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论》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837649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7.71KB
《哲学简论》复习题.docx
《《哲学简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简论》复习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简论》复习题
《哲学简论》复习题
1、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
亚里士多德按照人类的活动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三类:
(1)针对理论或认识的理论科学,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2)针对实践活动的实践科学,其中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
(3)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科学,其中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至于逻辑学,属三类之外,被称为工具学科。
2、想象不同于思维的重要意义(P54)
(1)想象使人回到现实
(2)想象赋予“物”以意义
(3)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现实事物的意义
3、审美意识的特点(P124)
(1)直觉性。
但不能认为所有的直觉都是严格意义的审美意识,而应该是原始的直觉性经过间接性达到更高一级的直接性。
(2)创造性。
简单的说,就是指的一次性或不可重复性。
(3)愉悦性。
审美意识是超越主客关系达到与周围事物交融合一的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是人的生命的激荡,人因这种激荡得到适当形式的表现和书法而获致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所谓“美的享受”。
(4)超功利性。
即不计较厉害的特性。
总之,审美意识的直觉性、创造性、愉悦性以及超功利性,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对主客关系的超越性。
4、“大言”与“小言”
(1)“大道”不作“小言”之言,更具体的说,“大道”非“小言”所能言者。
独立于感性对象和概念的“语言言说”颇有点类似庄子的“大道”“大言”;人的言说有点类似“小言”。
(2)知觉中的东西言说者“道言”。
关于个人知觉中的东西是否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问题。
5、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联系(P3)
两种在世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主体—客体”
含义:
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特征:
(1)外在性。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外在的。
(2)人类中心论(对象性)。
人为主,世界万物为客,世界万物只不过处于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
(3)认识桥梁型。
通过认识而在彼此外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建立主客的对立统一。
“人—世界”
含义:
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血肉相连的关系。
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
特征:
(1)内在性。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
(2)非对象性。
人是万物的灵魂,这是人高于物的卓越之处,但承认人有卓越的地位不等于认定人是主体,物是被认识、被征服的客体或对象。
人与物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
(3)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人不仅仅作为有认识(知)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情、有意、有本能、又下意识等等在内的存在物而与世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两者的联系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这个大前提,然后,人才可能作为主体而认识客体,没有这个大前提,主体是不可能越出自己的范围而认识外在的客体的,也就是说,不可能达到主客的统一。
主客的统一植根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合一。
这就是“主体—客体”结构和“人—世界”结构的关系。
6、哲学中“两种超越”及其目标(P30)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纵向超越,是从现实具体事物到抽象永恒的本质、概念的超越,是指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在超越到非时间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
以“主体—客体”为前提的追问方式。
横向超越,是从在场的现实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或者说未出场的)现实事物。
以“人—世界”为前提的追问方式。
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相同”就是“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相通”是“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包括在场的与不在场的)之间的相互融通的整体。
纵向超越和横向超越
前者是作为主体的人站在客体以外追问可以的根底,后者是人处于世界万物之中体悟人如何与吴强五金的万物融为一体;前者追问的是外在的客体是什么,后者追问的是人怎样与世界融合为一。
所以严格地讲,对于后一种活动来说不能用追问,追求之类的语词,这些词总是带有外在性。
相同与相通
相同就是所说的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相通乃是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包括在场的不在场的指尖的相互融通的整体
7、人的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P21)
(1)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指无主客区分、无自我意识的阶段,称之为“感受”。
人在此阶段中,自始就处于与世界打交道的活动中,这是一种本能活动。
(原始的本能活动:
无功利主义)
(2)“主体—客体”关系阶段。
①意识阶段:
开始有自我意识,能区分自我和对象,意识到自我之外尚有物与我对立。
②认识阶段:
一是直观(“直观”某物不仅意识到此物存在于自己之外,而且进一步意识到此物在时间与空间之中。
);一是思维(摆脱了直观中的的图像的抽象活动)。
③实践阶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一是自然科学的实践;二是经济的、政治的实践;(前两者是功利性活动);三是道德的实践(具有功利性)。
(3)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审美意识(超知识性、超功利性、超道德性)
8、对真理的理解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1)真理在于从个别存在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真理的处所不在认识上的判断,而在对存在者以如其所是的样子去揭示、去蔽。
(2)真理与实践。
(3)执着与绽出。
“绽出”就是超越,即超越在场的东西,通过想象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从而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亦即达到真理。
9、“去蔽说”的真理观(P71)
是否可以只因为有了人,事物(存在者)才被揭示而有意义,就得出结论,说一切真理都是主观的呢?
如果把主观的一词理解为人性随意,那当然不能说真理是主观的。
但如把主观的一词理解为一切真理与人相关联,那倒是可以这么说的,但这里的“主观”的意思显然已不是独断任意了,因为人的生存就是要让事物的面貌如其所示的样子被揭示出来。
是人使事物去弊而显示其本来的意义,是人使事物成其为它之所示。
10、“纵向超越”(P30)
第一种方式首先是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所采用的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解中的东西的追问。
这种方法就是,为了要说明某种事物,就直接地指向别的事物,即在别的事物中寻找某事物的根底。
11、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关系(P242)
(1)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无道德意识→道德意识→超道德意识
(2)审美意识优于道德意识。
审美意识超越和优于道德意识有以下几点:
①它不再像道德意识那样关心和攫取显示存在物,不再计较利害,而是对现实存在蓦然置之,但又非禁欲主义;②道德意识总是预悬着或向往着一种目的,它总是出于一种应然的态度,审美意识就是现实,没有预悬着的某种明确的目的来限制自己,它是完全自由和自发的;③道德意识虽出于一心为他人谋幸福,但只要它停留在道德意识的领域,则己与人总还是有某种去别的,道德意识是在区分己与人的基础上再求两者的统一。
(3)善是美的必然结论。
12、两种不同的语言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简论 哲学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