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docx
- 文档编号:839377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16KB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docx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
名词解释
天命不常(p38)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的政权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个道理。
在周公看来,周人灭商,并不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
而且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周公这种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小国寡民(p71名词解释)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这种思想否定了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伦理规则、礼义制度的价值,反映出倒退的历史观;但却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28.三纲五常学说(p189)
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分合论”,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关联的双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另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又称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
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
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
P71
2、兼爱:
墨氏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P84
3、仁政学说: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仁,即人心,爱人之心,人把仁爱之心用于所不爱的事情上就是仁,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以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但是把它完全寄托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即希望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P55
4、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P132
21.独尊儒术(p131名词解释或简答)
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所提出,汉武帝所执行的排斥其他思想,独尊儒学为大一统思想的措施,它初步实现了西汉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儒学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又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还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而装点得温情脉脉,所以就有了汉武帝崇儒的“独尊儒术”的实施。
对儒学本身而言,也终于拥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政权相结合的道路。
以后经过历代君主一再推崇,儒学始终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5、
6、韩愈的道统论:
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P217
7、周公天命不常: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P38
8、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
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P59-60
9、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P54
10、庄子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其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否认一切文明成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P75-76
11、至德之世(p75名词解释)庄子在《马蹄》篇里对他所说的至德之世描述道: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对整个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在庄子看来,在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至德之世”这种思想,否认了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理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10.居安思危:
唐太宗掌权后,魏徵就是是告诫他要居安思危。
他认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
所以,唐太宗认为天下稍安,尤需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知前提。
P138
11、法家的法术势:
韩非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以民众为统治对象的,公开的成文法。
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持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的原则。
术,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为君主独有,君主用术不可捉摸。
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势,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云用法和术的前提。
他认为势是君主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有势与无势。
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
其内容就是德和邢。
P108-110
12、天人不相关预论:
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韩愈的等人主张的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集中批判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自然形成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天的自然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形成天人不相干预论,表现出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P220
简答、论述、材料题
1、为什么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殊途同归?
P61
(1)孟子认为人性善取决于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是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或者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他只看到了在血缘关系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
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善的。
(2)荀子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皆好利,皆有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他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
但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3)所以,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形上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制约。
2、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P92
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的要领主要有三点:
(1)不尊贤。
慎到认为,君主尚贤就会使贤人在民众中有声望,人民只知贤人不知君,尊贤不尊君,在客观上为自己树敌。
(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军主要使权力不旁落,就要设法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要挟臣下。
(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应善用权术,即尽量的发挥臣下的作用,让其把事做好,而君主就坐收渔网之利。
3、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P191
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1)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
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再坚持道德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
更化和有道伐无道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方式。
(2)更化是之某种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不道德演进史,王朝更迭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3)有道伐无道是指易姓更王,君权交替。
治乱得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是否遵道而行。
秦无道而汉代之。
4、介绍唐太宗的依法治国思想。
P145
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多个方面,重点有两点:
(1)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
在唐太宗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中,明确了赏罚制度,法制建设得以加强。
接下的《唐律疏议》的法制体系相对完善。
(2)严格以法治吏。
这是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择人任官,以及对于官员是否依法行政的处罚与奖励等。
且对司法官吏的考核尤为严格。
这些体现了唐初贞观统治集团法制思想内涵着高度的政治理性。
5、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含的主要内容。
P73-74
老子认为,无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途径,其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纷争根源于尚贤。
不尚贤,可以收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认为,盗贼多更多是因为人为提高了难得之物的价值,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产生了盗贼。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老子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以智治国,民众变聪明,要是反抗起统治者,必然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要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
(4)慎征伐。
老子主张专制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对待战争要慎重,不到迫不得以不能发动。
老子的无为政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
6、法家学派有何特点。
P90
(1)重视法律的作用。
他们主张依法治国,一断于法。
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
且轻罪重罚。
忽视德治的作用。
(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主张君主专断独裁,操法术势三柄,驾驶民臣统治民众。
(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法家认为耕战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养战,农战结合。
(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因此缺乏社会批判精神。
认为远古不如当今,试图对传统的政治进行全面的变革。
7、鲍敬言无君论思想主要内容。
P160-162
鲍敬言是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
他否定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以天地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的平等性,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之一亦是天然平等的。
他还断言人类社会确实存在一个自然平等的时代。
(2)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
鲍敬言指出国家及君主是强者欺压弱者,智者欺诈愚者的结果,因此,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虚伪,纯属欺人之谈。
(3)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主穷奢极欲,赋役繁重,刑法严酷,伴随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人民无穷的困难,君主是万恶之源,要想在根本上产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取消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
8、论述秦始皇的尊君思想。
P127-128(不怎么回会)
秦始皇在政治指导上鼎承法家传统,是法家“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他崇尚的法治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为此他在实现了江山一统大业之后,决定更改帝王名号,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
从此皇帝就成为君主专用的至尊称号,把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推向了顶峰,臣民要绝对服从。
而在李斯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皇臣,莫非皇土,群臣百官不过是君主实现利与欲的工具,固皇帝可以穷奢极欲,为所欲为,独裁专断。
他的的“督责”、“深罚”理论,在理论上将君主专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
9、论述周公慎用刑法的思想。
P41
周公认为,周公认为国家是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就会招致民怨,要吸收历史的教训。
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
(1)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量罪定刑,适当使用刑罚,不能随心所欲。
(2)他还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
罪不重但不思悔改者,该杀,罪重,但罪有缘由,又有悔改表现,则不该杀。
(3)周公认为,专制国家动用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劝善,在使用刑罚时应以善为怀。
使民众心悦诚服,改过自新。
10、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内容。
P49-52
孔子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目的,而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的善化,所以,他认为,以德治国,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途径。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治。
因此,他主张专制国家应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遵循礼的基本精神即礼让,治理国家。
目的就是要恢复等级秩序,追求专制主义政治理想。
而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他主张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官吏。
所以,一个人要先学习礼乐知识,才能为官。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在孔子看来,专制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
同时,他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上知下愚,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另一部分人谋食,君子谋道不谋食,知识成为统治者的私产。
民众是社会底层的愚民。
孔子认为,愚民政策是专制国家最好的政策。
11、韩非子法术势的思想定义。
P107-108
韩非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
(1)法,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以民众为统治对象的,公开的成文法。
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持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的原则。
(2)术,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为君主独有,君主用术不可捉摸。
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高深莫测。
第二,虚静无事,静观其变。
第三,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
第四,循民责实,参验群臣。
这些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3)势,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云用法和术的前提。
他认为势是君主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有势与无势。
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
其内容就是德和邢,一方面以庆赏诱导臣下,一方面要以杀戮约束臣下。
除此之外,还要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韩非的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利益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理论。
他把君主的利益置于一切人的利益之上,主张君主通用权术来愚弄臣下,用严刑峻法来统治民众,无疑是不可取的,但是他对君臣之间关系的揭露却是真实的。
12、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P144(不怎么回会)
由于唐初国库空虚,经济凋敝,人民极度贫困的社会状况,统治者稍有放纵就会激起民愤。
于是,李世民特别关注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隋末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者的沉重打击,使唐太宗重新认识到民众的巨大政治力量,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识到君主、国家,民众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民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君之道在于重民、保民,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并由此出发调整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他的安民思想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贞观时期,生产状况迅速好转,社会秩序井然,政局稳固,君臣关系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开创了被益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
其民本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上重视君民关系。
(二)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三)法律方面重视礼法合一、公正执法。
(四)统一边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贞观集团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P144
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
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
把贤能与否作为任人的唯一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
他任用曾力荐要铲除他的太子谋士魏征,这为他开创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用人如器各取其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
如何用人,委以合适官职,最大发挥其才能,唐太宗对此有正确的把握。
他对群臣的优长有准确的认识。
如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魏徵能谏。
他能够用其所长,形成高效能的人才群体结构,在治国上取得明显效果。
14、试述庄子社会批判思想。
P81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
文明时代的一切事物,在庄子看来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
虽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却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为圣。
他们不仅不值得效仿,且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他们不是治天下,而是乱天下,与盗贼没什么差别。
不同的是,盗贼窃财则被拘,君主诸侯窃天下却成为国家统治者。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违背的,这些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而名分与知识正是道德衰败的凶器。
礼义兼让,也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但庄子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先圣留下来的经验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现实生话中伪诈现象、盗窃之行,都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结果。
15、试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P52
孔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克己忍让是最高尚道德的具体表现。
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不计个人得失,让字当头,许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他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认为,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3)孔子还认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即“君子无所争”,在政治上不能犯上作乱,在经济上要安贫知足。
孔子把克己与忍让作为解决现实生化矛盾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对于残忍的统治者也不主张反抗,他的人生哲学,尽管就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并不是教育人们积极的改造社会,与恶势力进行抗争,所以,也是消极的。
16、试述商鞅关于法律的作用,法治的原则,并作简单的评价。
P97-101
(一)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不可一日无法,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
法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法律能够定分。
商鞅说的名分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
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诸如百人逐的现象,根本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不确定。
所以,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就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
而这又必须依靠法律,所以他主张“立法名分”。
(2)法能够胜民。
商鞅很明确的指出,法律的对象是人民,法律的主要功能就是镇压民众的反抗。
法律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3)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的目的就是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君主操刑与赏两种工具,奖勤于农事,用于参战者,罚堕于农事,不勇于参战的人。
在法的驱使下,民众不得不趋于田亩战场,实现国富兵强。
(二)基于此,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应坚持三个原则。
(1)要刑无等级。
商鞅认为法的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才能达到治,因此,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
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除君主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功不抵过。
还有社会中的伦理原则也不能与法律相违背。
(2)要明法利民。
商鞅认为,行使法治,首先就必须公布法律,让臣民都知晓,增强法制观念,使其“知所避就,避祸就福”,从而便利民众。
(3)要轻罪重罚。
商鞅认为,为了实现法治,就必须是民众对法律有所畏惧,唯一的办法就是轻罪重罚,实行严刑峻法。
用重刑处置轻罪者,重罪就不会出现了。
轻刑等于无刑。
同时,执法过程中还应刑于将过。
只要发现犯罪苗头就要动刑罚,重赏告奸的人。
(三)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主张,较之以往是进步了,但是,他的法治思想远远不是民主性质的政治理论。
(1)他的刑无等级不不等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专制君主在法律制裁之外。
(2)刑事法治的必要性方面,片面的强调法胜民则国治这点,民众只能服从遵守法律,法律却不保护每人的权利和尊严。
(3)商鞅虽然说法律要公开,执法要公正,但又主张刑于将过,刑于未然,使法治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法治理论在中国古代社会付诸实践却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传统中国没走上法治道路,法家至少该负理论上的责任。
17、论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批判思想。
P266-269
黄宗羲以天下为公为原则,对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
(1)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
黄宗羲认为,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不顾天下苍生死活,君主不再是公利,不再能代表天下,相反,君主本身就是天下的大害。
、
(2)君主制不仅为天下大害,君主本身也不仁。
黄宗羲认为,天要立君,就是要把教养民众之责托于君,但是君主没有负起这个责任。
社会的一切不仁不义现象,根源就是君主不仁。
(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
法,指的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良法,没有公法,三代以下法度为私法。
还有法愈密天下愈乱,根源就是所谓的法事非法之法.
(4)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违背了天下为公的原则。
君为臣纲,臣无条件的服从君主是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臣被视为君主的仆奴,无条件的尽忠,极不合理的。
臣要是仕于天下而非君主,应以天下万民为重。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政治 思想史 考试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