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完美整理版.docx
- 文档编号:840225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0.55KB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完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完美整理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完美整理版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
诗歌鉴赏指导
09050806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作品鉴赏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
此诗前两联刻画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3]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4]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解析:
醴泉,又名甘泉,气味甘、平、无毒;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浊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直译:
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
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
文学艺术才能超群。
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司马氏多所牴牾。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刺,辞语隐约,主要是五言《咏怀诗》82首。
【赏析】
曾国藩解曰:
凤凰,本阮公自况。
沈德潜曰:
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
所以怅然心伤也。
二人之解都可通。
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
这正是阮籍风格。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
lǐquán,甘甜的泉水。
《瑞应图》说:
常饮醴泉,令人长寿。
《东观记》说:
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日夕:
近黄昏时;傍晚。
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
中国的别称。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
伸长头颈。
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
恰好遇到。
商风:
秋风,西风。
摧藏:
cuīcáng,收敛,隐藏。
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
离开。
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
只。
恨:
遗憾。
怆悢:
悲伤。
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
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
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释】①米嘉荣:
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
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3.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
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赏析: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
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大约是此诗的初稿。
《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唐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
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
可见,《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后二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
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
诗中说:
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
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
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
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就正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
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
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
老子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
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4.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的孤单漂泊。
解析: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的孤单漂泊。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鉴赏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之愁的诗歌。
诗歌第一联就紧扣诗题“渡江”,说明创作此诗的灵感产生于扬子江。
长久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样的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
第二联,转过话锋,写到了太阳与青山,但这里绝不只是为了景物描写,上一句说“白日忙于我“,其实是反语,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下句说青山对着自己冷冷发笑。
青山笑什么?
从全诗看,之所以离乡背井,也只是为了追逐功名,显然在说青山冷笑他这样做,实则是自己在反思。
第三联就更直接地说明自己在思念家乡了,后一句再直白地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能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自己就象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
全诗抒发的思乡之愁是浓郁而哀伤的,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又有借用景物衬托,显得比较灵活。
训练二 鉴赏语言
1.唐诗《送邹明府游灵武》,然后回答问题。
曾宰西畿县⑵,三年马不肥⑶。
债多平剑与⑷,官满载书归⑸。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⑹,客馆未开扉。
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做简要赏析。
1.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被大雪覆盖的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鉴赏诗歌用字的技巧,首先要理解字义,然后结合诗句归纳答案。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藏”,即“埋藏”,大雪埋藏大路,说明雪大;“透”,即“穿透”,风穿透衣服,说明衣单。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颔联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意译】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
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
【鉴赏】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
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
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
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
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
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
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
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
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
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
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
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
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
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
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
“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
一以喻色,一以喻声。
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
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
“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
“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后三句是补笔。
“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
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
点得清楚,补得必要。
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
韩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ɡ):
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
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斗:
通“陡”。
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
3.最生动传神的是“竞”“闲”这两个字,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生动传神。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
张十一,名署,又称张功曹。
贞元十九年(SO3),天旱民饥,当时韩、张二人在京任监察御史,直言劝谏唐德宗皇帝,要求减免关中的徭役赋税,因而触怒了权贵,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为了开导对方,也为了表达自己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强抑内心的悲怨,写下了这首深沉含蓄、意味深远的诗篇,以赠答张。
诗的前两联写景抒情。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交代诗人居住地阳山的环境,突出山野的幽静、住户稀少。
春天的阳山空气新鲜、山色清净、江水清澈见底,哀猿的啼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这里诗人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同时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诗人年仅三十五岁,正值中年,本应为君王、为国家效力,却一下子由皇帝身边被贬到这荒凉的山区。
京城的繁华热闹,山野的冷僻荒远形成很大的落差,触动诗人对仕途坎坷的哀怨,因而他愈觉寂寞、孤独、不平和激愤。
然而这种感情还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孕含在景物中。
“篑彗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这一联是由全景到局部的转笔,诗人把镜头拉近,让读者在荒僻的背景上看到了春天的生机。
是粗大的竹子;踯躅,是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里。
二月花发时,漫山都被它染得火红,月余不歇。
句中“竞”与“闲”对仗工稳,生动传神。
以上四句,诗人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山色、水色、哀猿、村舍的勾勒到绿竹、红花的浓描,把阳山地区的景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幽静、冷僻的背景上,刻画了哀猿凄婉的鸣叫,这哀猿与诗人自我形象互衬,猿声与诗人的心声相和,让读者透过生机勃勃的春景,领略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愁。
诗的后两联叙事抒情。
五、六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是全诗的关键,是诗人内心复杂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韩愈给张十一的完满答案。
“未”字领起“报”与“知”。
一个被贬的罪臣,未知身死何处,仍然心系“君恩未报”,希求不要虚度余生。
这是何等的情怀?
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被贬的怨愤、回归无望的感慨,更多的却是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己、对友人的勉励。
七、八句“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这一联紧承上联提到的“死所”、“瘴气”的愁苦,进一步明确诗人的写作目的。
诗人从对未来的向往回到现实,吟罢张君的诗,无法摆脱的愁绪又涌上心头,令诗人一下子白发倍生。
品味全诗,诗人的愁思一刻也没有摆脱。
身处“闲地”,心念“君恩”;不知死所,仍念余生功业;愈加愁苦,却需将激愤、悲愁压在心底……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萦绕心头,才令他白发染鬓。
至此,诗人的深重愁情与张十一思乡思隐退的愁绪达到了共鸣。
这也正是韩诗深沉含蓄、意味深远的集中体现。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
化虚为实),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浓、不可化解。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背景
此词为绍圣四年(1097)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赏析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
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
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
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
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
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
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
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
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
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
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恨谁?
恨什么?
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
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
“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
”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
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
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
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
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 名校 高考 备考 复习 专题 训练 古代 诗歌 鉴赏 教师版 改进 完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