"愁"字。
从前期作品中那个率真自由的少女、多情善感的少妇,到后期作品中那个飘泊无依的嫠妇,基情感发展中均伴随着一种渐次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