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836881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74KB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遥县段村镇学区普洞小学-----胡生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二.课前准备:
1.脸盆架、盛满水的脸盆、干毛巾一条。
2.布条、纸条、玻璃片、铁片、木片、塑料条、水槽。
3.粗细不同的吸管。
4.两块长方形玻璃片、棉线。
三、教学过程:
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演示:
在脸盆架上搭一条毛巾,下端不小心浸在水里)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想一想,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
水会上升、湿的面积会扩大……师:
你们注意过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一端浸在水中,可以发生像毛巾一样的现象,水会沿着物体上升?
生:
如果把纸放在水里,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把毛笔尖放到墨水里,墨水会沿着笔尖上升……师:
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现象。
(评:
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提出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第一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师: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师:
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做这个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和一个盛满红水的水槽。
把这些材料的一端浸入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是否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不要忘小组内选一名同学做实验记录,其他三名同学做实验。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
水沿着布条上升了;纸片放到水里后,水不断上升,现在整个纸片都湿了;玻璃和塑料上的水没上升;铁片的也没有什么现象;水还能沿着木块上升。
师:
水一向都是往低处流的,可在布条、纸片和木块这三种物体上,为什么反而会向高处爬呢?
生:
可能是因为布条上有小孔,所以水会向上升吧;木块中间有缝隙,水也许是从缝隙里爬上去的……师: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三种物体在结构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孔隙,所以水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师: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结构上有小孔或缝隙的物体,水才能沿着物体上升。
师: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板书课题)(评:
在这个实验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猜想—实验—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样的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
这样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
)第二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师: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水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
因为纸的吸水性好;木块太硬了吧……师:
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师:
老师这里有两块玻璃,我用夹子把他们夹了起来。
但是一边夹的紧,缝隙较小;一边夹的松,缝隙较大。
现在我把它们放入水里,大家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做实验)生:
捆的紧的一面水面上升的高,松的一面水面低。
第三个实验:
师:
同学们的学具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吸管,你们把这四个吸管放到水槽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水在粗细不同的吸管中,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怎么不一样啊?
生:
细的吸管水面上升的高,粗的吸管水面上升的低。
师: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知道影响毛细现象的原因了吗?
生:
是孔隙的大小。
师:
可以说的详细点儿吗?
生:
孔隙小的物体,水上升的就高;而孔隙大的物体,水上升的低。
(评: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既体现了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又使学生通过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3、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师:
以上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对物体的毛细现象进行了研究,书中也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大家把书打到35页,谁能解释一下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生:
同桌互相说,汇报结论。
师:
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毛细现象,书上的这道填空题,你们能填上吗?
生:
能。
(指名说答案)4、布置作业师:
老师的家里养了几盆花,可暑假时我和家人要出去旅游,没人浇花了。
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可以自动浇花的浇花器,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
有师:
好,下节课把你们的设计结果告诉我。
(评:
为了巩固所不知识,强化已有概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
四.教学反思:
毛细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再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联系。
本课是让学生从观察有趣的生活现象开始,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毛细现象的成因。
再如:
下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设计浇花器的作业,这是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本节课我是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在发现问题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即:
水会沿着毛巾上升?
这个实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然后组织他们分小组合作实验,一起探究毛细现象的成因。
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的诸多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这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顾及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其次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
案例分析:
在《毛细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设计三个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及不同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等知识的。
有了前两个实验的基础,第三个实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师: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具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吸管,请你们把这四根吸管的一端放到水里,看一看在吸管内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说:
老师,吸管的水也没上升啊!
这时有几个同学也说没有现象出现;而有的同学说:
我们吸管底部有水上升。
我过去一看,原来她说的是在水平面以下,并不是应该出现的结果。
那么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像这样在实验中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我通常都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学习新课标后,我知道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了。
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在学生们说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这一次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动脑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师:
这个实验在课前老师做过了,的确有点难度,不过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小问题的,开动脑筋,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在我的鼓励下,各小组分分想办法。
过了一会儿,忽然一名同学兴奋地说:
老师,我的吸管里的水上升了,但高低不一样。
我过去一看,真的,实验现象出来了。
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
我先对着吸管吹气,然后再把它放到水里,很快就出现这个现象了。
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用这名同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我巡视了一下,实验结果基本都出现了。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纷纷举起手,争着汇报。
之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吸管内的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呢?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以及结合前面的两个实验,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孔隙越小,水上升的越高,孔隙越大,水上升的就低。
一个本来很难做成功的实验在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中竟然迎刃而解。
这引起我产生了以下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与答案,而是要激励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交流,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内驱动力,也就是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成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导航者。
不要像以往那样,牵着孩子们的手在知识的花园里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线参观、游览。
2、在课堂上要建立生生互动的合作观。
在教学中以往的合作都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讨论、研析。
这种互动实质上始终没有脱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学习中我们要建立生生互动的观念,真正的生生互动可以集思广益,促使学生相互切磋,提高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业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他们相互交往所应必备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素养,从而顺应今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建立生生互动的合作观,是将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是让我们更加接近教学的本质。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遥县段村镇学区普洞小学-----胡生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二.课前准备:
1.脸盆架、盛满水的脸盆、干毛巾一条。
2.布条、纸条、玻璃片、铁片、木片、塑料条、水槽。
3.粗细不同的吸管。
4.两块长方形玻璃片、棉线。
三、教学过程:
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演示:
在脸盆架上搭一条毛巾,下端不小心浸在水里)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想一想,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
水会上升、湿的面积会扩大……师:
你们注意过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一端浸在水中,可以发生像毛巾一样的现象,水会沿着物体上升?
生:
如果把纸放在水里,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把毛笔尖放到墨水里,墨水会沿着笔尖上升……师:
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现象。
(评:
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提出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第一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师: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师:
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做这个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和一个盛满红水的水槽。
把这些材料的一端浸入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是否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不要忘小组内选一名同学做实验记录,其他三名同学做实验。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
水沿着布条上升了;纸片放到水里后,水不断上升,现在整个纸片都湿了;玻璃和塑料上的水没上升;铁片的也没有什么现象;水还能沿着木块上升。
师:
水一向都是往低处流的,可在布条、纸片和木块这三种物体上,为什么反而会向高处爬呢?
生:
可能是因为布条上有小孔,所以水会向上升吧;木块中间有缝隙,水也许是从缝隙里爬上去的……师: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三种物体在结构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孔隙,所以水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师: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结构上有小孔或缝隙的物体,水才能沿着物体上升。
师: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板书课题)(评:
在这个实验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猜想—实验—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样的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
这样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
)第二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师: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水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
因为纸的吸水性好;木块太硬了吧……师:
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师:
老师这里有两块玻璃,我用夹子把他们夹了起来。
但是一边夹的紧,缝隙较小;一边夹的松,缝隙较大。
现在我把它们放入水里,大家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做实验)生:
捆的紧的一面水面上升的高,松的一面水面低。
第三个实验:
师:
同学们的学具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吸管,你们把这四个吸管放到水槽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水在粗细不同的吸管中,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怎么不一样啊?
生:
细的吸管水面上升的高,粗的吸管水面上升的低。
师: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知道影响毛细现象的原因了吗?
生:
是孔隙的大小。
师:
可以说的详细点儿吗?
生:
孔隙小的物体,水上升的就高;而孔隙大的物体,水上升的低。
(评: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既体现了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又使学生通过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3、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师:
以上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对物体的毛细现象进行了研究,书中也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大家把书打到35页,谁能解释一下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生:
同桌互相说,汇报结论。
师:
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毛细现象,书上的这道填空题,你们能填上吗?
生:
能。
(指名说答案)4、布置作业师:
老师的家里养了几盆花,可暑假时我和家人要出去旅游,没人浇花了。
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可以自动浇花的浇花器,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
有师:
好,下节课把你们的设计结果告诉我。
(评:
为了巩固所不知识,强化已有概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
四.教学反思:
毛细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再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联系。
本课是让学生从观察有趣的生活现象开始,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毛细现象的成因。
再如:
下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设计浇花器的作业,这是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本节课我是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在发现问题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即:
水会沿着毛巾上升?
这个实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然后组织他们分小组合作实验,一起探究毛细现象的成因。
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的诸多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这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顾及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其次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
案例分析:
在《毛细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设计三个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及不同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等知识的。
有了前两个实验的基础,第三个实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师: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具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吸管,请你们把这四根吸管的一端放到水里,看一看在吸管内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说:
老师,吸管的水也没上升啊!
这时有几个同学也说没有现象出现;而有的同学说:
我们吸管底部有水上升。
我过去一看,原来她说的是在水平面以下,并不是应该出现的结果。
那么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像这样在实验中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我通常都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学习新课标后,我知道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了。
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在学生们说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这一次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动脑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师:
这个实验在课前老师做过了,的确有点难度,不过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小问题的,开动脑筋,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在我的鼓励下,各小组分分想办法。
过了一会儿,忽然一名同学兴奋地说:
老师,我的吸管里的水上升了,但高低不一样。
我过去一看,真的,实验现象出来了。
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
我先对着吸管吹气,然后再把它放到水里,很快就出现这个现象了。
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用这名同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我巡视了一下,实验结果基本都出现了。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纷纷举起手,争着汇报。
之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吸管内的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呢?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以及结合前面的两个实验,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孔隙越小,水上升的越高,孔隙越大,水上升的就低。
一个本来很难做成功的实验在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中竟然迎刃而解。
这引起我产生了以下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与答案,而是要激励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交流,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内驱动力,也就是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成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导航者。
不要像以往那样,牵着孩子们的手在知识的花园里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线参观、游览。
2、在课堂上要建立生生互动的合作观。
在教学中以往的合作都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讨论、研析。
这种互动实质上始终没有脱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学习中我们要建立生生互动的观念,真正的生生互动可以集思广益,促使学生相互切磋,提高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业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他们相互交往所应必备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素养,从而顺应今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建立生生互动的合作观,是将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是让我们更加接近教学的本质。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遥县段村镇学区普洞小学-----胡生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二.课前准备:
1.脸盆架、盛满水的脸盆、干毛巾一条。
2.布条、纸条、玻璃片、铁片、木片、塑料条、水槽。
3.粗细不同的吸管。
4.两块长方形玻璃片、棉线。
三、教学过程:
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演示:
在脸盆架上搭一条毛巾,下端不小心浸在水里)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想一想,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
水会上升、湿的面积会扩大……师:
你们注意过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一端浸在水中,可以发生像毛巾一样的现象,水会沿着物体上升?
生:
如果把纸放在水里,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把毛笔尖放到墨水里,墨水会沿着笔尖上升……师:
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现象。
(评:
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提出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第一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师: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师:
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做这个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和一个盛满红水的水槽。
把这些材料的一端浸入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是否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不要忘小组内选一名同学做实验记录,其他三名同学做实验。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
水沿着布条上升了;纸片放到水里后,水不断上升,现在整个纸片都湿了;玻璃和塑料上的水没上升;铁片的也没有什么现象;水还能沿着木块上升。
师:
水一向都是往低处流的,可在布条、纸片和木块这三种物体上,为什么反而会向高处爬呢?
生:
可能是因为布条上有小孔,所以水会向上升吧;木块中间有缝隙,水也许是从缝隙里爬上去的……师: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三种物体在结构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孔隙,所以水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师: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结构上有小孔或缝隙的物体,水才能沿着物体上升。
师: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板书课题)(评:
在这个实验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猜想—实验—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样的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
这样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
)第二个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师: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水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
因为纸的吸水性好;木块太硬了吧……师:
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师:
老师这里有两块玻璃,我用夹子把他们夹了起来。
但是一边夹的紧,缝隙较小;一边夹的松,缝隙较大。
现在我把它们放入水里,大家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做实验)生:
捆的紧的一面水面上升的高,松的一面水面低。
第三个实验:
师:
同学们的学具里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吸管,你们把这四个吸管放到水槽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水在粗细不同的吸管中,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怎么不一样啊?
生:
细的吸管水面上升的高,粗的吸管水面上升的低。
师: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知道影响毛细现象的原因了吗?
生:
是孔隙的大小。
师:
可以说的详细点儿吗?
生:
孔隙小的物体,水上升的就高;而孔隙大的物体,水上升的低。
(评: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既体现了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又使学生通过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3、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师:
以上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对物体的毛细现象进行了研究,书中也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大家把书打到35页,谁能解释一下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生:
同桌互相说,汇报结论。
师:
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毛细现象,书上的这道填空题,你们能填上吗?
生:
能。
(指名说答案)4、布置作业师:
老师的家里养了几盆花,可暑假时我和家人要出去旅游,没人浇花了。
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可以自动浇花的浇花器,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
有师:
好,下节课把你们的设计结果告诉我。
(评:
为了巩固所不知识,强化已有概念,让学生运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课 教案 毛细现象 教学 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