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837073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25.88KB
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提纲完整版
毛概复习提纲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
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
(1)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低起点决定的;
(2)是由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决定的。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答:
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刻变革,把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这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原则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拄。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于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5、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发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与生活以深刻的、全方位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部门内部,相反它将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
时下离我们最近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例子,它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也提出全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影响“利大于弊”。
科学技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
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影响社会。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决定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1.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2.先进的劳动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
3.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
4.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管理极大地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本世纪前,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在当代,是按照“科学—技术—生产”的顺序发展。
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发电等方面的应用。
(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1.产业高次化,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动力和资本,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2.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如软件);
3.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
(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1.高科技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
二、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使人们能获得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物质生活更丰盛。
三、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权力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
(一)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酝酿新的主导产业
(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
(四)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
(五)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的观念和格局
(六)人类生产、工作和生产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四、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人类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对类发展有害的能力。
(一)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如世界村的形成
(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科技发展失调给又人类造成危害:
1.科技负功能的危害(如DDT农药的大量使用,对人和生物产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2.对科技管理失控的危害(如核电站事故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3.高技术犯罪(如计算机网络已被用来犯罪);4.科技发展及应用引起的生命、资源/环境、信息/网络、空间等重要的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五、科学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氢能技术,将造就一个又一个的经济高增长,推动着整个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7、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
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8、改革的必要性与全面性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局面处在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改革尤其必要性。
改革的全面性: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升级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同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三个有利于"标准可用于评判改革的成败。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这一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们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
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
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
2.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改革过快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发展变缓甚至后退;反正,发展也会影响改革。
3.稳定与改革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
改革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使社会生活遭受损失,这种风险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结论
第一,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对矛盾中,它们的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
这种统一性主要是指它们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兴旺。
第二,它们的对立方面居于非主要的地位,不属于不可协调的对抗性矛盾。
我们应正确把握、妥善处理,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减少冲突,化解矛盾,使各方面互相促进。
第三,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三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
经济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它始终是中心,改革和稳定应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
处理原则
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
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
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
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10、何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具体解释书上P176。
(解释可用于论述题堆文字)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答:
提出背景:
建立生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间内,我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我们党首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餐所成果的总结。
要点:
书上p145(可用作论述题堆字)
度娘答案:
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党结合现代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道路的指导理论。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经济指导理论领域一直走在了前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的动态变革不断深化,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论创新,保持了思想的统一性,时代
性和前瞻性,既把握了经济发展规律,又富于经济实践的创造,避免思想认识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形成桎梏,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
意义:
对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
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⑴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③就全国来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江泽民指出: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
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①个体经济,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③外资经济,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⑴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①个体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③按经营成果分配;④按资金投入分配;⑤按资本构成分配;⑥社会保障收入。
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②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14、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政党合作制度
我国的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政治协商,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在共同遵守宪法和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就有关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重大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充分讨论,集中各方面提出的正确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2)我国多党合作的特点: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任务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执行。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5、民主与法制、民主与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关系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一)民主是法制的基础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由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掌握政权,才谈得上制定出体现自己意志的法制。
现代意义上的法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对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种法制只存在于民主政体中,决不能存在于专制政体中。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
法制的民主原则是指在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制的种种环节上。
都实行民主。
坚持法制的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充分发扬民主,使人民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方面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有成功的保障。
4.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不断完善、健全、发展。
相应地,法制也必然随之发展、健全、完善。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要得以存在、实现和发展.需要法制加以确认、肯定。
2.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
3.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一方面法制规定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规定对行使民主权利的制约,保障人民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
4.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违法犯罪行为,这就需要用法来制裁这些行为,使民主得到切实保障。
同时,法制也是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通过这种斗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
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
自由与民主密切相关,但是,民主和自由并不相同:
自由是实现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民主是自由的保证,自由和民主的结合就体现为法治。
(自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摆脱控制和实现自主的发展程度。
要实现民主,就必须坚持自由。
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民主是一种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都能参加的活动,它的主体是具有民主权利的社会人,社会人作为政治主体只有在人身上享有充分的权利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没有束缚地投入民主活动。
民主通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即便如此,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和意见也应当加以保护和尊重。
因此,没有自由,当然也就谈不上民主。
)
民主与人权的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具有广泛性和彻底性,因为全体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和人权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民主和人权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非常清楚地论述了人权和民主的关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针。
社会主义人权与民主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人民应该有主人的尊严和主人的权利。
民主作为目的和理想,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手段和政治制度,它是人权的体现和重要的政治保障。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权;没有社会主义人权也就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提纲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