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含图片.docx
- 文档编号:836051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88KB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含图片.docx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含图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含图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含图片
容量瓶的使用
1)选择合适的容量瓶___
2)检验是否漏水使用前检查瓶塞处是否漏水。
具体操作方法是:
在容量瓶内装入半瓶水,塞紧瓶塞,用右手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五指托住容量瓶底,将其倒立(瓶口朝下),观察容量瓶是否漏水。
若不漏水,将瓶正立且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两次操作,容量瓶瓶塞周围皆无水漏出,即表明容量瓶不漏水。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把准确称量好的固体溶质放在烧杯中,用少量溶剂溶解。
然后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里。
为保证溶质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剂多次洗涤烧杯,并把洗涤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里。
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方法是将玻璃棒一端靠在容量瓶颈内壁上,注意不要让玻璃棒其它部位触及容量瓶口,防止液体流到容量瓶外壁上
3)容量瓶的使用六忌:
___Φ一忌用容量瓶进行溶解(体积不准确)
___Φ二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洒到外面)
___Φ三忌加水超过刻度线(浓度偏低)
___Φ四忌读数仰视或俯视(仰视浓度偏低,俯视浓度偏高)
_Φ五忌不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偏低)
___Φ六忌标准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
溶液配制过程注意事项
___1)用量筒取液体试剂时,洗量筒的液体不能再倒入烧杯中
___2)烧杯及玻璃棒的洗涤液要倒入容量瓶
___3)在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cm时,应改用胶头滴管
___4)读数时,视线应与溶液的凹液面恰好相切
__5)容量瓶是配制溶液的容器,不是装试剂用的
___6)若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时,一定要注意将浓硫酸慢慢用玻璃棒引流到水中。
切不可相反操作!
使用容量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容量瓶的容积是特定的,刻度不连续,所以一种型号的容量瓶只能配制同一体积的溶液。
在配制溶液前,先要弄清楚需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然后再选用相同规格的容量瓶。
(2)易溶解且不发热的物质可直接用漏斗到入容量瓶中溶解,其他物质基本不能在容量瓶里进行溶质的溶解,应将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里。
(3)用于洗涤烧杯的溶剂总量不能超过容量瓶的标线。
(4)容量瓶不能进行加热。
如果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放热,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转移,因为一般的容量瓶是在20℃的温度下标定的,若将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溶液注入容量瓶,容量瓶则会热胀冷缩,所量体积就会不准确,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不准确。
(5)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溶液,不能储存溶液,因为溶液可能会对瓶体进行腐蚀,从而使容量瓶的精度受到影响。
(6)容量瓶用毕应及时洗涤干净,塞上瓶塞,并在塞子与瓶口之间夹一条纸条,防止瓶塞与瓶口粘连。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至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
注意:
(1)实验过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溶液出现浑浊;
(2)当反应体系呈现红褐色,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应立即停止加热,否则也容易出现浑浊,产生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2.氢气氛中复分解反应法
方案一: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试管I中装有Fe粉及稀硫酸;试管II中装有煮沸过的NaOH溶液。
思路:
打开止水夹,利用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试管I和试管II中的空气排尽,这样可得到无氧气的一个封闭体系,关闭止水夹,这样产生的氢气,使试管I中压强增大,这样,可使试管I中产生的新制的硫酸亚铁进入试管II中,从而制得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
操作过程:
⑴将该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II中加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并使之没过试管II中的长玻璃导管口。
⑵在试管中I加入铁粉,再加入稀硫酸溶液,并使液面没过试管I中长玻璃导管口。
⑶打开止水夹,这样产生的氢气得以顺利进入试管II中,并可在试管II的导气口收集氢气,通过检验氢气的纯度来检验氢气是否收集满。
⑷如果氢气的验纯时,发出“噗”的响声,可关闭止水夹,这样不断产生的氢气使试管I中的压强增大,从而使试管I的新制的硫酸亚铁进入试管II中,这样在试管II中长玻璃导管口可观察到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特点:
避免因亚铁盐的氧化而得到含高价铁Fe3+,从而对实验现象产生干扰,而且得到的Fe(OH)2沉淀可保持很长时间。
D项错误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制乙酸乙酯
实验步骤:
①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乙醇3mL,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连接好制备乙酸乙酯的装置。
②用酒精灯缓慢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
把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3mL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约2mm~3mm处,
注意观察盛碳酸钠溶液的试管的变化,待有透明的油状液体浮在液面上,取下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并停
止加热。
振荡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上层液体,并闻它的气味。
③加热混合物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有气体放出,在盛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有油状物。
实验注意问题;
①所用试剂为乙醇、乙酸和浓硫酸。
②加入试剂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
③用盛碳酸钠饱和溶液的试管收集生成的乙酸乙酯。
④导管不能插入到碳酸钠溶液中(防止倒吸回流现象)。
⑤对反应物加热不能太急。
几点说明:
a.浓硫酸的作用:
①催化剂②吸水剂
b.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①中和蒸发过去的乙酸;②溶解蒸发过去的乙醇;③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提高产率采取的措施: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①用浓硫酸吸水平衡正向移动②加热将酯蒸出
提高产量的措施:
①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吸水剂。
②加热(既加快反应速率、又将酯蒸出)。
③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
酸乙酯(减少损失)。
可以在导管上蒙一个冷毛巾,加速乙酸乙酯的冷凝。
3-6石蜡油分解实验.jpg
产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的气体。
.
取一张圆形滤纸,倒入5克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再倒入2克铝粉。
2.将两者混合均匀。
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将其中一个取出,在底部剪一个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个漏斗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
3.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把混合均匀的氧化铁粉末和铝粉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4.可以看到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纸漏斗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待熔融物冷却后,除去外层熔渣,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落下的是铁珠,这个反应叫铝热反应。
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
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中和,采用0.55mol·L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那可不可以用0.50mol·LNaOH与0.55mol·LHCl,让酸稍稍过量呢?
答案不是“可以与不可以”而是“不宜”。
原因是稀盐酸比较稳定,取50mL、0.50mol·LHCl,它的物质的量就是0.025mol,而NaOH溶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如果恰好取50mL、0.50mol·LNaOH,就很难保证有0.025molNaOH参与反应去中和0.025mol的HCl。
(2)为了确保NaOH稍稍过量,可不可以取体积稍稍过的0.50mol·LNaOH溶液呢?
回答是可以的。
比如“量取51mL(或52mL)0.50mol·LNaOH溶液”。
只是(m1+m2)再不是100g,而是101g或102g。
(1)仪器:
大烧杯,小烧杯,隔热材料碎纸,盖板,温度计,环形搅棒,量筒
(2)药品:
1mol/LHCI1.1mol/LNaOH
(3)大烧杯放碎纸,放上小烧杯,周围隔热材料碎纸,
(3)量取50毫升HCI于小烧杯中,测温,记录
(4)量取50毫升NaOH,测温,记录
(5)在小烧杯中,小心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盖板,温度计,环形搅棒搅动,读取最高温度
(6)平行实验三次,计算均值!
可以使用保温杯代替,温度计测量完酸的温度要用水洗干净
气密性: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拉动(或推动)注射器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原位置,则气密性良好
银镜反应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硝酸银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只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是得到的溶液叫银氨溶液).在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温热。
不久可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在这个反应里,硝酸银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乙酸又与氨反应生成乙酸氨,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
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这个反应叫银镜反应。
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H2O
原理是银氨溶液的弱氧化性。
本试验可以使用其他有还原性的物质代替乙醛,例如葡萄糖等。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
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
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
Cu、Fe2O3、HgO、红磷
4、淡黄色:
硫。
5、绿色:
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
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
白色↓:
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
蓝色沉淀:
Cu(OH)2;红褐色沉淀:
Fe(OH)3,白色沉淀:
其余碱。
8、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
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
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
CO液体:
CH3OH固体:
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
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
注意:
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
如:
Mg(OH)2CaCO3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
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8、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
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
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
(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
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注意:
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
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
如H+、NH4+。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
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0、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
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
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
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
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
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
CO2、SO2、SO3、P2O5、SiO2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5、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6、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7、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8、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9、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0、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
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等。
◆相同条件下,CaO或Ca(OH)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
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
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
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
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
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
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
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
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
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
降温、加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
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
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
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
废水、废渣、废气。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
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
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主要产物:
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
吸水、脱水、强氧化性。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
对燃、往点燃的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
O、C、H。
41、原子中的三等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个口诀:
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
意思:
有一条美驴的名字叫贾盖,换了新蹄子就喜欢驮(牵)轻的货物。
统计一下,才100斤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
*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八、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
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课本 实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