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总复习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36998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29.20KB
初三总复习教案.docx
《初三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总复习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总复习教案
一、认识物理学家
1.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室和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人
2.牛顿,经典物理学家大厦的奠基者,三大力学
3.爱因斯坦,提出了时空观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
4.哥白尼,著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玫地心说,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5.瓦特,改进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提出蒸汽机设想是物理学家巴本
二.物质的组成
质子
原子核夸克
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电子)
三.科学探究的环节(共七个)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四.测量
1.长度测量仪器:
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盒尺
时间测量仪器:
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2.正确选择测量工具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卷尺。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游标卡尺。
3.测量单位
(1)长度,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①分度值: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最小格所代表的被测尺寸的数值,分度值又称刻度值。
②有效数字:
由准确数字和一位估读数字组成
③长度测量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在记录数据时,最后一位是估计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④误差:
测得的数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误差
注意:
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b.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⑤减小误差的方法:
a.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来减小误差;
b.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例题:
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3m,则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
(2)测量时间,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1h=60min1min=60s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
做到三看,一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二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三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②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放正: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正视: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一、机械运动
1.定义: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二、参照物
1.定义:
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2.静止: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他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也是不同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注意:
a.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不论这个物体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可以选作参照物。
b.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选作参照物。
三、快与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一:
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的远近(路程大的就快);
方法二:
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2、速度
物理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概念:
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
平均速度:
指物体的总的位移长度与总的位移时间的比值
:
=
=
:
:
1
=
=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直线运动时,快慢没有变化;直线运动时,快慢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四、能量
1、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形式:
机械运动对应的是机械能(宏观),分子热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微观),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
机械能:
激流而下的水流能够推动水轮舂米、磨面、发电;风可以驱动风车;举高的重锤能锻打金属。
内能:
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蒸汽机、内燃机都是利用气体的内能进行工作的。
电能:
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
电能可用于照明、开动机器。
化学能:
石油、煤、木柴等,在燃烧时可释放出能量,我们说可以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核能:
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是就会释放出核能。
目前我国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释放核能来发电的。
光能:
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可以照明、取暖,传递信息,激光还可以进行紧密测量和机械加工等。
现象
能量转化
摩擦生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燃料燃烧时发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能的转移:
在热传递中,能量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一、认识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声音的发生:
由发声体的振动。
(1)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发声停止,而不是消失。
3.声速: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影响因素:
介质的种类、温度
(2)规律:
固体>液体>气体
(3)大小:
15
时,
=340m/s
4.频率
(1)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
(2)单位:
赫兹符号:
Hz
5.次声:
低于20Hz的声
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
人的声带能生产:
64Hz~1300Hz的声
人耳能听到:
20Hz~20000Hz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1.定义:
悦耳的声音
2.振幅:
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
3.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项目
音调
响度/音量
音色/音品
定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声音的特色
影响因素
频率
振幅、力度、与声源距离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结构等
描述
尖细、低沉
响度、微弱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度、粗细等
改变振幅的大小等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描述
如尖锐刺耳
如震耳欲聋
如闻其声知其人
三、噪声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从物理学角度:
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分贝:
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符号:
dB
3.零分贝:
一般人刚能听到的频率为1000Hz的声音强度。
4.等级划分
0dB:
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
30dB~4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
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
90dB: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耳聋、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150dB:
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丧失听力
5.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来看,控制噪声应着眼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环节
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与现代科技
1.回声
(1)形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2)条件:
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S=1/2vt)
若间隔时间少于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听起来更响亮
(3)应用: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2.共鸣
(1)定义:
发声器件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则它将由于共振的作用而发声
(2)条件:
物体与发声体频率相同
3.超声波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2)应用:
声呐、B超、测速与测距、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碎石等。
4.次声波
(1)特点:
能量损失小,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2)产生:
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如地震、泥石流、风暴、海浪冲击、火山爆发、海啸地震;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3)危害:
干扰人的神经系统,危害人体健康,使人恐惧、恶心、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
利用“B超”成像,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
利用超声清洗精密机械,利用超声去结石
注意:
雷达、广播、电视、手机等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1)定义: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人造光源:
电灯、点燃的蜡烛、火把、油灯等
(2)分类:
自然光源:
太阳光、水母、萤火虫、恒星、流星等
核心提示:
光源不包括反射的光,如月亮、自行车的尾灯、电影银幕、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
2.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现象: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三点一线原理。
3.小孔成像
(1)特点:
倒立的实像
(2)影响像大小的因素:
像的大小和明亮程度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及小孔与像的距离有关。
像越小,光线越集中,越明亮;想越大,光线越分散,越暗。
4.光速
(1)在真空中,光速
=3.0
108m/s
(2)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3)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4)光年:
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是个长度量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简记:
一点三线(三线共面,两线中分,两角相等)
2.特点
(1)光路可逆
(2)入射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有哪些:
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
2.像距: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距: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实像:
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观察到,分居透镜两侧。
虚像:
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但能用眼睛观察到,在透镜同侧。
4.实验器材:
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两张,笔,支架,刻度尺,玻璃板
5.成像特点:
(1)虚像
(2)相与物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相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实验点拨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
(2)放置玻璃板时一定要竖直,否则两蜡烛不能重合
(3)选用薄玻璃,因为厚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而且两个相距较大,不重合,对实验造成干扰
(4)只点燃物的蜡烛,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核心提示:
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视觉经验,以为光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的。
例如: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
2.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宇入射角。
3.规律总结
(1)不论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于其他介质中的“角”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光路可逆
(4)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现象:
海市蜃楼,弯折的筷子,朗朗夜空中的星光闪烁
核心提示:
光的折射现象所看到的物体并非物体本身,而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形成的虚像,位置比物体实际所在位置偏高。
例如:
①站在岸边的人看池底变浅②在水底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
五、光的色彩
1.光的色散(牛顿)
让一束太阳光透过小孔对准三棱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
结论:
①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②不同单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
2.光的三原色
(1)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如果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它本身无色)
例:
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红色。
其他色光都被吸收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的物体会反射所有的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例:
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4.不可见光
红外线
定义
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
特征
A.热作用强:
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B.穿透能力强:
可穿透云雾
作用
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
紫外线
定义
在光谱的紫光以外的部分
特征
A.化学作用强:
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杀死微生物
B.生理作用强:
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C.荧光作用强: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行防伪等
一、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如:
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如:
近视眼
3.焦点:
凸透镜正对着太阳,通过透镜的太阳光可以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4.透镜对光的作用
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
4.三条特殊光线
5.实验探究原理:
物体发生的(或反射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聚成实像,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成虚像。
6.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
已知)、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7.实验结论: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的位置(
)
像的位置(
)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
>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
=
不成像
探照灯
<
<2
>2
放大、倒立、实像
幻灯片、投影仪
=2
=2
等大、倒立、实像
>2
<
<2
缩小、倒立、实像
照相机、眼睛
8.实验点拨
(1)实验中蜡烛烛焰、透镜与光屏三者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可用光屏来判断像的虚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而虚像不能
(3)如果捂住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但像的性质不变,仍是一个完整的像。
(4)过凸透镜二倍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过二倍焦点
(5)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9.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
二、眼睛
1.眼睛
像(光屏)
物
凸透镜
视网膜
眼睛所看到的的物体
晶状体角膜
2.调节
(1)人眼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折射程度变大,所以能看清近处物体。
(2)人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折射程度较小,所以能看清远处物体。
3.近视眼及其矫正
成因: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折射能力变强,成像成在视网膜前。
4.远视眼及其矫正
成因: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折射能力变弱,成像成在视网膜后。
5.老花眼:
远视眼
三、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
(1)结构:
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分
(2)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大
(3)工作原理:
①从远处物体上各点射到物镜上的光是平行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点外很近的地方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重合
2.显微镜
(1)结构:
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分
(2)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小
(3)工作原理:
①将物放于
之间,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这个实像正好落于目镜的焦点以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总结:
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第一次成倒立的实像,最终成倒立的虚像。
一、物态变化与温度
1.温度
①0
:
人们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②100
:
人们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③-273.15
:
绝对零度,物体的温度不能降到绝对零度以下
2.温度的测量:
温度计
(1)制作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2)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
-30~110
,分度值:
1
)、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
0.1
)、寒暑表
(3)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的液体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液体
③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④让温度计在液体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
3.体温计
①使用及读数:
使用前体温计要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简记“能上不能下”
二、熔化和凝固
1.晶体:
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如六角形小颗粒。
例如:
雪花、食盐、糖、冰、海波、许多矿石、各种金属、明矾、萘、水晶、石英
2.非晶体:
没有像晶体那样的规则形状
例如:
玻璃、松香、蜂蜡、沥青
3.熔化
(1)规律:
A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达到熔点继续加热。
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不是因为晶体不吸热,而是晶体吸收的热量用于了晶体的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固液共存③液态)
B非晶体: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由硬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没有固定的熔点,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3)图像——晶体与非晶体
图像
熔化或凝固
熔化
熔化
凝固
凝固
原因分析
温度总体升高
温度总体升高
温度总体降低
温度总体降低
晶体或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加热
不断加热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不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①沸腾与蒸发的异同
项目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分
液体的表面
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温变化
不加热时液温降低(不需加热),所以具有致冷作用
不变(需加热)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高,蒸发快)
B.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
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③沸腾现象:
A.沸腾前:
因沸腾前液体温度不同,上面的温度要低,气泡到达上升时一部分要液化,同时要冷缩,所以气泡越往上越小,没到达液面时消失。
B.沸腾时:
因沸腾时液体温度相同,气泡向上运动时压强减小,受水的挤压作用减小,体积变大,所以气泡越往上越大,到达液面时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④液体沸腾条件:
A.达到沸腾点B.继续加热
2.液化的应用和方法:
(1)方法:
A.降低温度B.压缩体积
(2)应用:
分离液体、液化石油气
(3)现象:
雾、露珠、“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1)吸热,可以获得低温
(2)应用:
结冰的衣服冻干,灯丝变细,消失的樟脑丸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1)放热
(2)应用:
霜、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
1.质量
(1)单位:
国际主要单位是千克(㎏)常用的重量单位还有吨(t),克(ɡ)和豪克(mg)
(2)属性
①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只与组成物体的物质多少有关,与其他因素均无关
②质量的大小就不会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体所在的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
天平。
原理:
杠杆原理
(1)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游码拔到左侧的零刻度线处,在调节横梁右侧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着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者左右摆动偏离中央刻度的格数相同
②左物右码
③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2)规律总结
①调平衡时,如果指针指向左偏,则平衡螺母向右调,反之亦然
②天平测量时,砝码磨损,测量值偏大;砝码有污物,测量值偏小
③测量前,天平未调平衡,横梁左倾,测量结果偏大;横梁右倾,测量结果偏小
④游码未归零测质量时:
⑤物码错位测量时:
3.密度
(1)单位:
㎏/cm3,g/cm31g/cm3=103kg/m3
(2)水的密度:
ρ水=1.0×103kg/m3
(3)密度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②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改变其一均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2.正确理解力
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但力不是必须产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
(力是___物体对物体___的作用,总是__成对__出现的)
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弹力
(1)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
公式:
(2)条件:
①两物体要相互接触(弹力是接触力)
②两物体要相互挤压或拉伸
③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3)方向:
始终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或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且总是与接触面垂直
①点点接触:
垂直于切线
②点面接触:
垂直于面
③面面接触:
垂直于面
④如果是绳:
沿绳的收缩方向
⑤如果是杆:
无论是竖直的杆还是弯曲的杆弹力方向都竖直向上
8.重力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要考虑重力。
(2)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
①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几何中心
②对于质地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其重心可利用“悬挂法”或“支撑法”来确定。
③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支撑面越大,重心越低,就越不容易翻倒。
(4)区别重力与质量
9.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符号是f。
(2)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比如人在行走时,脚相对于地面向后运动,故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是向___前___的。
(3)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
②接触面不光滑
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④两个物体间要有压力的作用
(4)实验改进:
实验中不易做到匀速拉动木块,建议如下操作:
将弹簧测力计挂钩处与木块相连,拉环处固定,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
(如图K22-4所示)
(5)注意:
①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复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