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docx
- 文档编号:835008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60.80KB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
(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
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
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
酒食;斫:
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
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
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
⑴八百里:
酒食;斫:
砍;
⑵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①________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②________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
(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2)示例1:
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
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分析】
(1)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2)这句话的意思是: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只”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⑵示例1:
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
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
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6.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
(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
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
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
⑴C;
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
(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
(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万里:
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
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
用水冲洗。
簸:
摇动。
自:
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
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
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
⑴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
(1)“小桃无主自开花”:
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经典