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36991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2.05KB
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
课题:
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按顺序填数:
(视机讲解“之间”,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数之间填了几个数。
)
5
7
10
14
19
20
18
16
10
6
(夸讲学生真棒,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提问:
同学们上体育课时表现的好吗?
(好)
那你们站排站的棒不棒啊?
(棒)
其实啊,你们站排的时候就在运用好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排队中的学问呢?
(想)
板书课题:
排队中的学问
二、在活动中探索排队的问题
教学例6
1、探索情境图,交流数学信息(出示主题情境图)。
(1)认真观察情境图,(师提示:
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们中间的人被树给遮挡住了,请问他们之间有几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交流一下: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小丽排第几?
小宇排第几?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有办法解决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求他们之间有几人?
学生讨论说出可以通过列算式、数数和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以同桌为小组,“□”代表小丽,“∆”代表小宇,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排一排。
(2)小组交流:
怎样排的?
(3)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能汇报: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同学。
师:
大家同意吗?
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出:
还可以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
师提问:
请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明确:
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这两个数。
师强调:
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10和15a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问的是他们之间的人数,不包括小丽和小宇,所以不能数10和15.
(4)讲解用列算式解决的方法。
师:
同学们真棒!
不过刚刚我看到了有同学是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结果不是4,大家一起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
15—10=5这个算式不对,应该列式为:
15—10—1=4。
师进一步提问:
为什么要减1呢?
减10又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说一说:
为什么要减1?
减10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数数、画图的方法来想一想、说一说。
(结合画图或摆学具,学生很容易明白10是哪一部分,1是哪是一部分,为什么减去?
)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12个同学排成一队,从前往后数,小丽是第9个,小刚是第6个,他们俩中间有几个同学?
(找12个同学表示题意,引导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完成本题。
)
(2)教材79页“做一做”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
四、拓展训练
1、练习十八第5题。
(生同桌小组选择恰当的方法完成后,举手汇报。
师需强调:
在星期一的基础上加上推迟的3天。
)
2、练习十八第6题。
(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师需强调:
10页和14页也是今天读的,要算在内。
)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方法解决问题。
)
板书设计:
排队中的学问
方法一:
11、12、13、14
方法二:
○○○○○○○○○□○○○○∆
方法三:
15—10—1=4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黄爱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思想花火
我的教学主张
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有一项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方法……”。
简而言之,要培养能适应终身学习的学生。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
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
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的任务就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包括:
(1)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3)倡导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着眼全人的发展,这必将使课程目标发生深刻的变革。
从数学教学来说,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应提倡“以学论教,发展为本,活化教材”。
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是学生为教师或教材服务。
要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我们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更要在数学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人。
综上所述,教师应顺应时代,认知新世纪的终身学习理念,应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全面素质,应明确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培养适应终身学习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以课堂为小社会,视社会为大课堂,上好每一堂课,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使自己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英国皇家出版局在1981年出版的《库克罗夫报告·数学问题》的这本书中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其中前面两个分别是:
(1)为什么教孩子学数学?
回答是: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在商业和工业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数学都有很大的用处。
(2)为什么人们喜爱数学?
回答是:
数学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人们从中得到了智与美的满足,但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数学有用而爱好它。
这两个问题对实现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大众化数学”要求是很有启发的。
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应使人人为今后升学、就业和自学打下扎实的应用数学的基本功,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数学家。
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育要走一条以大众数学教育为目标的“普及”教育路线。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小学数学中反映和渗透21世纪社会发展对公民提出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要以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要让小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现实活动学习数学;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
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必须探索学习的新形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一)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HowardGardner)在学校进行推进教育的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开始对那些不被大多数人认为聪明的学生的“才能”进行关注。
他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综合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史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天才儿童、脑损伤儿童、正常儿童及各民族儿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例证,发现并证实了人具有的多种的智能,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聪明,只不过因为人类对于智力的偏颇理解而未被人珍视。
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智力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告诉人们,人生来具备多种的潜能,比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这些潜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组合不同,经过后天适宜环境的刺激,使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征。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实施探究性学习。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2.让儿童去“做数学”。
(1)什么是“做数学”?
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可见,“做数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
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究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2)怎样让儿童去“做数学”?
我们可以借鉴hands-on的理念并将其引入小学数学的教育之中。
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
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什么是hands-on方案呢?
其特点是:
第一,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
第二,这一方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这一方案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
第五,hands-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3.强调体验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4.小课题和长作业。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2)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4)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
(5)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
(6)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
这种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数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一些数的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摘自《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第二篇,本报有删节。
)
黄爱华
数学特级教师。
现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获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特聘专家,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专家。
曾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曾应邀赴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学。
先后出版教育类专著8部,发表文章300余篇。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排队 中的 学问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