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四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40315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0.28KB
河南省济源四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济源四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济源四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济源四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济源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2、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买卖頻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5、《新唐书.百官志》载: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政府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B.长安的商品经济繁荣
C.政府制订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D.政府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活动
6、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7、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8、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
其目的是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9、某学者写到:
“衰落是一个容易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宗教改革D.工业革命
10.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2、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
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B.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C.东印度公司与政府矛盾尖锐D.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1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14、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
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
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C.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D.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15、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16.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17、张之洞曾说: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D.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18、《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救国主张。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他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则在近代工业
D.办实业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
19、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0、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1、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22、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
《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这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23、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
“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
“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八大二次会议
24、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此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5、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
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26、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市场完全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
A.商品贸易逐渐消失B.“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7、《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C.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8、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9、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是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30.列宁有言: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3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32、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
“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
”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B.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D.鼓吹地方实行自治
33、右图是一幅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
确信息是
A.福利制度的过度保护,导致激励效应降低
B.社会福利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C.福利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34、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
这一措施()
A.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B.是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3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
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该观点认为
A.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B.经济全球化是新殖民扩张与不稳定的因素
C.应该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39.“该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进行合作开创了先河。
”材料中的“该组织”应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40.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对其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结束及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
B世贸组织的仲裁消除了各国间的经济纠纷
C跨国公司遍布全球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D新型交通和通信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41.有研究显示,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金额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
其中约有66%是流到亚洲与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却极少,他们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
上述材料说明
A.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C.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不同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差异
4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
43.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44.“使朝廷之上,闾阎(民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在此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 B.君臣平等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45.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
“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倡导工商皆本B.萌发民本思想
C.提倡轻徭薄赋D.批判君主专制
46.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
“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C.梭伦D.彼特拉克
47.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48.彼特拉克说: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以上观点反映了( )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反对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49.“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主张因行称义
50.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A.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B.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C.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D.与封建势力妥协
51.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8
197.65
1954
169.52
1959
169.68
1955
183.94
1960
143.85
1956
192.75
1961
136.50
1957
195.0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
(1分)它对社会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2分)
(2)材料二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
(2分)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分)
(3)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
(2分)
(4)三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分)
52.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2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分)
参考答案:
1-5BDADD6-10CAAAB11-15ADBAB16-20CADAB
21-25DBCDD26-30DCCCC31-35ABAAB36-40BABAB
41-45DBBCA46-50BDABC
51.
(1)政策:
重农抑商。
1分影响:
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2分
(2)政策:
直接过渡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
2
农业方面的不同:
前者余量收集制,后者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2
(3)趋势:
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
2
因素:
增长: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下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或者“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或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
2
(4)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制定经济政策要尊重客观规律等。
2
52.
(1)原因: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分)
(2)差别: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2分) 派别:
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
(2分)
(3)主张:
经世致用。
(1分) 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济源 四中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