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专现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839162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81KB
高升专现代文阅读.docx
《高升专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升专现代文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升专现代文阅读
高升专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理解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第一部分(必做):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的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
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
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一、文章阅读策略:
(1)边阅读边勾画。
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
比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
每读完一段,边归纳出段意。
文章读完,文章的基本结构便总结出来。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
划出选项对应的区域,标出1A1B等字样,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内容。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
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
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错误。
(6)选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
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选择题的解答方法(答题提示:
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
1、词语理解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分辨先后顺序。
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如果是判断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删: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
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
(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有些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
所以要仔细判断。
㈩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3、信息筛选题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
找出推断的根据。
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
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
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
在对比了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
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
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
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
他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
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
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地辨认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人与人的交往,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以及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意——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
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视网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
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
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
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射出来。
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出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
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或恐惧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平常的四倍;遇到郁闷、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
实现结果表明,1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
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
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同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
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它们一般不会跟着看。
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它们便会跟着看过去。
当我们使头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
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
这恰恰是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和不具有的本领。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的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它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表明其他灵长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
8.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及时处理收到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人的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映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成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越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文标题的一项是
A.人眼有哪些秘密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D.眼睛的实际功用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
“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高考常考),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
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
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
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
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顺序:
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
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
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各自的作用,如: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
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其中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为高考常考)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附: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
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练习: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在外行走,常有绿树掩映的村庄撞进眼帘。
树木和村庄相融相映,让人捉摸不透到底谁主谁次。
其实,是村庄在树木里还是树木在村庄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丛丛翠色诱人地环绕着村庄、村庄也在树木里更显妩媚的时候,让人内心不由自主生出一份宁静与祥和。
由此,我固执地认为,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
只有树木,才能让村庄青春永在。
面对这些村庄,心中莫名地翻腾着一种对家乡怪怪的思绪,细细想来,这要归结于那些矗立在眼前同时也植根于内心的树木。
很多年前,和邻乡一位当过支书的老人说起我的家乡,“一个村庄里连棵树都没有。
那地方有什么好啊!
”他的这句话叫我的心急跳了一下,也急痛了一下。
后来我自己回到家乡,看着满目荒凉然而又魂牵梦萦的土色故乡,也只能任由五味交替腌渍灵魂。
曾经的家乡的树木,就这样又一次走进了记忆走进了心灵。
我想,一棵树立起来高不盈数丈,倒下去也高不过数尺。
然而,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处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
现在的家乡,几乎看不到树木,一个个村庄赤裸裸地矗立在黄土地上刺目刺心,灰蒙蒙地缺少生机和灵性,肆无忌惮地弥漫着一种悲哀的情绪。
家乡以前也曾有一片几百亩大的树园,绿在村庄的东南角。
园子里长满了杏树、桃树、柳树、榆树、沙枣树、由玩伴儿牛牛的爷爷看护。
每天放学,我和牛牛都要先到树园里铲草、玩耍然后才会回家。
春天的榆树,夏天的酸杏,秋天的毛桃和沙枣,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最奢侈的果品。
而离村庄不远的看头山则是公社的林地,山上同样也长满了榆树、沙枣和毛桃树。
每年的春天,淡淡的花香都会弥漫在周围的一片村庄之中,让人不由得想把这清香的空气永远留存。
现在这些树木呢?
我问过很多家乡人,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唏嘘不已。
包产到户后,树园也分片到户了。
满园的树木便陆陆续续遭到砍伐,能用的被搭了棚圈,不能用的成了烧柴;树园的旧址现在早已经住满了人家。
曾有一段时间,政府为了减少开支,裁减了护林员,将防风林划片承包给了个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砍伐。
村庄里的树木也因庄园的改建而无踪影,以至于在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中,家乡都很难看到树的身影了。
前不久和童年伙伴聚在一起,说起童年趣事,说起看头山、树园,也谈到家乡的现状,这才陆续知道,山上坡地因退耕还种植了柠条,今年的雨水好,山上又能看到绿色了。
只是因为干旱,树木的成活率不高。
大家都说,恢复绿色家园的难度很大,但应该庆幸的是,毕竟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
一颗树站起不盈数丈,躺倒也不过数尺,尺与丈之间就是丈量灵魂的尺度。
一片站立的树是一个地方灵魂的美丽展示,一片躺倒的树则是这个地方灵魂在集结死亡。
家乡将何去何从?
我当然忍不住要想,让家乡成为绿树里的村庄,也应该是经历了颜多变故的家乡父老的愿望吧!
11.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有什么作用?
(6分)
12.文中说,“就是在这尺与长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
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6分)
13.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6分)
14.作者在文中说,“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后来又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7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升 现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